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你真的了解“政审”吗?

11月2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招考”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将普通高校招生要求中对考生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述为“政审”,立即引起了网络热议。昨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发文回应,称将“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述为“政审”是不规范、不准确的,工作人员在回答记者电话询问时,答复也是不准确的,因发布的信息内容表达不规范、不准确,把关不严格,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解,表达歉意。并说明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内容及方式均无变化。

政审,指政治审查。政审工作一般应由基层党组织负责进行。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可以派党员前去调查,也可以发函请有关单位的党组织协助调查。有些政审工作,由于情况特殊,也可以由上级党组织负责进行。政审的内容和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发展党员进行政审的主要内容应是:入党人本人的政治历史及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主要表现等。

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提到要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要求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无工作单位的考生由所属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鉴定)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撇开这一“乌龙”不说,“政审”确实是一个带有特殊含义的概念。“政审”曾给很多人留下颇为痛苦的高考记忆,只因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就不能有进入大学的机会。

资料卡片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实施高考政治审查制度。当时"政审"主要是对考生的家庭出身、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进行审查,对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品德情况进行考查。"政审"决定着考生能否被录取、以及录取到哪所院校、哪一专业。但是,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修改了政审标准,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的文件表述为: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高考得到了全面恢复,虽然高考政治审查制度并没有完全取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都是非常宽松的,因而彻底避免了文革前高考政审造成的诸多弊端,使得绝大多数的考生得以顺利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公民考试权利的尊重。随着社会、政治的不断进步,高考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考试,作为一项公民权利,由此有了法理基础,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重庆市高考中的“政审”,就是对学生平时政治及思想道德表现的记录,与中国改革开放前无处不在的“政审”不是一个性质。这样的记录和考核是必要的,本应不存在什么争议。

问题在于重庆市教育考试院使用了“政审”这个词,在吸引了当地媒体的注意后,后者将之作为了报道的重点。再之后,通过互联网,“政审不合格不能够参加高考”,这一信息被进一步“放大”。

“考核”和“审查”显然是不同的。比如,一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达不到高中毕业要求,因此不能参加高考,这是考核评价,属于教育范畴。但是,如果真的将“高校招生思想品德考核”明确为“政审”,即便内容一模一样,必然也会引发舆论不安。

在我国高考中,确实还存在“政审”这一环节。但高考政审只针对军事、公安等少数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依据的是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颁布的《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事实上,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就不断放宽高考政审条件,这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进步。我国于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从这次由误读引发的舆论关注中,也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高校办学,不能还有精英化阶段的思路。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