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5. B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B 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16. ①“劝谏”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要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首尾两联的意思: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不要受眼前境遇的拘束牵制,而一味地求佛问道。人生所追求的依然是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可见“惠远东林住得无?”设问中饱含了诗人杨巨源对白居易的深切关爱。表面问的是白居易到江州之后是否住过高僧慧远的东林寺,实际传递出来的是不希望朋友去那里,因为去过的话便意味着白居易厌倦仕途向往归隐,因为东林寺的雨花社是佛教讲经集会之地,所以结合尾联分析诗人暗含规劝和鼓励,在首联中,诗人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江州气候不似中原,所以诗人担心朋友的安全;遭贬斥之后内心郁闷,所以诗人担心朋友意志消沉。杨巨源希望白居易人生所追求的依然是远大的抱负和志向。身处困厄之中,诗人依然不忘叮嘱朋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厄就放弃初心,忘却了曾经的远大抱负。人生的路很长,在困境之中,要往前看,要向前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陈述自己的感悟: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达到,“________,________”;而尽了自己的努力仍未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3)《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 (1)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3)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瓮、牖、枢、氓、己。(3)补充: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 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 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 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