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山东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一.试题(共22小题)1.(2021 淄博)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耕种生活及感受。前六句叙事写景,后两句议论言志。B.三、四句既写出了诗人早出晚归耕种的辛苦,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享受,从“带月荷锄归”即可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诗意。C.诗歌两次写到了“草”,将“草盛”与“豆苗稀”、“道狭”与“草木长”对照来写,暗含了诗人对“草”影响庄稼生长的厌恶。D.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归园田居”这一人生选择的坚定,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2.(2021 青岛)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3.(2021 青岛)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诗人希望今后能趁明月闲游,随时拄杖敲门与主人交谈,抒发了诗人悠闲惬意之情。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渔家傲》)梦境中词人来到皇宫,听到皇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漂泊的内心感到一丝温暖。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写出官吏的粗暴蛮横,间接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助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同情。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诗人发出前路何在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前途迷茫时低落的心情。4.(2020 莱芜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过湖宋 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A.诗的一、二句写诗人过湖离岸时的情景。“水纹开”是指划船时湖水漾起涟漪,“落梅”点明已是初春时节。B.诗的第三句以图画作比,将山色比作一幅美丽的画轴,写出了诗人过湖时所见山色的清新明朗之美。C.末句是全诗点睛之笔,白鸥“带诗”而来,寓情于景,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天人合一之趣。D.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山水之情。5.(2020 淄博)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6.(2022 济南)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颌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7.(2022 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忆秦娥 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元 许有壬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8.(2022 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9.(2022 东营)阅读诗文,完成问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10.(2022 滨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1)这首诗通过“”“风灯”“宿鹭”“”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11.(2022 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12.(2021 菏泽)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初夏绝句【宋】陆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注: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960﹣1127年)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3.(2021 日照)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之美。(2)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4.(2021 济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晓过赵北口①查慎行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5.(2021 济南)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问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B.“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16.(2021 潍坊)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背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17.(2020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摊破浣溪沙①(明)陈继儒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18.(2020 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峨眉山①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④渝州:今重庆一带.(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对如图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 篆书 楷书 行书B.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C.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D.行书 隶书 楷书 草书19.(2019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柳梢青①清 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楝②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东风阵阵斜曛③,任倚遍,红阑④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注】①柳梢青:词牌名。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③斜曛:夕阳斜照。④阑:栏杆。(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画面。(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20.(2018 日照)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首联中“照”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1.(2018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陇头送征客南朝 周弘正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①,行往②两沾衣。【注释】①流水曲:出自《列子 汤问》中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 、、流沙等景物,渲染了 的氛围。(2)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22.(2019 莱芜区)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百年来,齐鲁大地的山川河海向来都倍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圣杜甫漫游“五岳之首”泰山时,惊叹于泰山雄伟磅礴、神奇隽秀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节/气概)。而在冯骥才笔下,雄伟的泰山更是代表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泰山上挑山工们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坚韧/坚忍)精神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真所谓地杰人灵,山东的秀丽山川让文人墨客们流恋忘返,山东(产生/诞生)的杰出人物所氤氲的人文精神,更是绵延千秋。(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倍受 雄伟磅礴(bó)B、隽秀(juàn) 弥足珍贵C、漫游 坚持不懈(xiè)D、氤氲(yūn) 流恋忘返(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气节 坚韧 产生B、气节 坚忍 诞生C、气概 坚韧 诞生D、气概 坚忍 产生(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B、继《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首次走上世界舞台中央之后,人们对科幻在中国的全方位发展拭目以待。C、李清照以不朽的词作在山东青州留下了独特的时光,循着词韵的蛛丝马迹,也许会从若干细节中勾勒出一代词宗的形象。D、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文化,满载历史记忆与荣耀,真实地记录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航天发射的轰鸣、C919一飞冲天的剪影、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忙碌…等等,2018年,科技领域让人印象深刻。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尤其喜欢雪,他在《对火玩雪》中就曾宣称:“平生所心爱,爱火兼怜雪”。C、目前,中国企业在欧洲参与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的全面施工正如火如荼地推进。