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金陵瑰宝 揭密古人科举考试都带些什么  > 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

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考试取士,是文人当官的主要途径,考取的就可能日后官运亨通,名落孙山的则今后穷困潦倒,故关系文人一生的前程。科举制度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有很大的进步。    选官制度由州郡设置中正官求察举地方贤达按品授官,担任中正官者皆世家大族,察举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结合物,变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进的工具。士人能否踏上仕途凭靠出身贵贱、门第高低,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选官制度的真实写照。开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自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过去门阀大族把持选举的弊端。士人通过县试、州(府)复试、成绩合格者按时参加礼部省考试,按考取成绩等第授以官职,比起选官制度公平合理,故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赞颂。 

    科举制度科目的设置,唐代有进士、明经、明法等名目繁多,常设仅为进士、明经两科,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代除进士科外多达十多个科目,后王安石对科举作重大改革,罢诸科而独存进士一科。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沿袭设进士科。科举考试内容,唐代进士科最初只考策问,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规定考帖经、诗赋、策问三场。后来唐玄宗时变成诗赋在进士科中居主要地位,故称唐代进士科为词科。宋代范仲庵主张把考试诗赋、墨义,改为注重策论和经学的优劣。至王安石变法认为诗赋不切实用,故罢之。以经文,论策为取仕的标准予以推行。明清时期考试分三场,一为经义;二为试论;三为经史时务策。由于专取《四书五经》命题,文体用排偶对仗程式化,逐渐形成八股文,八股文应用于科举考试外别无其他用途。 

    科举考试方法唐代时很不完善,虽然选举取仕之权集中到封建中央,实际上却操纵在掌管考试的礼部侍郎手中。考试之前盛行“通榜”、“干谒”请托之风,使世家官僚对科举影响甚大,导致主考官与亲自录取为官的考生形成宗派集团,晚唐时期的朋党纷争就是根源于此。宋代严格考试制度与规则,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从此殿试成为常制,科举取士之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主要制度与规则有:一、设同知贡举官,限制主考官权力;二、锁院制度。考官受命之日应进入贡院,关闭院门与外界隔绝,防止作弊;三、糊名(弥封)。考官不知卷上考生姓名等,无法徇私;四、誊录。考完后试卷由誊录官指挥书吏抄录成副本送考官评阅,考生字迹也无法辩认;五、别头试。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戚、故旧关系者,另派考官设专场考试,予以回避。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较前代完备且规模扩大,表现为:一、考试等级固定化,即规定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二、考试文体程式化,即八股文作为固定文体。 

    以上所述为科举制度的简要情况。制度从创立、发展、到完善在各朝代中的变化详细情况,有许多专门的古代文献与今人著作,故产生了科举文化。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最终与封建社会一齐走向消亡。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与创造,具有爱国热情与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把禁锢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八股文,连同科举制度一齐推翻。但是,应当承认,科举制度放在当时封建社会确实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打破了隋唐以前选拔人才主要靠推荐的惯例,突破了由豪门世族垄断的圈子。通过科举,使地主阶级的各阶层以及寒门亦即庶族地主,也能进入仕途,取得高官厚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大批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朝的诗赋与宋代的散文,以及书法艺术的大发展。由于诗赋是盛唐以后进士考试的是主要科目,唐代文人为登科潜心钻研写作诗赋。宋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朝诗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宋代以后诗赋受排除,取代以重视时务策论。原先讲究四六对偶的骈文因束缚思想的发挥,于是散文取代骈文成为宋以后主要文体。科举考试仅文章做得好还不够,书法优劣对能否考取也关系重大,所以书法艺术在科举的推动下,也大为发展。 

    科举制度也带动了儒学的发展。科举考试内容重要的是根据儒家的《四书》、《五经》为题,因此文人为求取功名必须钻研儒家著作。著名宋代学者朱熹,他集北宋以来儒学之大成,称为理学程朱家派,学生众多,写出了很多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等成为元代至明清朝代,科举考试内容诠释必须以这些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得自由发挥。科举文化是中华历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文化的建筑古迹,今天还保存有: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为唐代考中进士的题名之处;南京的国内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北京的“国子监”(太学)与孔庙内的明清两代进士题名碑。国子监是公立的国家学府,私立的地方书院就比较多了,现今保存较好而有名的有“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等。 

    在《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与史书等许多的古籍中,都有科举文化的人文记录。近年来有“中国历代状元录”沈阳出版社(1993)、“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以及后来陆续出版的相同著作,笔者见到有六种之多的科举人文著作。进士的头名称为状元,历来受到人们仰慕,民间常说“行行出状元”的话,以此激励着人们向前进取。今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称赞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历代状元录是科举文化的人文记录,不过笔者认为状元录还有值得充实与丰富的必要。从历代状元录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状元是因为皇帝无理意志,或权臣的强荐、或主考的偏袒而被选上状元的,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而对于历代科举的某一科、或某一县、或某一家族,这样集体在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奇迹,没有汇总成科举的人文记录。这一册《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就是基于这个动机,是笔者用数年时间,查找文献资料与构思写成的。书中还有由于党派斗争与政治目的,以及科考的规章制度的影响等,造成考取结果的独特记录。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也可以促使人们在求学业中与创事业中,以“行行出状元”的精神奋发有为!

一、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进士科考试,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主考),试赋以《明水赋》,诗题则以《御沟新柳诗》。史称陆贽“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本科录取进士共二十三人,状元贾棱,河北冀县人,历官至大理评事。榜眼陈羽,江苏苏州人,历官宫卫佐。探花欧阳詹,福建泉州人,历官国子监四门助教。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生应试四次,才在本科考中进士。 

    本科考取的李绛、崔群、王涯三人,皆官至宰相。尚有李观、冯宿、庾承宣、邢册、许季同、候继、张季友、齐孝若等,俱系名彦俊士,皆列榜中,故当时称为“龙虎榜”。 

    陆贽是唐代著名学者,浙江嘉兴人,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故具慧眼选拔众多人才,为时人所赞誉,后官至宰相。

    进士科考试后发榜,俗称“金榜”,而此科称为“龙虎榜”,可见不同于一般。

    本科贾棱、陈羽、欧阳詹和韩愈等人的试卷均留存于《登科记考》、《文苑英华》等古籍中,现仅录状元贾棱的《御沟新柳诗》以飨读者。其诗为: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

    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

    轻烟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

    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二、一县连科三状元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至八年(1172年),共七年之间,连续三次进士科状元均为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为肖国梁、郑侨、黄定三人,在科举史上仅此一例。时永福县令以此为荣,作诗赞道:“羽中峰、龟岭与龙屿(三人住地),三处家山亦仕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今永泰县城的塔山上,尚存有“三元祠”、“联奎塔”作为纪念肖、郑、黄考取状元而建的。现将三人情况分别简介如下: 

