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院士、杰青、四青  > 长江学者与两院院士、国家杰青有啥区别?

长江学者与两院院士、国家杰青有啥区别?

众所周知,“长江学者”的名号在高校里面是非常吃香的,学校也以本校的教授能评上“长江学者”为荣,随之而来的,是荣誉、项目、奖金、科研经费等等。

这个“长江学者”到底是什么来头?

每年10万奖金+200万科研费+国家资助

成功申请“长江学者”需闯过三关

所谓“长江学者”,即“长江学者奖励计划”(Chang Jiang Scholars Program,原译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me)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每年评选1次。从2015年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又增设了青年学者项目。

长江学者之所以人人都想要,当然是因为如果成功评选上就能得到巨大的学术支持和资源倾斜。

·奖金十分丰厚。《“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中规定,特聘教授除了每人每年10万元,同时也能享受学校相关福利待遇。

·科研经费充足。

·拥有很多科研资源的倾斜,如果长江学者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通过项目组建创新团队,国家还会在这些创新团队中选取优秀的给予重点资助。

含金量如此高的学术荣誉,成功申请的难度又怎样呢?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工作系统图》显示,从7月15日公布审定的特聘岗位名单开始申请,直到次年7月15日公布特聘岗位名单成功受聘,需要历时1年的时间。

此外,条件严苛也是申请长江学者的难度之一。申请长江学者,博士学位以及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是最基本的门槛。另外还有,担任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过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等条件。

同时,对申请年龄也有严格限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中要求,申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小编掰着指头算了一下,如果按小编7岁开始读书,要在28-30岁左右读完博士,接下来还需要在十多年内做到行业标杆,才有资格申请上长江学者。想想还是算了吧……

深度ç§æ®ï¼è¯ä¸å°±è½æ¿200ä¸+ç»è´¹çâé¿æ±å­¦èâæ¯ä»ä¹æ¥å¤´ï¼

除了申请历时较久以外,评审过程中还需要闯过“三大关卡”。从申请开始,首先要经过获准设岗的高等学校遴选和初审;然后,再由50位左右院士担任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行评审专家进行会议评审,最后,再交“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会议评审,依次过关后才能入选长江学者。

学术荣誉那么多

长江学者与两院院士、国家杰青有啥区别?

作为对学术方面的荣誉,除了长江学者,平时我们也常听到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千人计划等奖项。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两院院士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而国家“长江学者”入选者基本都是各大高校主打学科的中坚骨干,其中,特聘教授更是目前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重量级荣誉。

深度ç§æ®ï¼è¯ä¸å°±è½æ¿200ä¸+ç»è´¹çâé¿æ±å­¦èâæ¯ä»ä¹æ¥å¤´ï¼

而长江学者与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等人才计划相比,虽然都属于优秀人才计划,但是长江学者的入选者所属学科最全面,理工农医管理艺术人文社科都有覆盖。另外,长江学者入选者直接获得奖金,而不是仅获得科研经费。

深度ç§æ®ï¼è¯ä¸å°±è½æ¿200ä¸+ç»è´¹çâé¿æ±å­¦èâæ¯ä»ä¹æ¥å¤´ï¼

高校争夺长江学者,究竟是在抢什么?

毫无疑问,长江学者们对高校的发展好处颇多。就连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也认,“长江学者既有力地推动了高校重点学科的发展,也有效推进高校形成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作为学科的领头人,长江学者不仅自身科研能力超群,对学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高校共聘任长江学者2251人,其中特聘教授1546人、讲座教授705人。先后有10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这么牛,当然是有原因的。例如,2014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王欣然,被称为最年轻的长江学者之一。他曾研制出世界上首个高开关比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长期保持着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的世界纪录。他带着南大的科研团队围绕“二维材料的信息器件”开展研究,仅4年多时间,不仅完成实验室的各方面建设,还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16篇论文,累计被引用1.2万次以上。

长江学者们超群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自然对高校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校抢“帽子”竞争“双一流”现象中,各大高校官网首页都十分强调“长江学者”的数目。其原因在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拥有长江学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来体现的”。因而,“长江学者”在高校之间的“抢帽子大战”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可是,人才总共那么多,而代表科研能力的“帽子”就那么几顶,怎么办?于是就有不少高校开出高价来强行挖人,如前段时间不少媒体报道的,华东某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了该校“史上最高”待遇——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

对于这种“抢帽子”现象,也成为每年两会科技界委员们关心的问题。除了人才争抢的乱象,他们更是担心这种现象对年轻人的错误导向。政协委员王向朝对此现象提出了批评:“‘帽子’过多过乱,已经背离了人才计划的初衷。年轻人都以戴上“帽子”作为追求,而不去真正热爱科学,投身于科研事业,更无法安心地去创新”。

院士长江学者杰青青塔喜欢作者我要约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