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6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 8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8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肖铁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象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作为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

龙登高、陈月圆、黄一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孙萍著,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

杨华著,重庆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作品。作者依托从调研中获得的一线案例,以整体视野展现了当下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教育治理的制度与政策、县域教育体系的构成与运行,到微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管理、教师流动与学生成长等。作者重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了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县中振兴的方案,回应了县域教育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

谢爱磊著,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2013年起,学者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从千万人的分数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迈入校门的刹那,出身的差异一并涌现。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饱受匮乏、隔阂、分裂、迷茫与孤独的煎熬。想要摆脱过往的烙印,要经历撕裂般的成长与重塑。作者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小镇做题家”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了客观全面的分析。

《想吃好的:明清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

张瑞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集中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这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 “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琼田堆雪:莱州湾南岸盐业史》

于云汉、王俊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尚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是人类饮食中最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而地势低平、潮滩宽阔的莱州湾南岸自古以来即是中国海盐的生产中心,其制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史中宿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全国性盐业生产中心虽有所转移,但莱州湾南岸仍然是北方产盐重镇。自明清至当代,晒盐法的发明为莱州湾南岸盐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复又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溯流追源,对莱州湾南岸海盐业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

《嘉靖帝:丹鼎青烟里的王朝乱象》

林乾著,东方出版中心

嘉靖帝从来都是话题度颇高的皇帝:发起大礼议之争,廷杖一百余人;沉迷修道,长期潜居西苑、不理朝政;薄情寡恩,险被宫女缢死……本书以嘉靖帝为基点,对嘉靖帝的性格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透视整个嘉靖王朝的景象,分析朝堂与边关的局势,勾勒各路人物的画像,明中后期的王朝气象跃然纸上。不仅有对嘉靖一朝横切面的呈现,还有纵向的溯源,追溯内阁等制度的历史渊源,将嘉靖朝的重要事件放在历史的脉络中去考察,以期对其有全面的认识。

《巫蛊乱长安:汉武帝晚年的夺嫡暗战》

谭木声著,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

《战天下:女真崛起与宋金辽战争》

李湖光著,现代出版社

11世纪,宋、辽两大国并立之时,活动在“白山黑水”地区的女真诸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统一之势。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为了摆脱辽天祚帝的统治,主动兴师夺取宁江州等边陲重镇,然后讨征辽东,席卷燕云、深入塞北,经过十一年(1114—1125年)的作战,在宋军的遥相呼应之下,最终灭亡辽国。女真人在对阵辽军的过程中,常常以少胜多,由此赢得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盛誉。作者长期研究古代战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双方决策与两军对阵的具体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战争的发展规律。读者从中可以观摩到女真骑兵与契丹骑兵、宋军步骑兵的对决,女真攻城法与宋军守城法的对决,领略火器与冷兵器并存、兵法交流频繁时期战争的场景。

《梅毅说宋·大宋兴亡三百年》

梅毅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梅毅说宋:大宋兴亡三百年》(全四册)把宋朝的历史分成四个有代表性的维度来讲述。《坐开封》以大宋王朝的奠基与共治为核心,讲述从衰末乱世到理想王朝的历史转变;《避临安》则以靖康之变和南渡君臣为主要内容,回顾了大宋王朝从繁华到南渡的历史巨变;《战厓山》则讲述宋朝灭亡的历史,以纵身蹈海的气魄展现大宋王朝最后的风骨;《忧边患》围绕宋朝三百年时间与辽夏金的关系,讲述游牧民族与农牧民族的战与和。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

郭志坤、陈雪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作者依托“二十四史”,对于本纪、世家、列传等以及相关文人笔记、历史小品等凡有涉历史的文字记载作了一番钩沉探奥,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世界里,采撷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语近千则,以通史的框架,用成语故事的形式,叙述中华远古至清末的悠长历史。

《论语百句》(增订本)

傅杰著,中华书局

《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论语》文句百句,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更精彩。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李新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

《杭州人口史》

魏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研究时限自良渚时期起,至民国时期为止,研究范围则以当代杭州行政区划为基本区域,同时酌情参照不同历史时期杭州区域范围,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变迁、区域发展为背景,具体研究杭州区域内人口的发展、迁徙等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导致杭州人口变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同时,以各历史时期的全国各区域人口变化为纵向参照,总结杭州各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区域特点,并借此进一步探讨杭州地域与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马王堆帛书缀合研究》

郑健飞著,中西书局

本书为“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博士丛书”之一,以马王堆帛书为研究对象,从帛书的缀合切入,在总结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帛书缀合的理论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马王堆帛书进行缀合、拼接。一方面,本书对马王堆帛书开展了重新拼缀、继续整理的工作,修订了一些释文,对部分文字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残片提出了待验证的缀合意见,为马王堆帛书日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方向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作者结合个人整理、拼缀帛书的经验和体会,系统梳理了行之有效的帛书缀合方法和缀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供同类出土简帛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参考借鉴。

《打听诗人的消息》

李杭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通过回溯蒋百里、马寅初、马一浮、竺可桢、郁达夫、夏承焘、陈从周等十余位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籍文化名人的学术、著述、思想、人生旅迹和事功,结合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早期校史,展现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借助首次披露的相关历史档案、日记书信和其他文献,尽力还原历史情境,重现这些文化名人的精神和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