    肖国梁,字挺之,永福羽中峰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状元。是科殿试第一名本为赵汝愚,因赵汝愚是宗室子弟,汉王赵元佐第七世孙,且本人已有官职,按宋朝科举惯例应先以寒畯之士,故擢升肖国梁为第一名,赵汝愚降居第二名。为此,肖国梁在谢恩奏章中写道:“预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赞阝候何功而居上。”用淮阴候韩信功高而屈次,肖何无战功而居首相的典故,表明自己愧居榜首于心不安之意。语句用典贴切,对仪工整,一直广为流传。 

    肖国梁后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官,广东通判,知漳州等官。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永福龟岭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已丑科状元。廷试对策,有司奏其为第二名,孝宗阅卷后,认为郑侨对策立论奇特,亲擢为第一名,遂以状元及第。 

    郑侨初授官著作郎,后调任镇南军节度判官,转淮浙常平官。时当地发生饥荒,他力奏朝廷拨米四万石,救济百姓。继任侍讲东宫,由于他精通《春秋》,根据书中大义,为太子阐述父子、君臣、君子与小人之道。绍熙年间,移知福州府。曾减免百姓捐税,撤除“义仑和籴,以防止官吏借此肥私,受到光宗赞赏。后迁官给事中,充任贺正使,出使金国。因投国书争论,他不辱使命,回朝后,受到皇帝的嘉奖。 

    庆元元年宁宗即位,拜郑侨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他以自己年老体衰,难当重任,执意推辞不肯就职。宁宗不允,亲笔在他辞呈上写道:“忠诚厚重,朕所依毗,累乞退闲,殊负眷意”。但他不顾皇上挽留又再次上章请求辞职。宁宗见他态度如此坚决,遂许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溢忠惠。 

    郑侨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皆受到信任和重用,官至副宰相,在三状元中郑侨官位最高。郑侨的岳父汪应辰,为绍兴五年(1135年)乙卯科状元,翁婿状元也是少有的佳话。 

    黄定、字泰之、永福龙屿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状元。黄定少年时刻苦学习,年龄稍长即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直到二十八岁,才考取太学侍补生,升入临安(杭州)国子监求学。次年由太学考取“预荐”(参加会试)资格。乾道八年会试之后,他在殿试对策中,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说:“以大有为之时,为改过之日月。”要皇帝振作精神,改正过失,中兴宋室。还要皇帝纠正自以为是之弊,虚心倾听群臣意见。言辞甚为恳切爽直。孝宗览后,颇为赞赏,遂擢其为第一名。

    黄定状元及第后,累官知潮州。在任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铲除弊政,兴利益民,为百姓所称道。后任直显谟阁广东提举,掌管广东所属州、县学政。不久,调京升任国子监祭酒。离职广东后,潮州民众将其祀于州祠。

 

三、五老榜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杜德祥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共二十六人。状元归佾,江苏苏州人,其后事迹不详。其弟归系为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科状元。 

    本科因昭宗皇帝刚又恢复帝位,听到新选进士消息,甚为喜悦,特下诏在新及第的进士中选择从前久困科场的,如今虽然及第但年事已高者,不拘常格(免去关试),授予官职。杜德祥以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与郑希颜等五人上奏,五人之中,曹松、王希羽已七十余岁,刘象、柯崇、郑希颜皆年逾六十,各授予秘书省正字,太子校书等职。故当时称是榜为“五老榜”。 

    其中较有诗名的为:曹松、字梦徵,舒州潜山人,早年栖居洪州(南昌)西山,后随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天复元年登进士第授官校书郎。曹松作诗多旅游之作,风格学贾岛。因反对阻击黄巢起义军之时,官军大肆杀戮残害生灵,写诗抗议,诗云:“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特别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为博一己之功名,杀人如草芥,批评尖锐,为唐诗中反战诗之最为警策者。 

    王希羽,徽州歙县人。希羽与诗人杜荀鹤友善,荀鹤登进士第(891年),希羽赋诗相贺。天复元年(901年)希羽登进士第,授官秘书省正字。 

    刘象,京兆(西安)人。屡试不第,僖宗幸蜀象亦随驾入蜀。天复元年登进士第授官太子校书。象檀作诗,所作《咏仙掌》一诗为时人所称道,故称象为“刘仙掌”。诗云:“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何如掬取莲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诗中显见关心民间疾苦。 

    昭宗因何失去帝位?又恢复帝位?同情久困场屋的举子。此时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且跋扈,宦官与朝臣争夺权力。宰相崔胤恃势力最大的朱全忠为外援,屡谋除去宦官。中尉刘季述结党,乘昭宗酒醉囚禁之,矫诏令太子即皇位。季述又恐崔胤密招朱全忠勤王,立即遣养子希度往汴梁,许全忠以唐室江山相赠。全忠与部属计议对策,认为目前称帝时机不宜,即将希度囚往,遣张玄晖赴京与崔胤共谋反正。后命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计捕凶竖,擒杀刘季述及其党羽。昭宗脱出险境,又恢复帝位,心情愉悦,故对久困场屋受难老举子生同情之心。

 

四、忠节榜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王应麟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共六百零一人。榜中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状元)、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三名忠节之士皆集于榜中,为科举史之奇迹,故称之为“忠节榜”。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吉安)人。天祥少年时嗜学不倦,仰慕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忠节品德。二十一岁举进士,对策于集英殿。他以“法天不息”为对,大胆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富国强兵,抵抗蒙古贵族的侵犯。策文洋洋万余言一挥而就,理宗阅卷,大为惊叹,亲擢为第一名,状元及第。

    开庆元年天祥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时蒙古军围困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独文天祥上疏请斩宋臣,并提出御敌之策,不被采纳。后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等官。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时,起草制语中讥刺欺瞒度宗皇帝的奸相贾似道,而被罢官。两年后,起为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时元军东下逼近京城临安(杭州),朝廷下诏,命天下起兵勤王。天祥捧诏书泣不成声,立即在江西、广东募集三万余名勇士,并拿出全部家财充作军费,率兵至临安。天祥出知平江(苏州)府,遣兵援常州失利,奉命退守余杭。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元相伯颜,被拘至镇江。后脱逃,经南通入海至温州。

