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人才政策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官方回应  > 中青评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态度太过偏激

中青评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态度太过偏激

日前,有网友反映南昌“人才10条”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南昌市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前后共有十余次提到了“全日制”,却未提及“非全日制”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被如此明确的区分对待,令不少人感到不满,也有网友指出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对此,南昌市相关部门通过人民网留言板回复网友:“此意见为奖励性政策,申报对象要求为落户南昌的全日制毕业生。未尽之处,敬请谅解”。也就是说,即便看到了网友的意见,南昌市这份鼓励高校学子的文件里,依然不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官方如此态度,反映意见的网友只能无奈地回复“无语”两字。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区分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落户等方面遭遇的偏见,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对此,有些地方做出了调整,比如河南商丘表示,已经落实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并欢迎优秀学子回报家乡。但仍有很多地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对待,不愿意将他们纳入奖励与优惠政策覆盖的范围。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现实原因。首先,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广大民众尤其是招聘部门,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很水”,其入学的门槛较低,培养过程不严格。

客观而言,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交钱就能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事情的确曾经出现过。但这并不等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优秀,一些学习成绩差、求学态度不认真的学生,也不能代表全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对所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态度,恐怕太过偏激。 

再者,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与发展的保障政策依然较少,有些在现实中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虽然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在2019年12月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就业权益保护与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依然难以摆脱过去的思维偏见。相关政策文件,也基本上只是鼓励基层单位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惩处办法,对那些不按照文件落实的单位与个人也难以形成约束与震慑。 

要真正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偏见的现状,还需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要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与培养流程愈发严格。现在,有了全国统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准入门槛大大提高,而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让学生完成日常学习、课程考察与学位论文的全部流程,已经成为不少高校的共识。另一方面,保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与法规,仍有待更充分的制定与落实。

其实,全日制也好,非全日制也罢,这只是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他们都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身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一些已经工作的年轻人想继续提升专业水平,接受非全日制的教育,不仅不丢人,反而是令人钦佩的事情。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本身就代表着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观念,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鼓舞。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更加专业化与严格化,学生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假以时日,那些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与排斥的声音,自然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原题为《人才政策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偏见要不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