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语文说明: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一、基础·运用(共14分)2024年是甲辰龙年,初三年级组织开展“龙行中华,声啸九天——探寻龙文化”研学活动。以下是同学们的研学笔记,请你阅读后修改完善。第一部分 千姿百态,辉耀历史中国龙的形象在历史发展和朝代【甲】更dié中不断演变。远古时期龙的形象简单,但形态各异。有的身似鳄鱼,有的头部似猪,有的保留了鱼的样貌……文明产生之后,龙的形象更加艺术化。 “超级国宝”夏朝晚期绿松石龙形器,龙首隆起,中部出脊,尾部内蜷,若游动状,栩栩如生。商周玉龙、夔龙纹在祭仪中与玉器、青铜器碰撞出神圣而庄严的火花。战国玉龙珮【乙】挣脱穿系它的绳索,容光焕发,从两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自由浪漫、充满想象的时代飞身而来,充满张力。当历史迈进开放【丙】dǐng盛的大唐,奔放洒脱的鎏金走龙流光溢彩,再现了最耀眼的大唐风华。清代故宫九龙壁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壁顶正脊饰九龙,壁上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壁面二百七十块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将象征天子之尊的九五之制发挥到了极致!千姿百态的龙形象,或古朴【丁】稚拙,或婉转灵动,或奔放张扬,或高贵威严……不仅生动地反映各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更在风云变幻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1. 请你对文段【甲】【乙】【丙】【丁】四处的字音或字形作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处“更dié”是“轮流更替”的意思,“迭”的字义为“轮流、替换”,应为“更迭”。B. 【乙】处“挣”是多音字,读一声或四声,读四声意思“用力使自己摆脱束缚”,应读四声。C. 【丙】处“dǐng盛”意为“正当兴盛”,“鼎”曾用作国家礼器,可代表国家,应为“鼎盛”。D. 【丁】处“稚拙”有“稚朴拙笨”的意思,“拙”为形声字,“出”为声旁,应读“zhuó”。2. 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栩栩如生 B. 容光焕发 C. 流光溢彩 D. 千姿百态3. 为了丰富笔记内容,你承担了为清代九龙壁配一幅“龙”字书法图片的任务。请根据第一部分相关内容及书体特点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1) (2) (3)我选择第______幅,理由是____________。第二部分 吉祥瑞兽,龙降人间古老的神话中,龙为灵兽之尊,飞天潜渊,兴云致雨,沟通天地。它因神秘变幻而深入人心,被赋予强大的力量、尊贵的地位,成为祥瑞的象征。龙的寓意美好与秦汉皇城有着不解之缘,在室内、房顶、廊柱、照壁等随处可见龙的身影。它既是古建筑的重要保护神,又增添了古建筑的艺术性。秦汉以青龙为尊的四神瓦当,将苍穹星象汇集成纹刻于瓦当之上,镇守着巍巍皇城,美化着宫城华宇,成为“秦砖汉瓦”里独特的气象。明清宫殿的屋顶因添加了以龙为主角的神兽,对整个建筑的加固、防水、防火起到了强化作用,也增加了美感。林徽因先生曾对此评价说:“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龙的身影还活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和无限向往。走进烟火人间,是“ ”的金榜题名,是“ ”的美满婚姻,是“ ”的节日风俗,是“ ”的太平繁华……4.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并抄写在横线上。5. 有同学对文段中“冠冕”一词的理解有疑惑。查《现代汉语词典》,“冠冕”的义项有:①名词,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②形容词,体面。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冠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宫殿的屋顶,如帽子一般,对宫殿既有保护作用,又有装饰效果。B. 宫殿的屋顶有龙等神兽,能够充分展现皇家的体面,皇城的威严。C. 龙等神兽,如帽子一般,对宫殿既有保护作用,又有装饰效果。6. 根据语境,依次在横线处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鱼跃龙门 车水马龙 龙舟竞渡 龙凤呈祥B. 龙凤呈祥 车水马龙 鱼跃龙门 龙舟竞渡C. 鱼跃龙门 龙凤呈祥 龙舟竞渡 车水马龙D. 龙舟竞渡 龙凤呈祥 鱼跃龙门 车水马龙第三部分 龙耀中华,生生不息龙的精神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虎啸龙吟”的勇毅刚劲,是“矫若游龙”的自由洒脱,是“麟凤龟龙”的高雅脱俗。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是盘亘在中华大地上的龙形,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龙脉,泽被四方的“一带一路”是龙的传人在时代潮头开创未来的龙风……龙是凝聚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更是华夏儿女血脉相连的精神信仰。作为龙的传人,让我们讲述神奇的龙传说,做中华文化的诠释者;让我们 , 。7. 请你结合研学内容,在结尾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连贯。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8. 古诗文默写。(1)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3) 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你积累的古诗文中,能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已出现的句子除外)(二)古诗文阅读。(共6分)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9.