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下午,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学院,面向今年高考生,启动本科招生。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四大创新学院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许宁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坚,华为董事、华为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文伟,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素心董事长、陈凯先院士、刘明院士、邬江兴院士、柴洪峰院士、吴光辉院士,共同启动“香农计划”。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主持仪式。
四大创新学院揭牌前,复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年度会议召开,委员们听取和讨论复旦新工科专项的发展规划、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评价的进展和新工科拔尖人才班的培养方案。金力、许宁生讲话。
什么是“香农计划”?
“香农计划”的名称源于以创立信息论而著名的美国科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依托相辉学堂,“香农计划”将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2024年计划招收首批本科生,学生入校后在复旦大学“2+X”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配以顶尖师资团队,赋予一流学术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训。学生在入校一年以后自由选择,分流进入四大创新学院,学校将持续提供优质资源,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接轨国际核心课程,汇聚顶尖师资力量,培养领跑国际的高端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
“这个世界永远不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创作了它。”王坚院士在活动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他依次列举硬盘变革、阿波罗登月计划、波音747的研发、GPU成为深度学习必备硬件等事例,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从无到有”和“从1到100”的科技创新之中。在他看来,“香农计划”,阐释了面向未来的创新,复旦的四大创新学院本质就是面向未来。
“没有人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直到有人创造了它,这是我定义‘创新’最基本的逻辑。”王坚说。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不一定是新技术替代旧技术,而是新旧技术叠加,进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演讲引起同学们热烈反响。
今年九月四大学院将有本科生入学
据介绍,四大创新学院面向全国各省市参加高考、符合要求的学生,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融通”为特色,基于复旦大学“2+X”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体”式人才培养造就“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为“两翼”,通过“X”的多元发展路径,着力造就“高精尖新”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四大学院在培养模式上全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学生的科技写作等核心能力,推动长学制,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深化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基于“通识教育(通识核心、通识专项教育)+专业培养(大类基础、专业核心)+多元发展(专业进阶、荣誉项目等)”的培养方案,创院学生学生在入校一年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满足一定要求后减免学分数。
大类基础课程根据各创新学院实际情况,将增加工程实践课程,在做中学,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各创院特点,由新设课程和现有课程组成。专业进阶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交叉发展、产学研融合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本研衔接课程。
四大创新学院特色与人才培养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将构建产教融合的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平台。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兼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将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扎实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由复旦大学牵头,长三角优势高校、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协同创新和育人平台。
以“理论-硬件-软件-鲁棒”为内在逻辑链条,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将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理论与技术、智能系统基础软件、鲁棒智能理论与技术等骨架学科方向。同时,以“AI for Science”为导向,形成面向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交叉学科和专业方向。学院建立“微内核+课程群+主辅修+多线程”的培养架构,“在做中学”“讲精精讲”,打造“大专业基础+大工程实践+大平台锻炼”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范式。
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构建以生物医药工程核心课程为主轴,以理科、工科和医学课程以及交叉创新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中,以生物医学工程的技能学习为中心点,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培训需求,形成专业内不同梯度、专业间不同侧重的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学院还将夯实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在学期间进入医院、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实习,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
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瞄准国际前沿,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行业发展趋势为牵引,面对智能机器人领域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构建“技术创新和迭代体系、智能制造体系、未来产品体系”的产教融合平台。学院将通过打造智能机器人领域各类人才的育才机制,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脚踏实地的精神,锤炼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构想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卓越发明家、工程科学家、实践工程师和产业领袖。
未来,四大创新学院将进一步助力复旦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好“第一个复旦”。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市控江中学的250余名高中生参加了揭牌仪式。来自七宝中学的蒋易辰喜欢物理和生物, “今天了解到复旦创新学院有那么多高层次的资源,还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很受鼓舞。”还在读高二的孙又文来自控江中学,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