D、张广智等撰著的《西方史学史》一书(复且大学出版社出版),让人们在西方史学史这一领域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5)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行香子 秋入鸣皋①许古②秋入呜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细数闲来,几处村醪③.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④。【注】①鸣皋:指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②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这首词是他辞官归隐后所作。③醪(láo):浊酒。④消摇:即逍遥。A、“窗间岩岫,看尽昏朝”中一个“尽”字,既写出看山时间之久,又写出看尽山峦之变化,表现了词人陶醉于自然的情态。B.“醉模糊、信手挥亳”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摆脱了官场羁绊,恣情饮酒的醉态,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C、本词上阅侧重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下阕侧重写人,通过生活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情态志趣。D、这首词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与《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相似的。五年山东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22小题)1.(2021 淄博)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耕种生活及感受。前六句叙事写景,后两句议论言志。B.三、四句既写出了诗人早出晚归耕种的辛苦,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享受,从“带月荷锄归”即可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诗意。C.诗歌两次写到了“草”,将“草盛”与“豆苗稀”、“道狭”与“草木长”对照来写,暗含了诗人对“草”影响庄稼生长的厌恶。D.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归园田居”这一人生选择的坚定,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考点】诗歌关键词句.【分析】《归园田居》其三,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及重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背诵诗歌,还要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比较突出的写作手法。ABD.正确;C.有误,诗歌中诗人对“草”没有任何厌恶之情。就是心平气和陈述事实。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一是要熟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二是要结合重点语句深入解读诗意,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平时多读,多积累,升化心智,能与作者“共鸣”。2.(2021 青岛)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写秋景,但毫无悲伤落寞之感,反而呈现出辽阔壮美的海景。故选:C。【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3.(2021 青岛)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诗人希望今后能趁明月闲游,随时拄杖敲门与主人交谈,抒发了诗人悠闲惬意之情。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渔家傲》)梦境中词人来到皇宫,听到皇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漂泊的内心感到一丝温暖。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写出官吏的粗暴蛮横,间接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助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同情。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诗人发出前路何在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前途迷茫时低落的心情。【考点】诗歌关键词句.【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子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重点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解答】ACD.正确;B.有误,“听到皇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有误,应是“听到天帝情意恳切地询问”。故选:B。【点评】鉴赏咏物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具体特点,追求贴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注意由“形”似体现“神”似。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些咏物诗,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很不显露,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联系作者生平、处境、遭遇,注意诗的意象、环境,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上常用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以物喻人、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4、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感悟他们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不同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4.(2020 莱芜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过湖宋 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A.诗的一、二句写诗人过湖离岸时的情景。“水纹开”是指划船时湖水漾起涟漪,“落梅”点明已是初春时节。B.诗的第三句以图画作比,将山色比作一幅美丽的画轴,写出了诗人过湖时所见山色的清新明朗之美。C.末句是全诗点睛之笔,白鸥“带诗”而来,寓情于景,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天人合一之趣。D.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山水之情。【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此诗深得这活泼生意之趣,正得这交感互生之妙。“开”“落”有幽微的动感,“横”却自有一番安静和谐,“带”字顿得灵动之趣。“白鸥飞处带诗来”是人心与天化的相值相生,因生机跃如的自然万物而生感悟,在鸟啼花落中冥与神通,唤起人心的醒觉,与诗的心灵俯仰优游,萃天地之清气。“目不知豪素,手不知笔墨”,佳句好意全在心中,然而亦不付之于笔墨文章,蘸水为诗,不斤斤于物态,不留恋于暮思,这便是自适之适,圆融无碍,诗兴宛转,是一种犁然有当于心,陶然有适于意的欢愉体验,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参考译文】初春时节,我乘一小舟(船)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感到日渐温暖,而梅花正悄然飘落。抬头望去,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轴画般横在天地间,白鸥飞过,给我带来了吟诗的雅兴。【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诗句写出了诗人过湖时所见山色的朦胧美。故选:B。【点评】理解诗歌内容: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3.注意重点句子。5.(2020 淄博)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李白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ACD.正确。B.有误,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故选:B。【点评】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6.(2022 济南)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颌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2)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考点】诗歌阅读综合;诗歌关键词句;诗歌意境鉴赏.【分析】这首诗写仲春的田园景色和农事活动。首两句写景,鸠鸣、花白,有声有色,春意盎然。三四句写农事,农民们也开始伐扬、觇脉,既紧张又兴奋。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香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故选:B。(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要通过句子含义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答案:(1)B(2)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译文: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7.(2022 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忆秦娥 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元 许有壬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词牌和 题目。