    陆秀夫与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端宗即位,天祥至福州,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左丞相陈宜中主张意见不合,亲往前线带兵作战。进兵入会昌,大败元军于雩都(于都),连克兴国、赣州、吉州等地。元军集结重兵反攻,因寡不敌众,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面)兵败,天祥被俘。元将张弘范再三劝降,天祥作《过零叮洋》诗给张,以明心志。见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弘范知不会屈服,便将他押送大都(北京)。在途中,他一连绝食八日。至大都,元相召见他,坚决不跪,说:“今日天祥至此,唯有一死以报国家,何必多言”!天祥在大都被囚禁达四年之久,威逼利诱,誓死不屈。在狱中,他还编写《指南录》,作文辞充满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并许以相位,皆被拒绝。到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在柴市口从容就义。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凛然正气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不朽的诗人。后人赞他:“扶颠持危如诸葛亮,杀身不异如张巡,合名相烈士为一身”。更有人称他:“状元中的状元”,皆当之无愧。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戈阳人。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举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时,他聚众万余守信州抗元兵。五年为建康(南京)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暗讥时事,忤似道,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年)郝归。后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将吕师夔的围攻。信州沦陷后入福建建宁唐石山中,改姓名卖卜建阳市。宋亡,隐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文海荐之,辞不起,几次遣人邀他出仕,皆被严拒,并以程婴,公孙杵臼相喻,矢志忠贞不移。至元二十六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迫枋得北行,至大都(北京),祗稍食疏果。后因病居悯忠寺,作《绝粒偶书》诗以明志,终於不食而死。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初为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幕僚,累迁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迫临安,以礼部侍郎奉命使元军请和。后从益王赵罡、广王赵昺走温州,五月,在福州与陈宜中、张世杰等立赵罡为帝,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赵罡死,复与张世杰等立赵昺为帝,徒驻厓山(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坚持抵抗元军。次年二月厓山被攻破,陆秀夫遂驱赶妻、子投海自尽,自己则抱住幼帝赵昺,跳海而死。

 

五、晚唐归姓五状元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相距三十六年间,考取状元中,竟有五人为归姓,且均为江苏苏州人。为:已丑科状元归仁绍;甲午科状元归仁泽,为归仁绍之弟;壬子科状元归黯,为归仁泽之子;辛酉科状元归佾;乙丑科状元归係,为归佾之弟;共五名。其中有两对兄弟状元,一对父子状元,是科举史的奇迹。

    已知五人分为两个家庭。可是,还有出于一家之说:《全唐诗》存(答日休皮字诗)一首,注云:“时仁绍诸子修,係,伺日休复至,乃于刺字皮姓之下,题诗授之”。事出《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皮日休文集》,唯“佾”作“修”。如佾与係果是仁绍之子,岂不为一家?究竟如何?有待考证。现将五人情况介绍如下:

    归仁绍,一作仁召,苏州人。唐咸通十年(869年)已丑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王凝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仁绍状元及第。其后事迹不详。归仁绍的祖父归登,字冲元,宪宗元和年间累官至工部尚书。其父归融,字章之,历官山南西道节度使,兵部尚书。其兄仁晦、仁翰、仁宪、弟仁泽也先后登进士第,其中仁泽为状元及第。

    归仁泽,苏州人。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甲午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裴瓒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仁泽状元及第。归仁泽历官尚书礼部侍郎。并于中和二年主持贡举,但《唐才子传》等书说不确。据《登科记考》引宋人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记载,唐僖宗幸蜀回銮之日,令常重允于中和院,为僖宗和随驾文武大臣画像,当时归仁泽在场。归仁泽之子归黯,于景福元年(892年)应进士举,状元及第。

    归黯,苏州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壬子科进士科考试,蒋泳(官职不详)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黯状元及第。本科所考赋题为《止戈为武》,诗题为《东风解冻》。据说,归黯参加完进士考试后,即返家完婚。迎亲拜堂之日,适逢礼部放榜,他名居榜首,双喜临门。可惜,一个月后便无疾而卒。

    归佾,苏州人。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杜德祥知贡举,录取进士二十六人,归佾状元及第。本科所考赋题为《天得一以清》,诗题为《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归佾正史无传,其后事迹不祥。

本科因昭宗又恢复帝位,对新及第进士中,以前久困场屋老举子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特下诏:不拘常格,授予官职。故当时称是榜为“五老榜”。

    归係,苏州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张文蔚知贡举,录取进士二十三人,归係状元及第。昭宗于天复四年(904年)在朱全忠逼迫下,已迁都洛阳,故本年进士科在洛阳考试。昭宗已于去年闰四月,改元天祐后,八月十二日,被朱全忠密令亲信朱友恭等人,杀死于椒殿。另立十二岁的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哀帝。

归係是天复元年辛酉科状元归佾之弟。归係正史无传,其后事迹不详。

 

六、孔家兄弟三状元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相距十七年间,孔家三兄弟相继参加进士科考试,皆以状元及第。已卯科状元孔纬;癸已科举状元孔纁;丙申科状元孔缄兄弟三人,是科举史的奇迹。孔家三兄弟是孔夫子的后裔,其曾祖孔岑父官秘书省著作佐郎,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父孔尊孺官华阴县丞。兄弟年幼失去父母,由叔父孔温裕、孔温业抚养。由此得以结交很多名士,年轻时便已才誉超群。据《归唐书?孔纬传》记载:“孔家自唐宪宗元和后,昆仲贵盛,至正卿、方镇者六七人”。孔温裕,官至太常卿。其子孔纾,官至左拾遣。孔温业,字逊志,累官宣宗初任御史中丞,大中四年任吏部侍郎,五年任宣歙观察使,八年官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十一年分司东郎。新、旧《唐书》皆有传。兄弟三人情况介绍如下:

    孔纬、字化文,山东曲阜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已卯科进士科考试,黄门侍郎郑颢再次权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纬状元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宰臣赵隐赏识其文才,荐其为翰林学士,转考功郎中,知制诰,累迁御史中丞。此时,朝庭内外法纪严明。继历官户部、兵部、吏部侍郎。因遵循诏令拒绝权贵请托,触怒宰相,被改官太常卿。黄巢起义,他随僖宗逃蜀,改官刑部尚书、判户部事。光启元年随驾返京,时朝臣和宦官及藩镇割据势力间争斗激烈,宦官田令孜兵败,沙沱军李克用兵逼京城。田令孜劫持僖宗逃至宝鸡,诏令孔纬率百官赶赴行在,随驾途中,累官吏部尚书,左仆射。文德元年(888年)返京,三月僖宗崩于武德殿。昭宗即位后,孔纬加封司空,进阶开府仪同三司,进位司徒。封鲁国公。大顺二年(891年),因事被贬为均州刺史。

    乾宁二年(895年),宰相韦昭度等被杀,昭宗才想起要用正直的大臣,派人召孔纬还朝,拜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他当时已患重病,见到昭宗鸣咽流涕,称有疾不能重任,愿乞归田里。昭宗为之动容,让人将其送至官署就职。当年九月卒于相位,赠太尉。 

