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饶高琦等

作者简介: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夏恩赏,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数字人文;李琪,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本研究得到 2018 年度国家语委项目“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评测的规划与开展”( YB135 - 90) 的资助。

 

一、引言

 

当前中国学者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高水平成果发表数量已跻身全球第一集团。然而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中国学者的巨大影响力极不匹配。母语在国际上的使用率是影响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客观因素之一(许志敏,2014),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我国学术话语权的认识,需要调查国际学术语言的使用情况来加以补充。此外,通过调查国际主要论文索引中不同语言论文的数量,可以定量描述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况,并确定各语言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中的生态位。

Panwar 等(2016)根据科学网核心数据库中 1945 ~ 2014 年的数据研究了各语言使用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刘维树(2017)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调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非英语论文的年际变化和学科分布,并对 2006 ~ 2015 年这三类学科数据库中约1300 万篇论文进行了语言分布的统计分析。陈理斌、武夷山(2011)基于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调查了国际学术期刊的出版语言选择现状及历史变迁,并分析讨论了若干国家学术期刊出版的语言选择。余厚强等(2018)基于 Scopus 数据库对科技文献和科学推文的语言分布进行了统计比较。付丽娟(2013)分析了国际学术交流界语言使用情况、变化情况,并阐述演变原因,分析语言单一性的缺点,对未来学术界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汪波(2017)、李 丰(2017)、濮实(2017)等学者对学术领域内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他们分别针对韩国、日本、欧洲非英语发达国家学术领域中母语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处理英语与中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学术研究的语言选择直接与学术团体的成果认定方式相关。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定,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详细认定准则,大多数高校及科研机构都以论文发表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响因子(或是否核心期刊)来代替对论文内容的同行评议。龙海明(2015)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对科研成果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评价认定体系往往采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当作科研水平认定的主要标准。叶青等(2013)对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认定的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表现为“以评定级”,后者表现为“以刊定级”或“以录定级”。朱金德、王伟(2017)对期刊论文评价的指标与类型进行阐释,将论文评价指标分为载体指标、质量指标和影响指标三种类型。而当今载体指标所占份额较之其他两种更加重要且易于批量操作。载体指标主要包括期刊主办者、级别、档次、期载文量、资金资助等。其中载体指标和影响指标与期刊是否入选有关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如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关联甚密。目前,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是在国内外占据重要地位的成果汇聚平台,对学术研究的语言选择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综上发现,一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是该语言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影响力可以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语言选择进行统计来测量和分析,而这种语言选择又与科研成果管理、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虽然前人进行过相关统计,但随着中国科研影响力的提升,有必要对最近一段时间的科研成果的语言选择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中开始出现使用中、英之外其他语言发表成果的现象,其状况前人也未有调研。因此,研究和规划中文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兼具现实价值和前瞻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