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溯教院学脉,我们特别刊登2010级博士生王飞的求学故事,庆祝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复建四十周年。
博士是做出来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优化生命存在而出发,为了提升生存质量而奋斗,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这样的一生,究竟能走多远,我想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想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那就是提升自己。选择了学问之路,就要努力地去提升自己,就要把学习与学问当作是一种生命状态,当作是一种生存状态,当作是一种生活状态……于是,2010年3月我踏上了考博之路……
我报考的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高等教育学专业。2010年3月15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正对着校门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教学楼里进行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面试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情境是与报考导师王运来教授的首次见面。
图 | 王飞(左)与王运来老师(右)的合影
面试中王运来老师向我提问的题目是——“如果把中国高等教育看成是一场华山论剑,你认为有哪些人(或学校)可以参与华山论剑?”我基本没有多加思考和停顿回答道:“可从东西南北中来看,可以参加华山论剑的分别有,南方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代表;北方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代表;东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西部以西南大学教育学学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代表;中部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代表”。
面试过后,是一段伴随焦虑感的漫长等待期。距离考博面试时间刚好过了3个月,2010年6月17日,拿到南京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时的那种激动令我难以忘却,由此开启了我“做”博士的旅程。这段历程是“身体与灵魂”在路上并驾齐驱的过程,“做”博士的三年,“身体”无数次旅行于南京-昆明-曲靖三点一线的路上,“灵魂”同时在这三点一线以及这条线的一些附加线与延伸线上得到升华。
从王运来老师在我考博面试中的提问来看,不管做什么,要想做到有资格参与“华山论剑”,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做”,从这个角度说,考博、读博都是“做出来的”。在知识、方法和思想三者中,它所要掌握的更主要的是思想(眼光),而非吸收知识。换言之,博士要做出层次来,本科、硕士、博士三层之间是有不同频道的,对本科生侧重强调知识,对硕士生侧重强调方法,对博士生侧重强调思想。本科阶段主要是传播知识,硕士阶段主要是运用知识,博士阶段主要是生产知识。
带着王运来老师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诸多老师给予的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在我读博的第二年(2011年),通过细心认真地跟随各位教授博导的课程学习,通过专心致志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发表第一篇CSSCI来源期刊文章,通过与王运来老师的若干次交流,我学会了三种能力——会写申请书拿到竞争性的学术研究课题、在业内同行认可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能够做有一定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因为博士是学术研究的正规军,这三种能力也可以认为是要拿到学位需要满足的三条“军规”。这三种能力是我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读博的过程中获得的。
在训练储备这三种能力的读博道路上,读博第一年年末(2010年)我较早地发表了第一篇CSSCI期刊论文,拿着所发论文涉及的问题与王运来老师进行了博士论文的选题交流,在王运来老师的支持鼓励下,初步决定了博士论文的选题,同时基于选题申报了2011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并获立项,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3月份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的开题环节。开题之后,我就选题与课题进行深耕打磨,于2012年一年陆续发表了10多篇CSSCI期刊论文,也因此而获得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牵头主办的全国首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奖金3万元),由此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并于2013年6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图 | 教育研究院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三年博士顺利毕业离不开一个字:“做”。“做”博士的人是概念的工匠,是思想的操练,与其他工匠要走的路是一样的,思想最终只有通过不断地去“做”才能掌握。在这一条需要去“做”的修炼路上,堪称中国大学群体中双子星座的南京大学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我的思考激情。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导教授队伍给予了我做学术研究的力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二楼图书馆上的某个座位基本上每周有2-3天的时间是属于我的空间;南京大学南园10号楼的802宿舍里留下了我每个夜晚读书学习的身影;南京大学南园食堂一楼的“凉拌花椒鸡”是我每次吃饭必吃的一个菜;南京大学附近藏于五台山肚子里,被称为“中国最美书店”的五台山先锋书店是我经常去的书店;南京大学门口的万象书坊留下了我无数次找书的身影……同时,在“做”博士的过程中,我与2010级博士同学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读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与优秀的学习主体,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与见解,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由此,读博的过程是一个与众多优秀者“相处与聚会”的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只要我们愿意,成长速度与成熟能力一定是呈几何速度增长的!
图 | 博士毕业时的王飞
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读博士的三年,也是“做”博士的三年,这三年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做成专业人士,在这个做的过程中,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做博士要做出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只有如此,才能向外围进行拓展。要集中精力做好沟通理论与实务的应用导向理论研究,树立起质量型的学术绩效研究观,把大问题拆解成原子问题,在点上有增量贡献。
作者简介
王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生。现就职于山东女子学院,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市领军人才,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带头人,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获学校“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主持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出版著作10本,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
(图文/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