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研究

(四)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教学组织的结构化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性质已经从传统的就业培训转为系统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从重生产性转向重教育性,在技术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向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的某个岗位,而应该是某一行业的多个岗位,学生学习的技能在各企业间应具有可转移性。因此,人才的培养要形成标准化,学生在学徒训练期间的学习内容是完整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培养过程要按照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来展开。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化教学场所和多元化教学团队要求教学组织结构化,教学组织工作需要精心的事前设计、细致的过程控制及有效的教学考评,各项工作需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资源充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和统一。

二、根据双主体育人的要求进行教学组织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校企双方要根据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资源建设与共享等方面因地制宜,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工作。

(一)校企联合建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

校企共同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措施。校企可联合设立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部门,完善常规管理机制,组织、协调现代学徒制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计划等文件的编制,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

(二)采取“实验班”的管理组织形式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期间的学习组织形式不同,“实验班”的管理组织形式更适合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特性。可以将班级管理和小组管理形式相结合,在学校期间以班级管理为主、小组管理为辅,在企业期间则以小组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校企双方合作管理共同完成实验班的教学、考核与日常管理。

(三)针对学生和学徒的双身份采用“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工学交替的特点,可对学生采取“刚柔相济”的弹性管理,对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采用“刚性”管理,对班级管理、教学形式、评价手段、教学时间和场所安排等可采用“柔性”管理。作为学徒,采用企业制度管理,作为学生,采用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校企双方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分工负责。企业要有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清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配备有经验、负责任的师傅,保证学徒在企业中完成足够的学时和面对面指导的过程。学校要完善学徒的管理规定,安排校内导师全程跟踪,引导学生摒除浮躁心态,减少学徒人员流失。

三、构建体现岗位要求的标准化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及管理的主要依据,应根据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双主体育人的原则共同完成编制。

(一)将岗位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特色在于引入专业“岗位标准”,也即学徒训练标准。开发统一的学徒训练标准是实施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现代学徒制应推进职业岗位标准、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德国由国家层面发布的《职业培训条例》,作为职业教育参与各方广泛认可的职业培训标准,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目标、培训的框架计划、考核要求,以及学徒完成培训后可任职的岗位。岗位标准的形式可借鉴英国学徒标准的要求,做成“简短易懂的文件,描述掌握具体职业以及在职业中自信操作所需技能、知识和能力水平”。一般的,人才培养方案可按图1所示的样本编制。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适合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工学交替,分段育人。例如德国的“学徒期”通常规定为两年到三年半,学徒在企业参加实践培训的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60%。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学制,中职和高职一般均可按3年安排,中职段学制可缩短1学期或延长1学期,高职段学制可缩短1学年或延长2学年。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理论课程学分可以相互置换。

2017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140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了国家职业资格范围、实施机构和设定依据,初步形成了我国职业资格目录框架。长远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标准应与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除特殊专业外,应规定需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际上的范例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学员必须获得2-4 级国家职业资格(NVQ),德国双元制学徒也需要通过行业学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才可毕业。

(二)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仅仅规定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考虑学徒个人发展的需求。美国斯坦福大学Scott Rozelle教授研究指出,“职业教育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稳定的技术工人,而是要让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不久后就有可能会消失的职业重要得多”。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安排了近80%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科学、语言等综合性基础知识,所教授技能的范围较宽,在各企业间具有可转移性。英国学徒制也要求开发可转移的技能培养学徒“在一种职业中的全部能力”。因此,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要对学习内容整体重构,系统规划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课程目标要适合学徒在两种学习环境下学习形式的变化。要关注学徒岗位迁移后的个性成长,不仅要培养学生具体工作的能力,满足学徒企业定向岗位的需要,而且要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拓展课程等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等国家规定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必需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含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或案例;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徒的个人发展需求,多样化设置,供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择。

(三)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实施过程中,学校课程与企业培训在每个职业领域中都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应针对试点专业,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参照行业标准,开发双向互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应以学徒制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设计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或案例,以企业实例引出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合作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也要整个行业通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在课程内容与序化结构上,强调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之间的良好关联性,对课程实施逻辑顺序与组织实施有更高的要求。

四、采用双场所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教学应当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职业领域工作规律相一致的原则,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校企双方的资源配置情况,将4部分教学内容整体规划,按序实施。

(一)双场所工学交替递进教学

根据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由学校和企业分担,学习场所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应合理安排双场所教学内容和任务,配置校企双导师双向流动授课,按照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以学校专职教师教授为主,有效保证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可定期到企业认知实习,以增强对专业和企业的感性认识和融入感。专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安排在第二至第三学期实施。基本技能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强调技能基础,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最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在符合理实一体教学标准的实训场地进行。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顶岗技能3个层次的内容,充分体现生产实践和工学结合的特点,由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师傅进行教学。采取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方式,确保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技术技能的有机衔接。拓展课程则根据课程特点由学校教师或企业师傅分别完成教学。

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集中讲授、企业培训、项目教学和岗位轮训等,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施阶段,根据课程类型,灵活采用。将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递进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二)专业技能教学实行岗位群轮训和岗位达标制度

专业技能教学包括实验实训、项目设计等内容,是现代学徒制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最好实行岗位群轮训和岗位达标制度。企业将需要学徒掌握的多个岗位进行合理搭配,适当安排,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轮训,以师傅带学徒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徒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的技能。每个岗位按照布置任务、策划、实施、检验、反馈、评价等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限定时间的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根据每个轮训岗位的实训考核标准,制定完整清晰的教学标准、指导书、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教材,合理设计各种评价表格,从学徒在岗位轮训期间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实训表现、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岗位技能考核指标和评分细则,对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岗位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实训岗位,直至完成本专业所有岗位的实训。

五、建立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一)建立闭环控制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对教学质量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闭环控制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采集、处理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及时对监控数据、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在教学实施过程和实施后进行反馈控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鉴定和评价,并做出改进决策。具体实施层面,可建立学徒学习管理档案,定期检查学习实践情况,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学徒学习实践过程。及时采集从入校到毕业期间学徒各个阶段的数据,对毕业后的学徒进行跟踪调研,对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徒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完善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学徒的评价应遵循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将课程考核与岗位达标和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学徒本人、双导师、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学徒考核评价方案的制定,应根据专业特点,明确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实施办法、运行流程和结果反馈等,并可以实现动态调整。评价指标要考虑学生所学专业获得的利益,着重于实现学生终身学习、满足社会发展和满足人的潜能开发等方面的需求。合理分配学徒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表现、理论考核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和岗位胜任能力等所占比重,科学评定学徒的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的日常考核应由校企双方负责组织,按照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由双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学徒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应体现岗位考核,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法。在完成每个岗位的实训任务后,经过学徒自我鉴定、学校导师对学徒进行理论考核、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对学徒进行技能考核、双导师联合对学徒进行综合考核等程序,综合评价学徒在该岗位的实训成绩。考核成绩用于对学徒的毕业综合评价,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方可毕业。

六、结语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培养模式,还是一种培养制度。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要协调校企各方,保证学徒培养质量,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不同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但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均要符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特点。英德等国的现代学徒制,通过颁布相关条例,规定某一职业的学徒制课程按统一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目标也是建立国家战略层面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政、行、企、校多方共同努力,把握住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根据不同产业和专业背景,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区域特点和专业要求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为国家层面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的制定提供典型案例。

作者 | 李祥新 李岩

来源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