    孔纬平日重礼节、为政威严公正,讲操守,身后人称贤相。其子名崇弼亦登进士第,仕至散骑常侍。

    孔纁、山东曲阜人。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已科进士科考试,知贡举官职与姓名不详,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纁状元及第。他生于世代高官之家,兄孔纬与弟孔缄也皆状元及第,兄官至宰相。孔纁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孔纁及第这年的曲江宴发生闹剧。唐时,进士及第之后,惯例宴集于曲江以庆贺,盛况非常。当年进士中有个韦昭范者,是度支郎杨严懿亲属,宴会上所需帐幕,器皿皆借于计司,由于杨之相助,宴会盛况前所未有。新进士欢饮正酣,忽一少年骑驴冲进席间,箠击酒案,旁若无人。猛然有一人从中冲出,连批少年双颊,将其掀下驴来。新进士们也一哄而上,对少年拳打脚踢,几乎将少年打死。这时,旁边紫云楼门大开,跑出几个紫衣人,又有一中贵(宦官)骑马而来,欲救走少年。批少年双颊那人操箠迎击,击倒数个紫衣人,该少年终被救出,中贵与少年,紫衣人都逃回紫云楼,紧闭楼门。新进士个个欢欣鼓舞,又担心事关宫禁内,尚有祸端。于是赠给批少年颊者以钱帛,问他道:“你是何人?敢来打抱不平?”他答道:“是宣慈寺看门人,因见少年无礼,心中不平,才这样做”。发生此事,史籍不见记载,当时宦官与朝臣争夺权力时有发生。宦官干政朝庭,次年立僖宗为皇帝,还是宦官说的算。

    孔缄,山东曲阜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即崔沆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缄状元及第。本科所试赋题为《王者之道如龙首》,以“龙之视听有符君德”为韵;诗题《一一吹竽》,又试诗题《涨曲江池》,以“春”为韵。

孔缄生于世代高官之家,兄孔纬与孔纁也皆状元及第。长兄孔纬官至宰相。孔缄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

 

七、连中四元崔状头

 

    科举考试,乡试头名称解元;礼部试头名称会元;宋代以后进士科殿试后才算录取,故殿试头名称状元。如果举子三级考试都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是很少的,是非常荣耀的。宋代连中三元的为:孙何、王曾、宋庠、杨寘、冯京共五人。唐代进士科没有殿试,把非常设的“制科”考试也算在内。“制科”是由皇帝需要时诏试(殿试),选才学优异之士参加考试,考取者待遇优厚。制科头名称敕头,故唐代连中三元的为解头(解元)、状头(状元)、敕头。唐代连中三元的有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三人。其中崔元翰连中四元,又是第一人连中,为科举史的奇迹。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于邵知贡举,取进士十七人,崔元翰状元及第。崔元翰是唐代学者崔良佐之子,齐国公崔日用之侄。他名鹏,以字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建中二年,他年龄已过五十,被京兆(西安)府推荐为解头(解元)参加进士科考试。因崔元翰文章优异,于邵将其擢为状头(状元)。于邵还评价他说:“不出十五年,当司诏令”。后于建中三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敕头、四年再考中直言极谏科敕头,因此被称为“四头”。

    崔元翰历官校书郎,义成节度幕府、河东节度掌书记。贞元三年(787年)入朝为太常博士,继被宰相窦参荐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他所制训词,文笔温厚,人称有典诰之风。又被人评价为“如黄钟玉磬,琮璧琬琰”,“虽汉廷诸公,无以加也”。然而他秉性刚介耿直,心胸狭窄,且以才自恃,因而不能取容于时。后迁官比部郎中,未受过重用,于贞元十一年(795)年卒。

    元翰家学渊源,父良佐擢明经甲科,补湖城主簿,因母丧而弃官,隐居教书,潜心治学,多有著述。元翰亦好学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其论文主张载道与复古,终生苦心于文章,用思精致,其对策及奏记碑志师法班固、蔡邕而自成一家,颇为当时所重。《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八、四中制科孙敕头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孙逖举哲人奇士科第一名。孙逖,潞州涉县(河北涉县)人,郡望乐安武水(山东聊城西南)。幼时居巩县,故又称河南巩人。幼而能文,才思敏捷,提笔即能作文成篇。景云初年,当朝宰相崔日用以《士火炉赋》试之,即为其才气叫绝,相约结为忘年之交。玄宗开元二年,逖年未弱冠,即一举连中哲人奇士、手笔俊拔两科第一名。成为名动一时的少年状元(《玉芝堂谈荟》。相传当年主考官考功员外郎王邱曾“降价约拜”,待以贵宾之礼。当朝宰相张说看了他的策文,则拍案“心醉”。玄宗皇帝也召见奖掖。开元十年、十四年,他又以鸿文高中文藻宏丽、贤良方正两科,名震长安。

    逖历官山阴县尉、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次年,知贡举,连续两年主持科举考试。史称其“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所取多俊杰之士,如杜鸿渐官至宰相、颜真卿官至尚书,王昌龄诗词“超绝群类”,李华、萧颖士、赵晔等皆“著名当世”,“故言第者,必称孙公”(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二十四年,拜为中书舍人,历任典制诰、判刑部侍郎。天宝五年,改太子左庶子。仕终太子少詹事。上元中卒,谥曰文。

    孙逖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逖掌制诰八年,亦善诗,古调今格,均其所长。原有文集二十卷,均已失传。《全唐诗》存诗一卷,又一首。

 

九、“行卷”“干谒”助登科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很不完善。考试之前盛行“通榜”之风,就是主考官与朝中或文坛上有地位的权臣、名士,共同预先决定录取名次。因此,应试举子常常将自己所作诗文,加以编辑作为“行卷”请托(“干谒”)权臣、名士向主考官员推荐,求得录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青年时携此诗(行卷)赴长安,谒见(干谒)名诗人顾况。顾睹姓名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此诗,乃改口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敬宗宝历二年,朱庆馀将参加科举考试,作诗献水部郎中张籍,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由此朱之诗名流于海内,是年登进士第。

    主考官往往还以应举者推荐人权势的大小决定名次。唐文宗大和二年,礼部侍郎崔郾即将往东都洛阳主持科举考试,行前就已经内定本科状元为韦筹。杜牧是当时才情横溢的诗人,且祖父杜祐曾是宰相,堂兄杜悰是附马都尉,家庭地位显贵。太学博士吴武陵提杜牧的《阿房宫赋》见侍郎,直言不讳要求取杜牧为状元。可是状元已内定,侍郎只答应录取杜牧为第五名。还有人提出杜牧平时不拘小节、行为放浪,不应该取为第五名。崔郾说:“我已答应吴君,即使杜牧是个杀狗的屠夫,也不能再改变了”。后放榜果真如此。 

