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  > 国家智库报告

国家智库报告

作为引导智库发展的指挥棒,智库评价自2016年开始不断升温。“十三五”时期,在一系列智库建设相关文件的指导下,中国智库从“建设热”到“评价热”,再到智库建设和发展的提质增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稳步迈向全新阶段。

序  言本书的序言,我想就智库、智库评价做一些分享。首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变来谈谈我国智库的发展;其次,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演变来分享我们对智库评价的理解。(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智库体系建设打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网站,现在是这样介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其实,这个表述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研究机构的重要性。比如,2002年7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三,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第四,要坚持优良的学风。第五,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仍然是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第三个定位“思想库和智囊团”就是智库的职能定位,明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殊定位。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2022年4月,中国机构编制网发布了最新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可见以下三点变化: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第二,智库的地位提升到第二位,而且服务对象明确是“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比过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范围扩大了。第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这次突出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反映出在新时代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下,对综合研究的需求较大。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5年提出分院、所、专业实体智库三个层次。后来逐步演变成: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综合性智库为统领、专业化智库为重点、研究院所为支撑的院级、专业化智库和研究所三位一体的智库体系。第一层次是综合性智库。2015年12月共有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018年中共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因此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变为24家。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综合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入选专业化智库。一个机构同时有三家国家高端智库,显示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殊地位。第二层次是专业化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从2015年5月启动院内专业化智库建设,首批启动11家新型智库,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意识形态研究智库、财经战略研究院智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智库、生态文明研究智库、国家治理研究智库、新疆智库、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智库、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智库、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智库。到202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智库宣布成立,这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化智库数量达到24家。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交流增强,未来还会有新的专业化智库应运而生。(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与智库评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前身为2013年12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17年7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正式成立。201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增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诚信管理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推动建成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进一步发挥在学术评价、学术规范、科研诚信方面的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职责定位:切实履行“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的评价定位和科研诚信管理的职责定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参与制定国际学术评价标准,承担和协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统筹指导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管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奖”),以此开启了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的探索。2015年我们发布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是中国研究机构推出的首份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与“全球智库评价AMI指标体系”双双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创新工程智库研究重大成果奖”,该报告的发布入选2015年度中国智库界十大事件之一。特别是我们对美国学者詹姆斯·麦甘的《全球智库报告》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2016年我本人与麦甘在香山全球智库论坛上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智库评价领域的地位。2016年,我们开始关注中国智库的评价,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创新工程重大成果奖”,获得业界的高度关注。之后,我们进一步推出了《2018年中国智库成果与人才评价报告》,深入分析智库的咨政建言、学术成果、智库人才等方面,着力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引领我国智库的建设方向。2019年,《全球智库评价研究报告(2019)》较为全面地分析不同国别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分享各国智库建设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从2014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并且从2018年创办“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至今已连续召开四届。此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每年还适时召开多场专题研讨会,如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全球智库发展趋势与问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综合评价专题研讨、社会智库建设与评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化智库建设发展状况、特色、问题和困难等。特别是,2020年9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上与全国智库界专家学者形成“太原共识”,并确立每年九月的第四个周六为“智库评价日”。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先后承接了多项智库方面的研究,如2016年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8年完成“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创;2019年受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委托,参与“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三年综合评估”工作;2021年承接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智库评价团队坚持“脚底板出成果”,每年开展国内外智库实地走访调研,足迹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比利时、荷兰、挪威、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家和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平均每年访谈百余家智库,打造国内外智库机构网络和专家学者网络,更基于调研数据相继建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独有的“4+1数据库”,即中国智库基本信息库、智库专家信息库、“十三五”时期智库建设数据库、“十四五”时期智库建设数据库以及全球智库数据库。2021年5月21日,历时七年编制完成的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GB/T 40108—2021)正式获得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批准,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1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奖”。这次我们推出的《中国智库AMI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21)》由我作主编,负责框架设计和最终修订,胡薇主任作副主编,负责统筹协调并且撰写完成基于AMI指标体系的中国智库“十三五”时期建设情况分析,刘晓玉撰写基于AMI指标体系的中国智库特色案例分析,王飞撰写“十四五”时期中国智库建设展望,王彦超撰写研究项目概述并负责特色案例汇编的对接联络和统稿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汇智聚力共同完成了第五章对策建议以及附录部分,张蓉蓉和陆屹洲在全书编辑审校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总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致力于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国内外智库评价体系,助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高质量发展。荆林波2022年6月12日中国智库AMI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21)AMI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earch Report on Chinese Think Tanks(2021)荆林波 主编;胡薇 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定价:79.00元ISBN  978-7-5227-1011-2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立足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对中国智库发展进行系统评价和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课题组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宗旨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生动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本书对标国家战略部署,以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和“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2021年版)”为标准,聚焦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和内部治理创新六项特色指标进行智库综合评价和特色案例遴选,并首次发布了《中国智库特色案例汇编》以及分类汇总了参与第二轮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项目的700余家机构,既填补了有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也为中国智库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的平台。本书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中国智库在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方面的建设现状和问题,客观呈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智库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力求做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在此基础上,本书总结“十三五”时期智库建设成果,展望“十四五”时期智库发展方向,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编者简介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且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曾经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万典武商业经济学奖、商务部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全国首届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信息学会、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和行业组织的奖励。胡薇,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日本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中华日本学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言献策工作委员会委员,留日分会理事、副秘书长及留日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智库建设与智库评价研究、国际金融制度比较研究、金融科技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参与研制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参与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书籍目录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智库评价系列成果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GB/T 40106-2021)《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2018年中国智库成果与人才评价工作报告》《全球智库评价研究报告(2019)》《中国智库AMI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21)》《日本智库研究:经验与借鉴》《智库发展运行机制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