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好书推荐

《研究报告》是对大气攻关研究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是大气攻关项目最重要的成果产出。《研究报告》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大气重污染成因,回应社会关切;从区域层面、产业布局角度总结提炼了大气污染规律,持续引导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集成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和方案,为世界其他国家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大气攻关项目对“十三五”期间国家大气领域各项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四五”时期攻关联合中心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细颗粒物和臭氧、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与碳达峰协同控制等方面继续奋力攻关,全面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 气候变化应对协同研究,深化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继续写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美丽中国目标早日实现再立新功。

图2 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总体思路

“一套机制、两项机理、三大技术体系、四方面转化应用”

一套创新机制: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促进科研与应用的深度融合。“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模式,工作组把脉问诊开药方,向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咨询报告和对策建议 2800 多份,着力解决了科研与实际脱节、科研成果不落地的问题,这种工作机制现已推广至汾渭平原 11 个城市和长江流域 58 个城市。打破数据孤岛,整合环境、气象、工业、卫生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建成大气环境科研数据共享和管理平台,数据资源达 4.3 TB,数据共享总量达 21 亿条,实现了及时全面共享,有效破解了科研资源过于分散、科研数据存在壁垒等瓶颈。

两项成因机理: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形成系统性科学共识。在大气重污染成因方面,通过大规模的科学观测和实验研究,采用多技术融合的方法,从污染物排放、化学转化、气象条件、污染传输 4 个方面,全面阐明了区域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在大气颗粒物污染健康影响方面,基于大样本数据,综合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个体污染物暴露监测技术、实验组学测定技术和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筛选和识别了大气重污染健康影响的敏感效应生物标志物以及大气污染暴露关键组分,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影响。

三大技术体系:形成重点行业和城市关键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技术体系、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和空气质量综合调控科学决策技术体系、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

(2)在空气质量综合调控科学决策方面,开发了以 PM2.5目标浓度为约束的多污染物环境容量算法,大幅提升了时空分辨率,测算了常年平均、不利气象年、有利气象年等区域和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定量解析了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容量的年际和月际影响;建立了空气质量–排放快速响应模型,研发了不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情景下的大气污染物减排量反算技术,开发了区域空气质量双向调控与综合科学决策技术支持平台,实现了污染物减排措施的成本效益动态评估和优选。

(3)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应急技术体系;改进了集合预报技术方案,预报时长由 7 天拓展至 10 天;建立了环保绩效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 39个重点行业、十万多家企业的应急减排潜力;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技术支持平台,研发了大气多证据耦合的污染成因实时分析技术和应急效果评估方法,支撑了应急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实现了应急管控的最大效益。

四类转化应用:项目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行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上全面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推动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全面改善。

(1)在国家层面,基于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排放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成果,论证提出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将秋冬季作为重点时段,将“散乱污”企业整治和工业企业深度治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散煤清洁替代作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将柴油车污染监管和“公转铁”作为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重点,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点举措;提出了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 NOx 和 VOCs 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传输通道城市污染管控,将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纳入联防联控范围,以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2)在地方层面,“2+26”城市“一市一策”专家团队结合当地大气污染特征,深入开展源清单、源解析、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年度编制城市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减排重点任务清单。

(3)在行业层面,系统梳理了冶金、建材、燃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公路运输等领域治理现状和突出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管控方向和措施,形成了标准、方案、规范、导则、指南和政策建议等 304 项。

(4)在社会层面,建立科学家、媒体、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宣传体系,努力做到说得“清”、让老百姓听得“明”,正面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大气污染问题,凝聚广泛共识,坚定社会信心。攻关项目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生态环境部“双微”等媒体平台发表形式多样的解读文章、科普作品 1200 多篇,累计阅读量 3500 余万次。

十九大以来网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话题的关注情况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报告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6

ISBN 978-7-03-069119-4

责任编辑:朱 丽 郭允允 赵 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READING

本书目录

前言

摘要

1 项目立项与实施

1.1 项目背景

1.2 目标与内容

1.3 总体研究技术路线

1.4 机制创新

1.5 小结

2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

2.1 闭合研究体系

2.2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特征和演变

2.3 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

2.4 区域PM2.5来源特征解析

2.5 重污染过程分析

2.6 小结

参考文献

3 排放现状与重点行业(领域)强化管控

3.1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3.2 冶金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及管控

3.3 建材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管控

3.4 “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技术及应用

3.5 柴油机排放及强化管控措施

3.6 农业排放状况及治理方案

3.7 区域煤炭清洁利用途径与对策

3.8 涉VOCs重点行业控制与监管技术

3.9 NOx排放控制与监管技术

3.10 小结

参考文献

4 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体系

4.1 大气重污染特征及分类

4.2 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技术改进

4.3 预警标准分级修订及应急管控措施优化

4.4 重污染天气应对效果综合评估

4.5 舆情分析与社会宣传方法

4.6 重污染天气动态决策支撑平台

4.7 小结.

参考文献

5 “2+26”城市跟踪研究与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

5.1 “一市一策”城市跟踪研究技术路线与工作机制

5.2 “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3 “2+26”城市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

5.4 “2+26”城市秋冬季重污染科学应对

5.5 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

5.6 “2+26”城市跟踪研究效果评估

5.7 小结.

参考文献

6 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空气质量的非线性响应模型

6.2 基于费效评估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优化技术

6.3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支持平台

6.4 小结

7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

7.1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7.2 2017~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评估

7.3 空气质量达标差距分析和改善目标设计

7.4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和对策

7.5 小结

参考文献

8 研究结论

附录 已发表成果

转载自 科学出版社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难点,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排版:许多

审编:黄莘绒

终审:颜子明 黄宗财 鲁嘉颐

猜你喜欢

1. 地学招聘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1年人才招聘启事

2. 好书推荐 | 《自然地理学前沿》: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3. 好书推荐 | 张茂省等:关中平原城市地质

4. 好书推荐 | 《斯坦福大学奇幻地理:科学、艺术与想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