    白居易有诗道:“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于将干谒,不及公候一字书”。道出“通榜”的弊病与不公正。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进士科考试,兵部侍郎许孟容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二十九人,状元为李固言。李固言,字仲枢,河北赵县人。当初往长安应进士举时,借往其表亲柳氏的宅第。固言秉性忠厚,按例备有文卷,但不知向何处参谒请托。柳氏子戏弄他,让他去求见许孟容,并暗地在他头巾贴上字条。孟容见到他说:“我只是个闲冷之官(右常侍),实在无法帮你多大忙”。谈话间,无意中见到他头巾上的字条,知他是质朴之人,因此对固言印象很好。万万料想不到,元和七年许孟容已升官为兵部侍郎,权知贡举。李固言向人求教何处投献文卷?那人别有用心,让他去拜谒许孟容。孟容见固言著述文字甚佳,对他说:“举人在考试之前不得与主考官直接见面,必是嫉妒你才华的人所教”。固言以实情相告。考试后,许孟容将李固言擢为状元,而将教投行卷之人黜落。李固言历官华州刺史,吏部侍郎。李宗闵去职,李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崇文馆大学士(宰相)。宣宗时,累官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访御使,拜太子太傅。卒年七十八岁,赠太尉。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癸亥科进士科考试,吏部侍郎王起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二十二人,状元为卢肇。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卢肇出身贫寒,刻苦求学。韩愈贬潮州,遇赦后到袁州,他慕名登门求教。李德裕贬官为袁州长史,他也以诗文投献,由此为李德裕所知。会昌二年,科举考试前一年秋冬之际,卢肇与同乡黄颇相约,同行进京赶考。黄颇家中富有,启程之日,当地袁州刺史只为黄颇一人设宴饯行,卢肇见到为了不便打搅,只好在远处等待。卢肇到京后,多次去谒见已担任宰相的李德裕。由于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很讨厌,所以很少有人找他投献行卷。但他对卢肇却十分看重,每次卢肇求谒,他都待之以优礼。

    次年(843年)春天举行考试,试诗题为《凤不鸣条》。按照唐代科举惯例,考试结束后,主考官在放榜前要先将自己拟定的录取名单,呈宰相过目,最后决定名次。王起呈送名单,问李德裕有什么意见。李不假思索,当即便道:“这还用问吗?如卢肇、丁棱、姚鹄等人,那个不能准放及第?”于是,王起便依李德裕所言,擢卢肇为状元,黄颇第三名(探花)。

    不久卢肇返归故里。先前瞧起他的那个刺史,如今率属官亲自迎接。适逢端午节,郡中举行龙舟竞渡,刺史邀他观看。卢肇即席写《竞渡》诗一首,其中道:“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刺史看罢颇感惭愧。后历官秘书省著作郎、集贤院学士,咸通年间,任歙、宣、池、吉等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卢肇为官正道直行,绝无倚附李德裕之事,故李德裕与牛僧孺两党斗争激烈,他没有捲入。他在文学上具有奇才,所作诗、文、赋皆很精到。

    从以上李固言与卢肇两人事迹,皆文才突出,后为官政绩显著,为真才实学之士,录取为状元当之无愧。投献行卷,拜谒许孟容,李德裕、为当时科举风气,籍以宣传自己,求得录取。但是考试应有规则制度,正如许孟容所说,考试前举子不得私自与主考官接触,李德裕位居宰相,按惯例接受主考官呈报录取名单,有最后决定名次权,也不得考前与举子私自接触。而许、李两人考前都已接见举子,且卢肇多次登门拜谒李德裕。可见,唐代科举考试毫无规章、法纪可言。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已亥科进士科考试,中书舍人庾承宣再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三十一人,状元韦谌榜章孝标进士及第。章孝标,字道正,睦州桐卢人。去年元和十三年进士科考试,也是庾承宣知贡举,章孝标参加考试未考取,而落第。同时参加考试落第的举子,多数人作诗讽刺主考官庾承宣。章孝标独赋《归燕诗》投献庾承宣,诗曰:“旧累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前飞”。庾得诗展吟,深恨遣才。料想不到,庾今年复再知贡举,擢章孝标进士及第。孝标历官校书郎,大理评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从事。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

 

十、“弥封”避险跃龙门

    宋代科举严格考试规则,设同知贡举官,以限制主考官权力;锁院制度,考官受命之日即与外界隔绝,防止作弊;弥封(糊名)法,考官不知卷上考生姓名等,无法徇私;还有誉录法;别头试等。据史料知,糊名(弥封)法始于宋太宗时,将作监丞陈靖先请用于殿试卷。后知制诰周起把糊名之法复用于礼部试,故周起首为封弥官也。糊名(弥封)原先本意不知卷上考生姓名,考官无法徇私,考生得不到好处。以下说的而是糊名之举,考生避免被打击、黜落,而得中状元的天大好处。是弥封法未料到的。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癸已科进士科考试,郑獬状元及第。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人。他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名,所写诗、词、文章不仅气势豪伟,而且十分工整,为同龄人所不及。皇祐五年,他赴京应进士举,在礼部考试时,以第五名入选,他心中颇为不平,就在答谢主考官的书札中写道:“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又说:“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鼇不灵,因顽石之在上。”主考官看后,对他产生了很坏的印象。殿试时,主考官又担任考官,决意要将他黜落,以惩罚他不谦逊的行为。由于当时考卷实行糊名(弥封),考官无法知道那份试卷为郑獬所作,只能靠辩认字体和文字风格确定。结果,有一举子因字体和文章风格颇似郑獬,无端遭到斥逐,而真正为郑獬所作的试卷,却被定为第一名进呈皇帝。因此,郑獬当年状元及第。

    郑獬应试这年,他父亲郑纾随宣抚使狄青往广西征讨自立为帝的南天国侬智高。郑獬的母亲及家人留在雍丘(河南杞县)舟中。当时,在广西打仗的官兵胜负不知,郑獬在京应考吉凶也难以预料。他母亲在舟中既担心丈夫安危,又挂念儿子在科场能否高中,一家人皆忧心忡忡。一天早晨,忽闻岸边锣鼓齐鸣,声震两岸。听到岸上有呼声,寻找郑郎中(郑纾官职)之船。原来是军中来使传递南方捷报,并捎回郑纾家书,说侬智高已被讨平,自己还晋升官职的喜讯。恰逢此时,又有使者快马从北面来,报与郑母说:“二秀才(郑獬排行)昨日唱名,已状元及第了!”又是大喜讯。