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一种写作手法,委婉表意,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遣冯唐”的典故,自比魏尚,委婉表达______①。《满江红》中______②的典故喻指国破,孤立无援,蕴含着秋瑾深切的忧思。10. 两首词画线句都体现词人心中的豪情,请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7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文言文中的劝说技巧”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各题。11. 劝说类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暗含劝说之意。请你对下列表述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诫子书》“学须静也”中“须”是“必须”的意思,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望尽在此文中。“才须学也”“须发皆白”中的“须”都是这个意思。B. 《孙权劝学》“孤常读书”中“孤”是谦称“我”的意思,孙权以身作则,经常读书从而受益很多。“孤陋寡闻”“一意孤行”中的“孤”都是这个意思。C. 《送东阳马生序》“尝驱百里外”中“尝”是“曾经”的意思,宋濂以自身勤勉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尝射于家圃”“备尝艰苦”中的“尝”都是这个意思。D. 《出师表》“不宜异同”中“宜”是“应该”的意思,诸葛亮情辞恳切,诚心向后主建议要赏罚公正。“亦宜自谋”“事不宜迟”中的“宜”都是这个意思。12. 不同句式有不同的劝说效果。请你仿照【甲】句提供的示例,从【乙】【丙】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是如何达到劝说目的的。相关语句 分析【甲】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翻译: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时间就不远了。 我的理解:这是诸葛亮劝谏刘禅的至诚之言。陈述句式语气肯定,诸葛亮让刘禅坚信,只要亲贤远佞,就一定能兴复汉室。【乙】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 翻译:你如今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我的理解:这是孙权对下属吕蒙的要求。________【丙】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我的理解:这是宋濂在勉励马生。________13. 为了劝说小文同学勤奋学习,同学们设计了一份劝说方案,并从《颜氏家训》中搜集了下列材料作为佐证。请你分别为三个劝说要点选择最恰当的佐证材料。【佐证材料】A.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B.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C.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D.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三、名著阅读(5分)14. 学校电子图书馆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如下的分类。请你选择一类,从下列备选名著中任选两部,并分别从中选取一个典型人物,结合原著内容说明你归类的依据。(100字左右)①《朝花夕拾》 ②《西游记》③《海底两万里》④《红星照耀中国》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⑥《水浒传》⑦《儒林外史》 ⑧《简·爱》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各题。材料一作为古人宴会时的一种游戏,投壶这种活动来源于周礼中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射箭,因其场地要求高、杀伤力强,便逐渐被投壶这一玩法有趣的“平替”所取代。所谓的“壶”,是一个细颈的花瓶,瓶底装有少量的红豆,能够起缓冲作用,让箭矢进去后不会再弹出来。而“矢”,通常是用柘木的枝条制成,一头削尖但不配箭头,另一头不加装尾羽。玩家要在规定距离之外,依靠腕力,把“矢”投进壶中,以“筹”计数,得筹多者胜,输者罚酒。这个有趣的游戏是对玩家的耐心、力量、眼力的综合考验。北宋宰相司马光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小册子——《投壶新格》,规定了投壶的各种投法:第一箭正中壶口,叫“有初”,得十筹;第一箭没中,后面正中壶口的都叫“散箭”,得一筹;连续两支箭矢正中壶口,称为“连中”,得五筹;箭矢不是投入瓶口,而是投入了壶耳,叫作“贯耳”,得十筹;第一箭就投中了壶耳,叫“有初贯耳”,得二十筹;箭斜倚在壶口处,而不是掉入壶底部,叫“倚杆”,得十五筹;最后一支箭正中壶口,则叫作“有终”,得十五筹;如果一支箭都没进,叫“败壶”;若是所投之箭都中了,叫“全壶”,不管得筹多少都算最终的赢家,如果双方都是全壶,再来计算各方的得筹数目……诸多有趣的玩法,使投壶这种活动成为古代热门游戏之一。材料二投壶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这是投壶的礼节性游戏阶段。战国末期,投壶已显露出突破礼仪限制的趋势。而到了两汉至隋唐五代,投壶逐渐突破了礼仪藩篱,娱乐性逐渐增强。宋元明清时期,投壶发展最盛。一方面,它的娱乐性继续增强,花样频出;另一方面,投壶在此一时期进一步通俗化,不仅继续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还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清代后期,投壶游戏走向衰落。春秋陶投壶 战国中山王墓铜投壶 投壶汉画像石(局部) 南北朝黑釉龟形双投壶唐有耳投壶 宋-金磁州窑黑花投壶 明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清乾隆铜投壶表1 历代投壶相关文物简表材料三在古人眼中,投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儒家认为,投壶可以治心,修身,为国,观人。