(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考点】送别离别诗;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这首词上阕以春山之景引出对友人的思念,并回忆起昔日游玩场景;下阕进一步抒发作者感慨,最后借景抒情,表达了与友人不得见的忧愁。【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 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2)本题考查重要意象赏析。“暮云”是景物描写,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都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答案:(1)词牌题目(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译文:春天的山一片碧绿。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生活。人生常有分别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点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8.(2022 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考点】诗歌阅读综合;诗歌炼字炼句.【分析】这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解答】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答案:我倾向于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9.(2022 东营)阅读诗文,完成问题。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D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作者“登楼望水”所见所感的一首诗。“鸟啼花发柳含烟”,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下句用了“抛却”,这则点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这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愁,点明诗人的遭遇,是不堪看呀。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看到这里,我们就全明了,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也。【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AD.正确。B.有误,“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有误,“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答案:(1)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2)AD译文: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0.(2022 滨州)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1)这首诗通过“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作者在诗中写江中月影,写江上夜色,表达了自己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刺”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剌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剌”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答案:(1)江月 跳鱼。(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剌”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剌”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1.(2022 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满江红 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有误,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该词感情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故选:D。答案:(1)A(2)D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地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大千世界茫茫红尘,我到哪里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点评】如何阅读诗歌: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2.(2021 菏泽)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初夏绝句【宋】陆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注: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960﹣1127年)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本诗写诗人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诗人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参考译文】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背景路两旁到处绿油油的,看上去生动极了,这是乱世难得的庄稼生长旺景。【解答】(1)本题考查对时局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这句话是说,山间绿树成荫,稠密枝叶间看不到鸟儿的身影;桑麻地一块连着一块,水稻也是在不分昼夜的长高。(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涵的理解把握能力。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点评】名著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能准确掌握名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进行体会感悟。第四步: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13.(2021 日照)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之美。(2)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仕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ABD.正确;C.有误,《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写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事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前者“归雁洛阳边”,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希望书信能够到达家乡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雁表面是指传书的大雁,借指自己的书信;后者“归雁入胡天”写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像蓬草和归雁一样,只身慰问边疆,这个比喻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答案:(1)C(2)《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指北归的大雁,作者借鸿雁传书传达思乡之情;《使至塞上》中“归雁”是诗人自比,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译文:次北固山下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使至塞上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或典故的运用。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14.(2021 济宁)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晓过赵北口①查慎行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参考译文:经过十里的路程,一路的尘土飞扬,经过了鄚州,忽然看见眼前一片清澈的溪流。绿树环合的阴影里,站在一条平桥路上,可以数尽过往的渔船,数一数飞翔的白鸥。【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十里风埃过鄚州”是指经过了很远的路程,满面风尘经过了鄚州,交代了诗人的行踪,结合诗句“忽开双眼见清流”,写鄚州的尘土飞扬也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睁眼后对所见之景的惊喜。(2)本题考查炼字。“数尽渔船数白鸥”的意思是“数尽过往的渔船,数一数飞翔的白鸥”,这里可以看出“数”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与陶醉,又侧面表现了赵北口的水上景物之美。答案:(1)一方面交代行踪,另一方面鄚州的尘土飞扬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睁眼后对所见之景的惊喜。(2)“数”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与陶醉,又侧面表现了赵北口的水上景物之美。【点评】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1.抓意象,绘意境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①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明手法,析作用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3.品语言,释含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隽永的字词语句。4.