    郑獬历官陈州(河南淮阳)通判,入直集贤院,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即位,疏请从俭营造仁宗陵寝,又上疏奏言:“在臣下进见之际,访以政事得失。”并说:“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为英宗所采纳。神宗初,曾夜黑召入宫内东门应对,命起草大臣任职诰命,赐他以双烛。送归舍入院。便拜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肯以新法按狱。为王安石所恶。熙宁二年,出知杭州。次年,移知青州。时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法网,称疾而辞官,提举鸿庆官。卒年五十一岁,郑獬少有俊才,词章豪伟峻整,有《郧溪集》。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已亥科进士科考试,刘辉状元及第。刘辉,原名几,字之道,江西铅山人。刘辉初为国子生,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但他写文章好用险怪之语,很多人皆仿效之。欧阳修担心在文人中形成流弊,因此对刘辉(当时名几)颇无好感。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他听说刘辉也在举子之列,决意对他予以严惩。阅卷时见到一份试卷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之语,断言道:“此人必是刘几。”于是戏曰:“秀才刺,试官刷”。一边说,一边用朱笔将试卷自首至尾全部抹掉,称为“红勒帛”,并在卷上大批“谬”字,张榜示众。后经查验,该举人果然就是刘几。嘉祐四年,欧阳修又担任殿试考官,而刘几已更名为刘辉,也参加该科考试。欧阳修发誓说:“除恶务本,这次定要痛斥轻薄举子,以除文章之害。”当时殿试赋题是《尧舜之性赋》。有一举子在试卷中论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欧阳修看到后说:“我终于抓住刘几了。”当即将该卷黜落。又看到一份试卷论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句时,不禁大为赞赏,将其擢置第一名。待到唱名时,才知道作者叫刘辉。有认识刘辉者对欧阳修说:“此人就是刘几,现在已改名了。”欧阳修听罢,不禁愕然。

    刘辉后历官大理评事,签书建康(南京)军判官。其祖母去世,他请求辞去官职,归家主持丧礼。当时,他家有几个叔父,而他却以嫡孙承重服,在宋朝开国以来为第一人。在守丧期间,他怜悯同族中贫寒者,慷慨变卖自家的田产予以接济,并结庐以迎纳远方来向他求学之士子。县大夫将其乡更名为“羡荣社”,为其学馆取名“义荣斋”其祖母丧期未满,他即卒去,人们皆为之惋惜。著作有《东归集》。

 

十一、比武夺得文状元

 

科举考试取士进行殿试,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癸酉科。太祖赵匡胤在讲武殿,召新及第进士等应对,进士武济川、三传刘容材质最陋,应对失次,被太祖一怒之下予以黜落。恰在这时,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科场舞弊,徇私录用同乡(武济川)。太祖大怒,另出诗,赋题进行复试,太祖亲临监试。殿试从此始,但殿试往往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因此在应试举子中形成答案时不深义理,而崇尚敏速的风气。太宗赵匡义决心革除此病,采纳将作监丞陈靖建议,殿试始行糊名(弥封)考校,于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执行。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进士科考试,翰林学士王祐知贡举,王嗣宗状元及第。王嗣宗,字希阮,汾州(山西隰县)人。他少年时期,学习刻苦。后游历京师,以文章拜谒王祐,颇受优待。开宝八年,王祐等受命主持贡举。起初,王祐奏名王式为第一。接着举行殿试之前,太祖赵匡胤对臣下说:“过去历科进士,录取的都是富家子弟,孤贫之士得以做官之路多被阻塞。今天联亲临考场,以决定进退可否,尽革以前之弊”。当时,王嗣宗也在殿试之列。礼部试后殿试,时以先交卷者定为状元。王嗣宗奋笔疾书,很快作好卷子,迅速交卷与考官。没想到,另一考生赵昌言(一说为陈识)恰好与他同时交卷与考官。于是,两人为交卷谁先在殿前争吵,一时不可开交。宋太祖为决定两人名次,想出了“妙方”让两人当场角力,谁打胜对方谁就是状元。结果,赵昌言因为头发秃顶,被王嗣宗一拳打去,将赵幞头击落在地。王嗣宗趁对方拣幞头之际,上前秉告太祖:“臣胜了!”太祖禁不住大笑,于是将王嗣宗取为状元。原先礼部试第一名王式取为第四名进士。宋代省试(礼部试)与殿试名次有升降之别,即从这年开始,礼部试第一名称省元(明清后称为会元)。 

嗣宗初任秦州(天水)司寇参军,移大理寺丞、通判睦州(建德),改判河州(临夏)。后以秘书丞通判澶州(濮阳),任期在黄河两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入朝任三司开拆推官,又以左正言充河北转运副使。契丹犯边,他上书谏阻太宗亲征,被采纳改官左司谏。咸平三年(1000年),以漕运称职,官拜太常少卿。逾年,以右谏议大夫任三司部使,改盐铁使。出任耀州(耀县)观察使、知永兴军时,他与告归旧友种放相处,种酒醉稍有失礼,嗣宗怒以语讥种放。种道:“君以手搏得状元,何足道也!”他听罢十分恼恨,上疏揭种放不是。奈真宗信任种放,把两人移开了事。任御吏中丞时,对宋白、郭贽、邢昺等已年过七十仍不请求告退,耿耿于怀,要真宗诏让退休。而自己晚年疾病缠身,眷恋厚禄不肯去官。嗣宗一生秩事甚多。生平不信鬼神,早年任江浙荆湖发运使时,当地百姓有病不医,而到庙中求神。他下令将庙宇拆除,选取名药方制成碑刻,置于州门,从此民风改变。任知邠州(彬县)时,城东有灵应公庙,山旁洞中群狐出没。巫师以此蒙骗百姓,使焚香拜谒以消灾。他立即毁其庙,薰其穴,驱出狐狸全部杀死。此后,无人信巫师之言。 

嗣宗累官至威德军节度使、知陕州。以年老多病返京。因足疾不便上朝,上表还想出知许州(许昌)。宰相寇准素恶其为人,特命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致仕。天禧五年卒,时年七十八岁,赠侍中,谥景庄。

 

十二、首行“弥封”中三元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进士科考试,孙何状元及第。在此科之前,殿试进士,每以最先交卷者为第一。因此,举子为抢先交卷,文章未能深思熟虑,浅浮求速。甚至导致上文的同时交卷,考场比武决定文状元的希奇事。是科殿试,太宗决心革除此弊,除始行糊名(弥封)考校外,还亲自拟定试题《危言日出赋》。果然,试题一出,很多平日为文敏速者皆因为题义深奥,不能措词。孙何虽然文思稍迟,但由于平日刻苦钻研经文,因此见到试题后并不惊慌。当时有个叫钱易的举子,年方十七,在别人因弄不懂题义而相率扣殿槛上请时,他却已答题完毕,最先把试卷进纳,有人言之于太宗,指责他轻俊,太宗大怒之下,将其黜落。结果,孙何被太宗擢为第一,状元及第。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汝南)人。他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属文,他笃学嗜古,每写文章必以经义为本,当时很有名气,与丁谓被人并称为“孙丁”,北宋诗学改革者王禹偁尤其看重和赏识他与其弟孙仅的才华。孙仅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状元及第。因为孙何在开封府试、礼部试时,俱名列第一。故孙何科考有独特记录,为殿试采取糊名,不以交卷快定论的第一个状元;北宋第一个连中三元;第二对兄弟状元。另一对为陈尧叟与陈尧咨,宋代只有两对兄弟状元。 

