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四川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江安校区隆重举行。
典礼上,校长李言荣作了题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讲话。他指出,大学是人生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转折点!如何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他认为就是要在强基础的同时,能够“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
从优秀走向卓越
在四川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李言荣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9137名本科生成为四川大学的新成员。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以优异成绩考入川大的各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家长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夏天,我到本科招生现场去看同学们的录取情况,看到同学们不仅学习成绩好、兴趣爱好广,而且都是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比如,今年我们在川理工类招生最高分杨恬恬同学,从小就梦想到华西口腔学习,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在全国英语、数学和生物比赛中都屡获佳绩。来自重庆的杨宇星同学,从小就对计算机有着浓厚兴趣,从中学开始就执着于服务器开发和程序设计,还参加过不少互联网编程大赛,今年刚刚高二毕业的小杨和其他4位“少年生”一起顺利被学校网安学院录取。同学们,我们为川大能够招收到像你们这样学业好、又健康阳光的同学而感到自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川大的荣幸;育天下英才而成之,是川大的责任。
同学们,我想大家之所以选择川大,还是希望能够在这里放大自己的优秀、成为走向卓越的起点。前两天,我和建国书记在新生报到现场去看望大家,在与同学们聊天时,就听大家讲对大学几年的期待,有的同学说要找机会到国内外交流学习,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有的同学说要加入一个社团来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还有的同学说要为明年在成都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做志愿者,来广交朋友、增长见识。这些都非常好。同学们,你们是我们党建党100周年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招收的优秀学生,你们这代人肩负着未来二三十年要代表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去引领的使命。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当你们一走进同一所大学,就说明你们的优秀程度是差不多的,而能否进一步放大自己的优秀、提升人生的高度、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关键就在于你们如何去把握眼前大学的这几年,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谈的主题:大学是人生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转折点!
其实,走向卓越的道路有千万条,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优势不同、潜质不同,人生的选择也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路径,而且卓越的内涵和要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我认为一个卓越的人,至少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视野广度的人;更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呢,我觉得有三点对刚进大学的你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川大本科教育一直所强调的,那就是要在强基础的同时,能够“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
首先是关于厚通识。我们说,通识教育应该是在各学科之间搭建的一座四通八达的大桥,应该是超越学科专业教育之上的人的共同属性、公民的共性、技能的共性和文化的共性知识和能力,这也是未来优秀公民的根本和我们大学培养的文化人应有的气质,有一位作家很好地归纳了文化人的特征: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所以,无论是读书到什么学位、从事什么工作,大学时期多学一点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史,多了解一点人类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有一种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鸟瞰世界科技与人类文明变化的感觉,就可能真正站在前人尤其是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大家知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的博学和多才。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画家,更酷爱探险,只要有时间就会走进田野、森林和海边去考察,正因为他对动植物近距离的观察才产生了物种进化的灵感,也正因为他高超的绘画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才精确地描绘和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从而为进化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我们的著名校友、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全才,他本身是学医出身,是个标准的理工男,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是我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尤其是在甲骨文研究和书法方面卓有建树,同学们所熟知的故宫博物院、岳阳楼、包括武侯祠等众多古迹的牌匾都是他题写的。所以未来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只要你学会了在往深里走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真正做到精而广,你就能够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成为一名卓越的川大人。
第二是关于宽视野。我们常说,一个人视野的宽度决定了他优秀的程度。打开门世界就在眼前,关上门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优秀的人就很多,关上门你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所以,只有打开了视野,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不孤陋寡闻,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不妄自菲薄,也才能真正地了解人类、不孤芳自赏,更加理性、从容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抗战时期我校文学院的老院长朱光潜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美学泰斗和国学大师,他曾先后到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深造,读过建筑史还学过符号学,解剖过鲨鱼还制作过染色切片,他后来经常回忆起在国外游学期间是如何打开了自己的视野,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的。所以说,眼界决定境界,视野成就卓越。视野广阔,即便你当时深陷泥潭也可能会柳暗花明、越走越宽;眼界狭窄,你就很容易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边界,就算你面对平坦大道也可能会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一个人小我越小,大我就越大,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的,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同学们,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做人的胸怀也就开了,做事的标准也就高了。习总书记在今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讲,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认为,大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素养就是认真二字。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中要养成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做事的习惯。不管什么工作,只有认真才可能干好,不认真是绝对干不好的,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是肯定不行的,当然认真的背后是肯下功夫、不怕吃苦,本质上就是精益求精和追求一流、追求卓越。所以,希望同学们一进大学就要立大志、立鸿鹄之志,要志存高远、志在四方。在刚进学校时,如果你一时对未来还想不太清楚就以读研深造为目标;在大学的具体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训练自己的优秀,让优秀成为习惯,如果有时想不太明白就紧紧抓住“强基础、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这12个字的内涵;快毕业时只要继续保持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意志品质,这样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大学中的进校时、学习中、毕业际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大学几年就会成为你们走向卓越的转折点!
第三是关于多交叉。大家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往纵深走,另一条就是往交叉方向走。我们一直在思考,上世纪初,为什么科学的浩瀚星空里会群星灿烂、大师不断“降临人间”,很多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层出不穷,但之后至今的这段时间,科学陷入了沉寂、并没有什么重大理论上的发现和突破,有人说是因为全球变暖烧坏了我们的脑子,还有人说是二氧化碳吸多了影响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和互连互通,当然这都是玩笑,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现在学科和专业划分得越来越细,碎片化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稀释了科技资源和研究能力。现在来看,重要科学理论的突破、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越来越离不开学科的交叉融合。今年上半年,被誉为“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再次进行考古挖掘,其中火爆网络的金面具就是在我校考古专业师生负责的5号坑中被发掘出来的。与过去传统的考古不同,这次三星堆发掘汇聚了化学、生物、物理、材料、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人员,他们利用光谱技术、纳米CT机、碳14测定、酶联免疫等技术来测算出土文物的年代和成分,来扫描和模拟挖掘现场的地下情况,使考古挖掘、研究和保护更加科学、精准。我们高校尤其是像川大这种大型综合性大学,天然就具有交叉跨界的土壤和生态,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对自身专业进行深入学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