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科学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经济管理部门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良好的专业、职业道德。
具体培养目标是:
(1)毕业生数学理论基础扎实,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和技术较全面,有较强的专业进取心和责任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毕业生就业面较宽,适应多种方向的就业,既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可在科技、管理、经济、金融、软件、通信、信息安全、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数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围绕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学习,接受数学研究和应用、科学计算与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学习和了解这些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应用方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修养,全面掌握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科学计算能力;
2. 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3. 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程序设计语言与技术、常用工具软件及专业软件)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4. 掌握文献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 了解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发展动态;
6.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有关的政策法规;
三、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数据库原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与密码学等。
四、主要专业实验
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数学建模、数据库原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与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编译方法、数字信号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等。
各科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学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并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前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
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就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写出基础、应用或综合类的论文。
习题练习,在下列每门理论课程中设32学时(1学分)的习题课:
数学分析1、2、3、高等代数1、2、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共10门)
六、修业年限、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可控制在3-6年。
毕业学分:170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课程类别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分数
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702
32
34.5
23%
选修课
80
-
5
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课)
957
140
60
48.5%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课)
320
116
20
特色创新课程
(选修课)
176
100
2.5
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课
400
140
25
14.5%
选修课
592
80
10
6.5%
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课
13
7.5%
合计
3227
608
170
100%
【编辑: 】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