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首批MPA专业学位试办院校之一,2006年年底通过了合格评估,成为MPA专业学位办学院校之一。北京大学为提高MPA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推动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在严格把关,保证招生质量的同时,明确MPA专业设置方向,加强MPA课程建设,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最后抓好论文指导和答辩这一环节,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保证毕业生质量。自开展MPA教育以来,北京大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学位的特点,整合全校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多元文化融会贯通的优势,强化办学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同全国MPA教育一样,北京大学MPA教育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保持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势头,就需要继续放开视野,不断开拓创新,继续关注全球MPA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最新潮流,紧跟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
二、办学理念创新
本着“培养一流的公共管理人才、推进我国管理现代化事业”的教育目标,北京大学MPA贯彻“创设国际一流的课程体系、运用国际规范的教育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贯彻立足本土的培养宗旨”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以质量为教育的生命、以师资为教育的保障、以科研为教育的基础”的教育原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发展特色。我国MPA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知、能、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北京大学着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知、能、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首先,从“德”来看,公务员职业品德直接体现着国家意志。因此,公务员代表国家和政府执行公务,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服务的重要责任。因此,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保证专业人才的政治素质的需要。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品德”培育,突出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也重视将“德育”贯穿在其他相关课程,诸如政治学、法学、政策科学等的讲授中。 其次,从“知”来看,北京大学MPA教育积极给予学生三方面的知识:一是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二是不同专业领域(公共管理细分后形成的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三是通过论坛、讲座、拓展训练等方式为进一步扩充知识面,加深知识厚度所需的知识。我们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逐渐和整个MPA教育的教学体系融合起来,基础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学位课程体现出来,这也是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基础与核心。第二方面的知识体现在北京大学MPA专业方向课程中。第三方面的知识主要从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学中得以实现。 再次,从“能”来看,应该包括综合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两个方面。结合北京大学MPA教育的高层次、全方位的特点,对于学员的培养应主要侧重于综合能力方面。通过各类案例分析、MPA专业学习,使学员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一是洞察力。洞察力主要是要求学员在工作中能看出问题,倡导学员思考和洞察时能够建立起“问题导向”;二是归纳力。学员在发现问题之后,应能够迅速认清问题的涵义,并且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抓住问题的要害与本质,而且能够高度地凝炼和表达出来。三是决策力。这是驾驭局面的气概与决断能力,特指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决策果断,大胆行动,而且做到“科学决策、心中有数”;四是协调力。公共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协调,因此如何应付复杂的局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关键的能力要素。 最后,从“体”来看,MPA学员大多处于中青年阶段,工作繁忙,压力很大,常常造成身体透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加强学员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意识,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或者联谊活动,促进学员在“体”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以上这些“德”、“知”、“能”、“体”方面的培养,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各学科的应用性特色,以及教学环节中重研讨、重实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创新
(一)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多样化和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公务员的特点,要求教学方法既不同于一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也不同于一般的在职培训。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有利于激发培养对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从全面提高培养对象的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一方面,北京大学MPA招生的生源较好,大多数同学有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有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北京大学MPA教育的目的在于学员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面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改变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等不适用已有实际工作经验同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大力提倡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双讲式方法、情景分析方法以及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和自我发挥的环境,使学员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达到完善和提高自我的目的。在教学环节中,强调教职员工的应变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
(二)教学实践创新
教学实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MPA教育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目前已经制度化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全国MPA论坛、体验式素质拓展培训、北大MPA万里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等。
北京大学积极参与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MPA论坛”活动,并主办了首届全国性的MPA论坛,通过该论坛增进了全国MPA学员与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加深社会各界对公共管理研究和应用最新进展的了解,增进了全国MPA学员间的相互交流。 自2005年起,北京大学不定期进行“北大MPA万里行”活动,目前已经先后举办了“北大MPA万里行――走进塘沽”、“北大MPA万里行――走进寿光”和“北大MPA万里行――走进滨海新区” 等活动,每次活动均有近百名MPA学员参加。万里行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学员了解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员们利用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和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并就重点课题展开探讨。
2007年9月,北京大学创办“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如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提姆?亚当斯、新西兰副总理兼财政、高等教育部部长迈克尔•卡伦、哈佛大学副校长Jorge I. Domínguez等;政府部门如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外交部、卫生部、审计署等部门主要领导;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等为MPA学生传知解惑,增强MPA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丰富MPA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北京大学MPA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体验式素质拓展培训已经成为北京大学MPA教育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课程。拓展培训不仅丰富了MPA教学实践,而且对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PA学员在完成规定训练课程的同时,既可以实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目标,又可以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并进一步达到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的预期目的。 四、课程设置创新
北京大学MPA教育努力冲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针对MPA教育特定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科学且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做到学习理论与专题讨论结合;案例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课堂学习与调研结合。课程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能力建设提高为主题。近年来,大力推进课程设置创新和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教学,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安排上,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听课,多听常听各类开放性的讲座、论坛等。北大MPA教育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日益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是项目管理、中华传统治道与孙子兵法、博弈论与公共政策等课程的开设,更可谓独树一帜。
北大MPA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使学员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