孙何初以将作监丞通判陈州(淮阳),召入直史院,改右司谏。真宗即位初,献“五议”受到称赞。历官权户部判官,京东转运逼使,两浙转运使。景德初年,入京判太常礼院。不久,与晁廻、陈尧咨一起,任知制诰,赐金紫(金鱼袋和紫色官服,三品以上标志),掌三班院。数次上书言时政得失。请将三司所辖还户部,渐复六部各司其职之制,以疾卒官,年四十四。著《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行世。

 

十三、皂树生荚两状元

 

据说,泉州文宣王庙院中有一株皂荚树,每逢当地有人将要登第,其树则生一荚。五代时黄仁颖考取明经,皂树只生半荚,后发愤再举,皂树再生一荚,黄仁颖状元及第。这则传说似神话,虽无积极意义。但告诉人们:唐朝至五代时,看重崇尚进士科,而相对经视明经及其他科目的风气,依然浓厚,不减当年。因为,进士较受重用有关,唐宣宗李忱爱羡进士,每次接见朝臣,都要问:“登第否?”如果回答是进士及第,宣宗便十分高兴,并询问当时所试诗赋题目与主考姓名。有的朝臣才干虽优,却不是进士出身,宣宗必良久叹息。记载还有,宣宗欲封其舅仆射郑光的妾为夫人,郑光不受,写表上奏曰:“白屋同愁,已失凤鸣之侣;朱门自乐,难容乌合之人。”宣宗览后大喜,问左右道:“谁教阿舅作此好语?”回答说是郑光属下掌书记田询。宣宗十分赞赏田询的文才,欲封为翰林官,但因田询不是进士出身而作罢。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戊寅科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十二人,陈逖状元及第。陈逖、泉州人。他及第时间《玉芝堂谈荟》只记其为贞明某年状元,未载明确年份。《登科记考》附于贞明四年(918年),并注明确切年份“俟考”。后梁贞明年间,泉州文宣王庙院中皂树,忽然生一荚,另有一荚只生一半。当年,州人陈逖进士科状元及第,黄仁颖明经及第。黄仁颖为自己未能考中进士颇感到羞耻,决心下科再考。陈逖及第后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丁亥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裴皞知贡举,录取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及第。黄仁颖,泉州人。黄仁颖与后梁贞明年间状元陈逖是同乡。当年黄仁颖明经及第,他为自己未能考中进士而羞愧,决心再参加考试。到后唐庄宗同光年间,皂荚树上在原来只生一半之荚的位置,又重新生出一个全荚来。不久,黄仁颖进士科状元及第。黄仁颖及第后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

 

十四、一科进士三个半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科举考试当然受到影响。进士科每科录取人数,多的十几人,少的四至八人,比晚唐录取三十人少。而且五代共计四十七科,找到状元姓名的仅十三人,三份之一还不到。至于十国。仅有南唐九人与南汉两人有记录。后唐同光三年进士科录取仅四人,留有该科记录。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科进士科考试,翰林学士卢质知贡举,录取进士四人,王徹状元及第。当年,王徹赴京城洛阳应进士试,是科参加考试者仅数十人。先是礼部侍郎裴皞知贡举,录取进士四人,符蒙为状元,王徹居第三名。发榜后,有人上奏说:“今年新进士不由才进,各有阿私,物议以为不可。”于是,庄宗令翰林学士卢质在翰林院进行复试,出赋题为《君从谏则圣》,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诗题为《臣事君以忠》。复试后,庄宗亲览试卷,以王徹所作诗,赋“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将其名次擢为第一。而以符蒙为第三,桑维翰、成僚分别为第二、四名。 

王徹,山东莘县人。后官至左拾遣。但他的子王祐、孙王旦是北宋的大臣、名臣。王祐曾事宋太祖、太宗两朝。为官清正,官至兵部侍郎。他在庭中手植三槐,自言后世子孙应作三公,果然王旦贵为宰相,适应父言,故王家称为“三槐堂”。王旦,太平兴国进士。真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后同知枢密院事,迁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相。他能知人,多提拔厚重之士。寇凖对他屡加非议,但他常赞美寇凖,皇帝感到王旦品德高尚。朝中官员多数是王旦推荐的,本人都不知情。他病退,荐寇凖代为相,后皇帝告知,寇凖深感惭愧。见到王旦说:“同年,你的度量为何如此之大?”王旦不置田产,要子孙自立。皇帝觉得他住宅太简陋,要为他整修,他以先人老屋为由婉言谢绝。是一位北宋贤相。 

同光三年该科录取进士四名,其中进士桑维翰身材矮小。戏弄地说:“本科进士三个半。”戏说此话的人是尚未考取的举人陈保极。此事被桑维翰得知。到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戊子科进士科考试,兵部侍郎赵凤知贡举,陈保极考取郭晙榜进士。此时,桑维翰已位居宰相,陈保极在授官的期间,受到桑维翰的排挤。陈保极,闽县(福州)人。后官仑部员外郎。

 

十五、“有才无命”状元郎

 

寺壁题赋动君王 

五代十国时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壬子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赵上交知贡举,录取进士十三人,扈载以状元及第。扈载,字仲熙,幽州安次(河北廊坊)人。载自幼好学,以善写文章有名,尤其擅长写作赋颂碑赞。状元及第后,官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为监察御史。 

当时,担任枢密使的王朴对他十分赏识,屡次向宰相李毂推荐,让他担任知制诰一职。但李毂却久而不用。王朴问李毂是何原因,李毂回答说:“扈载命薄,恐怕不能胜任。”王朴说:“您身为宰相,应以选用贤才为己任,怎么能以所谓‘命薄’为由搪塞?”一次,扈载游览京师相国寺时,看到寺中竹子十分可爱,一时兴至,写作《碧鲜赋》一篇,题于墙壁之上。周世宗柴荣听说后,特地派一名宦官到相国寺,把他题写的赋文抄录下来,反复阅读抄回赋文,连声称赞。并因此将载提升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当朝廷下达了任用扈载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的诏命,而他却因身患重病,不能到朝堂谢恩。直到百余日之后,才勉强上任就职。至显德三年(956年),迁为翰林学士,次年即卒。人们为此而议论说:“毂能知人,朴能荐士。” 

