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概念混淆
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 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真题案例】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 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真题案例】
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
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
①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
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如2017年海南卷:
根据题干时间提示,正确关联因果!
【真题案例】
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 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 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真题案例】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真题案例】
例如:2016年全国卷二☝
无图考图
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 空间想象能力,尽可能的还原材料反映的“图”。
如2020年全国卷①、③的最后一个题组 图解。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一☝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三☝
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 关键信息往往 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如2018年全国卷二,以澳门半岛填海造陆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信息:丘陵、街道格局、街道名称(文字与图例都很关键)
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真题案例】
例如:2016年全国卷二☝
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 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真题案例】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三☝
新名词、新术语干扰
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 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 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结合材料信息,运用排除法。
【真题案例】积云
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
No.2选择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1.仔细审题
“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题肢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题肢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第二,搞清基本信息
A. 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
B. 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
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C.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D. 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2.认真筛选
“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一般来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第一次筛选,即“ 排错项”。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 肢。
第二次筛选,即“ 排异项”。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 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种试题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做好“第二次筛选”的关键是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以题干给定的条件为“筛子”,对选项逐一进行筛选,检查验证,弃误留正,得出正确答案。
第三次筛选,即“ 选最符合题意项”。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肢时,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3.果断确定
相信直觉
第一感觉的正确率通常是比较高的。在仔细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选项,就先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作重点检查。
假如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地确定正确选项时,记住一条:“ 别动了,就选一开始选的那个!”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不要空题
当你实在确定不了正确选项的时候,就是闭着眼睛也要选一个,这样做,正确的概率是 25%。
No.3选择题审题注意事项
(1) 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
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
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 “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2) 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3) 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
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4) 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
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No.4选择恰当的方法
1.直选法
一些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
如:2017年全国卷二第三题。
【真题案例】
例如:2017年全国卷二☝
2.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 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3.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
在做选择题时,即使能快速得出答案,最好也对剩余的选项进行分析,以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所选答案表述正确但并非是该题的最佳答案,此法与排除法有相近之处。
4.特例反证法
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 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
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 “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5、因果联系法
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
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
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
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6、图文转换法、图解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 提高解题效率。
如:2019年、2020年全国卷三
【真题案例】
7、比较法
有时为了考查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能力,设计两个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的,如对地形、气候、水文等进行比较。
在解答时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从相关的角度仔细比较找出其异同点,结合题干要求,整合做出判断。
【真题案例】
如:2016年全国卷一,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真题案例】
再如:2020年全国卷一,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8、精确计算与估算法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
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9、排序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 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 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10、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11、瞻前顾后、前呼后应法
多问组合型试题注意前后题目的相互印证。因为该类题目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问题,其中存在前边的题目可能成为后边题目的条件,也可能存在后边的题目成为前边题目的信息等,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解题时应注意宏观本组全部题目,前后简单分析,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题目难以拿下时, 考虑一下后边的题目是否与前边的题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12、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13、分析推理法
对于高考来说,绝大多数试题都需要分析和推理,而且这类题目一般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这些试题选项与题干之间知识转换的环节往往较多,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有可能遇到这类试题。此外, 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进行因果推理。
No.5选择题常见题型
题型一: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答题技巧:
结合地理原理,运用计算公式来完成计算。
题型二:等值线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①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
②等值线图是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答题技巧:
解答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
如等温线图→读出气温值→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图→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
总之,等值线的判断一般需掌握“五读”,即读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
题型三:地理图象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试题展示地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
答题技巧:
①先读图名。
②细辨图例。
③挖掘信息。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
题型四:地理坐标图解读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地理信息图象。
坐标图有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和多维坐标图。
二维坐标图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要素,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点和线的不同,二维坐标图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和点状图等。
三维坐标图是用三维空间反映三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或将三个地理要素统一放在一个平面内,最常见的多维坐标图是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幅图上,常见的有雷达统计图、风玫瑰图等。
答题技巧:
解读坐标图, 首先要能正确判读、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读清坐标轴上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尺度等,明确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正确读取坐标图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势,准确判读出各坐标对应的时间与数值;同时特别要注意峰值和谷值,分析数值的谷峰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相关性。
解读坐标图,可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①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如“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图”中的盐度曲线就表示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中的降水柱就表示了各月降水量的数值大小。
②解读坐标图时,与相关地理图象对照,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更容易挖掘图象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如解读“洋流分布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对照,解读“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可与“气压带和风带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对照。
③要重视对地理图象内容的综合分析。如钢铁工业的布局不但与原料、燃料紧密相关,也与交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因素相关。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深刻理解地理内涵。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要看清横、纵坐标单位数值;不仅要注意图象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的不同。
题型五: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该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特征之一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
第二特征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答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时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及题目提供信息,熟练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与因果关系,运用直选法、逻辑推理法或逆向思维法得出结论。
①直选法: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基础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的选项再选择。
②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逆向思维法:即由结论推已知,亦称倒推法。
题型六:正误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判断正误是该题型最主要的考核目的。该类试题的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这类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
答题技巧:
解题时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充分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
题型七:比较排序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清晰度。考查考生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 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
题型八: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
答题技巧:
这样的题型四个选项可能都与题干相关,做题时要通过比较优化并抓住关键字“最”,仔细斟酌每个选项,切忌粗心大意,看到有相关的选项就盲目作答。
题型九: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该类选择题的选择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
答题技巧:
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个选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选项中出现多的经常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具体做题时经常用到下列方法:①直选法、②排除法、③逻辑推理法。
三、主观题做题技巧
No.1重在审题
穷尽图和材料中的一切信息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
一审题干
二审材料
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
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3) 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也就是分析解题条件,确定思维方向
(1) 明示条件(显性)
(2) 暗示条件(隐性)
(3) 多重条件(两个或以上条件)
(4) 限定条件:数量词、方位词、程度
No.2做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第一次: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第二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综合题的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想的全。
第四步: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有条理、答得精。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要求做到:
1. 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 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 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4. 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5. 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6. 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7. 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8. 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一定切忌!
1. 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2. 违背地理原理
3. 违背该地状况
4. 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5. “口头语”、“大白话”
6. 书写凌乱,字体潦草
No.3作答时注意以下关系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
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层层递进,追根溯源。
(2)具体答案与模糊答案的关系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
(3)答多与答少的关系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做到“踩点”准确,语言精到、简洁、条理分明;但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部分坚持多写些内容、多分几个点、多用地理语言。
(4) 主要答案与次要答案的关系
在原因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中,尽量抓住主要方面。
(5) 课本语言和日常用语的关系
组织语言时,要尽量用课本语言,这是任何参考答案都推翻不了的标准答案。
注意: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等。
②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4)回答评价类问题时,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区位问题。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方面分析。
(6)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7)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1
要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针对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对其进行概括和整合,并分析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2
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解读方法
解读文字材料要注意从中提取关键的词语,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图表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3
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知识。
4
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
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5
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
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基本步骤是:
审材料
↓
析图像
↓
读设问
↓
提信息
↓
找关键
↓
解题意
↓
调原理
世界篇
大洲篇
中国篇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