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真题完全解读(福建卷)
2024年福建中考的语文试题立足2022年版课标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试题的价值引领,凸显文化自信。试卷精选典范作品和语言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试卷,坚持素养立意。如在古诗文默写中题目选取的诗文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如《论语》《三峡》《黄鹤楼》和《赤壁》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题目,鼓励考生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熟悉;如现代文阅读《松花江上》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时代感。作者通过对松花江这一特定地点的描绘和人物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自由与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选材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试题严格依照课标进行命题,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题型灵活,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任务中学活用活语文知识。如古诗文默写中的《赤壁》一题,题目要求考生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对诗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名著阅读,题目提到的“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一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全面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各种纪实性、科普性等实用文本,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
试题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真实学习。如在基础知识运用中,题目内容紧贴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以及这种融合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试题秉持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与教材深度关联。如卷中的字音、字形、词语、古诗默写、课内文言文均出自教材;名著阅读的相关题型,直接关联课本相关内容;两篇现代文阅读考查之内容理解、句子赏析、线索技巧、情感把握、信息比对、写作思路等方面,都与教材中有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对一线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1.名句名篇默写部分选材的变化,从2023年到2024年,确实展现了一种趋势:从多样性向经典性的回归。
2023年的考题选取了五首不同的古诗文,涵盖了先秦诗歌、唐代诗歌、宋代散文和词作等,这种选材方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
而到了2024年,考题所选的四篇作品全部为古代经典文献和诗歌,这体现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回归。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因此,通过默写这些经典作品的名句名篇,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引导考生深入理解和领悟经典文学作品的精髓。
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导向: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通过默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名句名篇,可以让考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推动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这种变化也提醒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基础综合运用部分中的病句题由2023年的选择题改变为主观题,特别是针对“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一类型,这种题型的变化要求考生具备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不当搭配,并理解这种不当搭配如何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这种题型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3.题目总个数从21题减少到20题,但总的题量并没有变化,同时记叙文阅读部分从2023年的5道题减少到2024年的4道题,但其中一个题包含2个小题时,当一个题目包含多个小题时,通常意味着这个题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这样的设计可以考查考生对同一材料或同一主题的多个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4.议论文部分的变化,从2023年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材料型议论文阅读更换为2024年以劳动为主题的单篇文章阅读。议论文的阅读材料通常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进行更新。从勤俭节约到劳动的转换,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视和对劳动教育的强调。这种更新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理解时代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劳动为主题的议论文阅读,可能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题号
分数
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