感诗情,析爱憎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①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②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15.(2021 济南)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问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B.“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间。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译文: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故选:D。(2)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赏析。“争”本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可以从拟人的角度入手,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答案:(1)D(2)“争”本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全面了解内容,从诗人所写事件和经典名句中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16.(2021 潍坊)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背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B.《秋思》开头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2)两首诗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分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秋思》诗人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答案:(1)B(2)《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结合,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秋思》中“临发开封”是一个富于诗情的细节描,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译文:夜雨寄北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秋思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7.(2020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摊破浣溪沙①(明)陈继儒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首记游小词。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梓花飘香。词人驾一叶扁舟,驶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听棹歌声远,蟪蛄幽鸣,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下片以设问句点出有一池荷叶的桥边,从竹林中透出灯火和读书声的地方,正是词人结庐之处。画意浓郁,诗情荡漾,将读者引入优美淡雅、动静谐处的意境。全词清新柔和,流丽自然。【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梓花飘香是视觉;“月半明”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愈显出夜色静谧柔美。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就是动景是动静结合的手法。(2)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词的意思是:从修长竹林中的茅舍的纸窗里透出灯火和读书声的的声音。要抓住“修竹”“纸窗”“灯火”“读书声”的意象,来进行描绘。答案:(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就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词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词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2)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译文: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梓花飘香,归家的渔歌伴着草中的虫儿齐鸣。弯弯曲曲的河道挂满柳条,矮小的茅屋在其后,农院中挂满了捕鱼的渔具。笑着告诉别人我的家在那个位置,长满荷叶的池塘,走过小横桥就是我家了,灯光透过纸窗,可以看见家中正忙活着编竹筐.传来读书声,原来孩子们孩子还正在读书。【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句意理解字义。结合诗人生平从历史的角度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18.(2020 枣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峨眉山①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④渝州:今重庆一带.(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2)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对如图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A.隶书 篆书 楷书 行书B.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C.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D.行书 隶书 楷书 草书【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象征,抒发了年青诗人初离蜀地时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之情。“峨眉山月”象征了诗人的故乡。(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一平羌江一清溪一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3)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大篆的写法基本属于象形字的衍生,但要更书体一点,所以他的字体多类似像一些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基本可以说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体。小篆就要进步的多了,包括以后实行的隶书基本是以其为版本的,但简洁规整,字形扁长,横平竖直。楷书又是以钟鲧、卫夫人、二王为代表创制的书体,工整又不乏锋芒之势,字形方正,各部匀称。草书的代表人物是草圣张旭、怀素等书法家,王羲之也善草书。其字形笔势狂放不羁,基本上普通人是看不懂的,也不是常用的字体。草书字如其名,怎一个草字了得!经分析,图一是篆书;图二是隶书;图三是楷书;图四是行草。故选:B。答案:(1)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2)①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3)B。译文:半轮峨眉山的秋月呵,影入平羌江的水波之中,我连夜从清溪赶往三峡,虽然思念你,却见不到你的面容!【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19.(2019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柳梢青①清 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楝②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东风阵阵斜曛③,任倚遍,红阑④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注】①柳梢青:词牌名。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③斜曛:夕阳斜照。④阑:栏杆。(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画面。(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此词写春愁。发端三句,点明节序及词人所处环境。“门”前着一“闲”字,即状宾客绝迹,门庭冷落,又暗示足不出户,一任芳草铺茵,词人孤寂无欢的心境由此可以想见。“白楝花开,海棠花落”,补足“清明过了”时节的景物描写。见楝花开而直接意识到春将逝去,词人因之产生“容易黄昏”的凄怆之感。黄昏时分,人更有悲凉垂暮之感,由上片“酒滞”的烦闷、对“黄昏”的敏感,到这里写心境的凄凉而触栏干即觉其冷,层层渲染,都是出于愁,皆为愁态的反映,以下揭出“一片春愁”,就十分顺理成章了。【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这句词的意思是:楝树开满了白花,海棠花谢了,不知不觉已经黄昏。描绘画面时,紧扣“花开”“花落”“黄昏”等词语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这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愁绪比作是春云,以有形之物喻无形之愁,巧妙的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春愁之深之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1)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译文:春天芳草侵阶,门庭冷落,清明节已经过了,因为整天沉湎酒中,不但无心外出赏春,就是当繁花凋谢之后,也未能一踏香尘。白楝花刚刚开发开放,海棠花已凋落落,黄昏在愁闷中不知不觉降临。尽管春寒已过,东风送暖,夕阳残照,依遍栏杆,毫无暖意。春天的愁绪,被春风越吹越浓,恰似一片春天的云。【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20.(2018 日照)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首联中“照”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考点】边塞征战诗.【分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烽火照西京”句意: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照”意思是传。