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 1958 年,2000 年由广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整合,以中文师范人才培养为传统优势。是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重点专业。 本专业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现有文学与戏剧艺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文学经典教育课程、语言学 5 个省级教学团队(教研室)。全国高校思政教学资源平台上线课程 1 门,省级课程思政项目3项及市级、校级课程思政课程及案例 30余项。省级以上课程 9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实践技能等)及 27 门次校级各类优质课程。本专业有广州市第七中学等 6个省级实践基地,是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局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以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依托,有 4 个省部级社科研究基地和 3 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本专业专任教师82人,教授 20人,副教授38人,94%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3 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 3人。青年教师戴一菲荣获第五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现在校学生 1583 人。2022年本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认证。2023 年本专业软科排名位于全国第 46 名。
汉语言文学(师范)
一、学制,学位
基本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新师范”改革创新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家国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扎实,人文视野开阔,教研能力突出的创新型教师,毕业五年左右,成长为具备卓越教师潜质的中学语文教育骨干教师。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 5 年后的发展预期为:
1.师德高尚,奉献教育:心系家国,信念坚定,自觉践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从教,依法执教,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为职业理想;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乐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富有人文情怀和奉献精神,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
2.能力过硬,精于教学:具有较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较突出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较深入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理解;较熟练地掌握中学语文教育的规律,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能力,能有效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具有语文相关课程开发能力和承担语文教改课题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3.以生为本,善于育人:具有德育为先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善于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善于综合育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面向较复杂生源结构的管理能力和差异化教育能力;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胜任班主任工作,能有效开展班级指导。
4.精研善思,终身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意识,及时把握教育前沿动态,跟踪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勇于创新,具备较好的中学语文教育科研能力,能作为组织者或骨干有效开展教研团队合作,具有反思性教学能力,在终身学习中持续发展。
三、专业核心课程
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美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实践技能。
四、培养特色
1.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底蕴。按照专业传统设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围绕核心课程组建选修课课程群和教学团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较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框架和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视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增强发展后劲。
2.注重实践训练,培养教学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技能、教学案例分析等系列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型知识结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阶梯式写作训练,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安排,提升实际教学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
3.创设多元平台,鼓励个性发展。设置中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多个专业课程模块共160多门选修课,引导学生构建专通相融的知识体系,自主选择和自身发展目标与路径相适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对自身发展的不同定位。
汉语言文学
一、学制,学位
基本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时代需求,尤其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与需要,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汉语运用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思想品德高尚,人文视野开阔,实践能力突出,善于会通开新的创新型复合卓越人才。毕业生能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成为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或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优质生源继续升学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预期为:
1.品德高尚:心系家国,信念坚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富有人文情怀和奉献精神,责任心强,热爱所从事的事业。
2.能力突出:具有较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较突出的汉语运用能力,在实用文体写作、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艺评论及汉语国际传播等方面,能发挥专业优势。
3.终身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意识,跟踪学习先进理念与方法,及时把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勇于创新,能作为组织者或骨干有效开展研究或实践拓展,在终身学习中持续发展,对从事的业务领域有所建树,在行业内外有一定影响。
三、专业核心课程
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美学、影视艺术。
四、培养特色
1.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底蕴。按照专业传统设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围绕核心课程组建选修课课程群和教学团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较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框架和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增强发展后劲。
2.注重实践训练,培养应用能力。开设语言应用、戏剧影视、文学批评、秘书实务、汉语国际教育等系列课程,着力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型知识结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阶梯式写作训练,强化专业素养。通过第二课堂的实施,加强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
3.创设多元平台,鼓励个性发展。设置汉语国际教育、语言研究与应用、戏剧与影视学、秘书学4个方向课程模块和跨模块共150余门选修课,引导学生构建专通相融的知识体系,自主选择和自身发展目标与路径相适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对自身发展的不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