首先,投壶是“君子之争”的典型代表。它要求在比赛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胜利,同时也要给予对手足够的尊重,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论语·八佾》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大意是说,君子不会轻易与人一争高低,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是胸襟开阔之人,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自控力,若是非要分出高下的话,他们也会光明正大地与对方展开公平竞争,绝不会在暗地里给人“下绊子”。其次,投壶讲究的是心平气和,如果没有击中,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天尤人,而是需要冷静地反思。这种反求诸己同样是儒家文化有关于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再次,投射的动作即是寻求,射者的身份虽然不同,但都需要在投射过程中寻求“壶”这一目标来进行瞄准,“壶”也就成为“明志”所在,这恰好与传统文化对“立志”的要求相一致。由此看来,投壶可以培养人的中正之心、正直之气、礼仪之风和雅致之情。15. 下图为某玩家在一次投壶比赛中前四箭所投结果,依据材料一可推算出该玩家目前的得分为()第一箭第二箭第三箭 第四箭A. 十六筹 B. 二十六筹 C. 三十一筹 D. 五十筹1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A. 投壶是从射箭演变而来。 B. 可以从文物中研究投壶。C. 君子之争就是依礼而争。 D. 投壶前必须要冷静反思。17.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投壶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①____、②___、③___。(每空不超过6个字)(二)(共10分)阅读《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回答各题黄河,让我好好看看你①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河啊!②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③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作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灾患。④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际里。⑤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⑥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⑦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⑧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五光十色,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你那轻柔的细语……⑨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⑩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与启迪。 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上点篙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难道不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难道不是他们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取材于《光明日报》,有删改)18. 作者围绕黄河展开回忆和联想。作者望着眼前的黄河,先是回忆儿时的经历,内心充满对黄河的向往;接着,作者把视线投到黄河岸边的___,联想到了黄河两岸的人们辛劳、快乐的生活。最后,作者望着平静的黄河水,联想到了___的情景。19.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加点词语“熟悉”和“遥远”的理解。20. 结合文意,赏析第⑧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21.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理解。(三)(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扭、转、跳,一串连贯动作做下来,陕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魏建明赢得满堂彩。年逾七旬的他,常在闲暇时来到文化馆、广场、小区,为乡亲们义务指导秧歌技巧。只要谈起秧歌、跳起秧歌,魏建明就精神头十足:“希望秧歌能融入大家生活,浸到人们心里。”②松散的黄土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在匠人手中便成了泥塑;普通石头经刀琢斧削,化为姿态万千、神情各异的精美石狮;高亢嘹亮的绥米唢呐绕梁不绝,吹奏出陕北人特有的奔放热情……漫步于陕西省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不仅能够感受黄土地上民间艺术的活力,而且能够领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热烈而质朴的精神世界。③陕北粗犷豪迈、关中深沉敦厚、陕南钟灵毓秀,三秦大地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如何让融进人民血脉中的民间艺术继续滋养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道现实课题。④民间艺术需要传播,才能“被看见”。近年来,与摇滚结合的华阴老腔、融合了VR技术的《唐宫夜宴》国风舞频频出圈,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