烽火从边疆传到长安,渲染了军情的紧急与气氛的紧张。(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先要通读全诗,句话“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理解,体会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了从戎书生宁愿驰骋沙场保边卫国、建功立业也不愿置身书斋的壮志豪情。这种直接书法感情的写作方法属于直抒胸臆。答案:(1)“照”本意为照耀,这里是“传”的意思,形象地写出边塞军情传到长安,渲染了军情的紧急与气氛的紧张。(2)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21.(2018 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陇头送征客南朝 周弘正朝霜侵汉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①,行往②两沾衣。【注释】①流水曲:出自《列子 汤问》中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情谊。②行住:指征客与诗人自己。(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 朝霜、汉草、流沙等景物,渲染了 凄凉的氛围。(2)赏析“行住两沾衣”中“沾”字的妙处。【考点】送别离别诗.【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阅读。诗的开头二句用对仗描写“陇头送征客”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同时隐含深刻的象征意,以汉朝隐喻南朝,以陇南暗示江南,又以晨霜之侵汉草、流沙之度陇飞,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占南方,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不满。在上述恶劣的天气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送别征客,又听到《陇头歌辞》所唱的曲子,诗人和被送的征人二者都禁不住为彼此的分袂而落下大量的泪水,沾湿了各自的衣裳,既为惜别伤怀,又为国事担忧。【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朝霜侵汉草”句写秋天清晨的霜华侵袭者汉朝故土上的芳草,使青青的芳草变为枯黄。甚至失去生命。“流沙度陇飞”,北方大漠上飘扬流动的尘沙,随风越过陇山,纷纷扬扬地向南飞卷而来。前两句描写了“朝霜、汉草、流沙”等景物,渲染凄凉的气氛,以晨霜之侵汉草、流沙之度陇飞,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占南方,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不满。(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沾”是浸湿的意思在上述恶劣的天气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送别征客,又听到《陇头歌辞》所唱的曲子,诗人和被送的征人二者都禁不住为彼此的分袂而落下大量的泪水,沾湿了各自的衣裳,既为惜别伤怀,又为国事担忧。朋友分手于危难之时,更当想见重见之不易,表现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答案:(1)朝霜;汉草;凄凉(悲凉、凄清)(意思对即可)(2)“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和好友分别时泪湿衣襟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意思对即可)译文:秋天清晨的霜华侵袭者汉朝故土上的芳草,使青青的芳草变为枯黄。北方大漠上飘扬流动的尘沙越过陇山,向南飞卷而来。又听到高山流水的曲子,诗人和被送的征人都禁不住为彼此的分袂而落下大量的泪水,沾湿了各自的衣裳。【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2.(2019 莱芜区)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百年来,齐鲁大地的山川河海向来都倍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圣杜甫漫游“五岳之首”泰山时,惊叹于泰山雄伟磅礴、神奇隽秀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节/气概)。而在冯骥才笔下,雄伟的泰山更是代表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泰山上挑山工们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坚韧/坚忍)精神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真所谓地杰人灵,山东的秀丽山川让文人墨客们流恋忘返,山东(产生/诞生)的杰出人物所氤氲的人文精神,更是绵延千秋。(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倍受 雄伟磅礴(bó)B、隽秀(juàn) 弥足珍贵C、漫游 坚持不懈(xiè)D、氤氲(yūn) 流恋忘返(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A、气节 坚韧 产生B、气节 坚忍 诞生C、气概 坚韧 诞生D、气概 坚忍 产生(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而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B、继《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首次走上世界舞台中央之后,人们对科幻在中国的全方位发展拭目以待。C、李清照以不朽的词作在山东青州留下了独特的时光,循着词韵的蛛丝马迹,也许会从若干细节中勾勒出一代词宗的形象。D、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货币文化,满载历史记忆与荣耀,真实地记录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A、航天发射的轰鸣、C919一飞冲天的剪影、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忙碌…等等,2018年,科技领域让人印象深刻。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尤其喜欢雪,他在《对火玩雪》中就曾宣称:“平生所心爱,爱火兼怜雪”。C、目前,中国企业在欧洲参与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的全面施工正如火如荼地推进。D、张广智等撰著的《西方史学史》一书(复且大学出版社出版),让人们在西方史学史这一领域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5)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行香子 秋入鸣皋①许古②秋入呜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细数闲来,几处村醪③.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④。【注】①鸣皋:指鸣皋山,在河南嵩县东北。②许古:是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这首词是他辞官归隐后所作。③醪(láo):浊酒。④消摇:即逍遥。A、“窗间岩岫,看尽昏朝”中一个“尽”字,既写出看山时间之久,又写出看尽山峦之变化,表现了词人陶醉于自然的情态。B.“醉模糊、信手挥亳”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摆脱了官场羁绊,恣情饮酒的醉态,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C、本词上阅侧重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下阕侧重写人,通过生活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情态志趣。D、这首词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与《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相似的。【考点】综合读写;诗歌阅读综合.【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A.有误,“倍受”应为“备受”;B.有误“隽秀”的“隽”读作jùn;C.正确;D.有误,“流恋忘返”写作“流连忘返”。故选:C。(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正确运用。“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气概”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近)。第一组词中,显然“气概”更适合语境。“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语境强调的是泰山挑山工的忍受力,第二组词应选“坚韧”。“诞生”指(人)出生,与“杰出人物”搭配;而“产生”指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用在此处不恰当。故选:C。(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A.有误,“深人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它一般用来形容文章或解说易于理解,与前文“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相矛盾,此处应用“潜移默化”。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标点运用正误的判断。A.有误,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应删掉其中的一个。B.有误,引文是独立完整的一句话,属于完全引用,最后的句号应移至引号里面。C.正确。D.“(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对《西方史学史》的补充说明,应放在“一书”之前。故选:C。(5)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的理解不正确。“醉模糊”逼真地描绘出词人的酩酊醉态,因为醉,忘怀了一切羁绊,显出任真自适的个性;“信手挥毫”表现了他毫无拘束、纵横骋才的创作特征。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摆脱官场羁绊后对闲适自在生活自得其乐的生活志趣。故选:B。【解答】答案:(1)C(2)C(3)A(4)C(5)B【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要多练习,做题时方能得心应手。考点卡片1.综合读写【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二、考点解读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