扈载卒年三十六岁。他自及第拜官到去世,其间只历时四年。当时,他与另一文士刘衮齐名,而刘衮年二十八而卒。时人皆因为二人“有才无命”,对他们过早去世表示惋惜。扈载著有文卷二十卷,已迭。

 

十六、南唐状元宋进士

 

千卷著作勤笔耕 

五代十国时南唐进士科状元乐史,及第时间不详。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江西宜黄)人。乐史自幼酷爱读书,颇有文才。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竟未能中第。后主李煜即位后,有一年乔匡舜受命知贡举,乐史再次应进士试。终于在所取五人中名列榜首,状元及第。由于是科所放进士多为长期滞名科场者,故时称得人。但也有人因此加以嘲讽,将是科所取进士比作“陈橘皮”,说该榜为“陈橘皮榜”。 

乐史状元及第后,仕南唐官至校书郎。南唐亡国后入宋,任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他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人,一起以见任官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太宗赵光义珍惜科名,对已任官职而应试者不轻易赐其及第,尽管乐史等人应举中式,只是将他们授为诸道掌书记。一段时间以后,方才赐其进士及第,故乐史本为南唐状元成宋进士,两次及第。后来,乐史因上书言事,由武成军节度掌书记被擢升为著作佐郎,知陵州(四川仁寿)。他勤于著述,凡有新作即进献朝廷。在陵州任上,他因献《金明池赋》,被召为三馆编修。雍熙三年(986年),献所著《贡举事》三十卷、《登科记》三十卷、《题解》二十卷、《唐登科文选》五十卷、《孝弟录》二十卷、《续卓异记》三卷。太宗十分嘉赏他这种勤奋精神,迁其为著作郎、直史馆。继转太常博士、知舒州(安徽潜山),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知黄州(黄岗),又献《广孝传》五十卷,《总仙记》一百四十一卷。太宗诏秘阁写本进内。咸平初年,迁职方,再献《广孝新书》五十卷、《上清文苑》四十卷。后出知商州(商县),以年老多病,分司西京(洛阳),继复授旧职,出掌西京磨勘司。他居住洛阳多年,所居之地有亭榭竹树之胜,颇为优游自得。未几而卒,享年七十八岁。 

乐史为官,经常收受贿赂,名声颇差。但一生勤奋,至老仍著述不辍。太宗曾尽取其所著之书存于秘府。除前述外,他还著有《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总记传》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商颜实录》、《广卓异记》各二十卷、《诸仙传》二十五卷、《宋齐丘文传》十三卷、《杏园集》、《李白别集》、《神仙宫殿窟宅记》各十卷,《掌上华夷》图一卷,又编著《洞仙集》一百卷。其中《太平寰宇记》一书,历述北宋初期各州军地理沿革及户口、风俗、人物、土产,对宋以前少数民族及中国发生联系的海外国家,亦有叙述,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十七、唐、宋老状元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杜黄裳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尹枢状元及第。当时,尹枢以七十余岁高龄参加考试,赋题为《珠还合浦赋》,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诗题则为《青云干吕诗》。杜黄裳为表明自己公正,不预为评品次第,而在第三场庭参之际,当众出榜公布。杜当时故意出惊人之语,以考察举子反应能力,声称:“误听薄劣,俾为社稷求栋梁。诸学生皆一时英俊,奈无人相救。”当时五百余名考生,都惊呆了,互相观望。独尹枢一人敢上前询问原因,仅是没有写好榜帖罢了。尹枢道:“枢不才,愿意替侍郎大人书写。”杜欣然同意,并当即授以纸笔。尹枢每写一个,唱名一名,自始至终,声音洪亮,七十余岁老人有此精力,大家都叹服他,且所列名次十分公道。榜帖写好后,呈给杜黄裳过目,但第一名却空着,杜见状,请他把状元姓名写上。尹枢说:“状元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大为惊奇,同意他自行写上,他就此状元及第。时称“自放状头”。尹枢,阆州(四川阆中县)人。其弟尹极为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唐代兄弟状元较多,有九对,尹枢、尹极为兄弟状元排列第三时。尹枢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 

本科录取进士中,名彦俊士颇多。比起贞元八年的“龙虎榜”并不逊色。录取有令狐楚,窦楚、皇甫鎛、萧俛四人皆官至宰相。其中还有陆复礼、林藻、王履贞、彭伉、房次卿、薛放、独孤实俱是当时俊才。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进士科考试,梁颢状元及第。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山东东平)人。梁颢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初依王禹偁为学,刻苦求学,初举进士不第。便留于京城,以期再考。雍熙二年,再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在殿试录取进士中得第一名。累官殿中丞、右司谏。真宗朝历知制诰、判大理寺、翰林学士、峡路安抚使等,参与修《太宗实录》。咸平二年(999年),契丹侵扰边境,梁颢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要求严惩握重兵却畏敌怯战的傅潜,深为时论所称道。景德元年(1004年),权知开封府,于当年六月暴病而卒。其长子梁固,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状元及第。 

关于梁颢状元及第与死时年龄,历来说法颇多,影响较大的为八十二岁及第,九十余岁卒去。宋人陈正敏《遁斋闲览》书中说:颢在及第后谢启文道:“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风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官终秘书监,死时九十余岁。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认为陈正敏之说十分荒谬。他考证国史,梁颢卒于景德元年,时四十二年,及第时二十二岁。元丞相脱脱等所撰《宋史》,说梁颢卒于景德元年,年九十二岁。故有人说先有《遁斋闲览》,脱脱的《宋史》受其影响作此说。至于其他说法都在明清以后,当以时间靠近较为可信。如果按洪迈所说梁颢二十二岁及第,是年青状元。宋朝年龄大的状元,只有南宋知名的王十朋四十六岁与陈亮五十岁状元及第,都不算是老状元。宋朝没有老状元,只有梁颢传说的老状元。传说的老状元戏曲有,明代冯惟敏作《梁状元不伏老金殿传胪记》。同题材剧本还有《青袍记》、《题塔记》、《折桂记》等。最后,从传说的梁颢年老考中状元,喜中有愧,作诗自嘲,作为结束。诗曰:“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唯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十八、封禅汾阴连岁榜

 

状元俱是状元儿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已酉科进士科考试,梁固状元及第。梁固,字仲坚,郓州须城(山东东平)人。他是雍熙二年乙酉科状元梁颢之子。他自幼好学,有志节,十三岁即著《汉春秋》,很为其父器赏。当初,他以其父遗荫恩赐进士出身,为其父守制期满,当即上书,请求辞掉恩荫出身,愿与举子一同参加科考,得到真宗允准。大中祥符二年,举服勤词学科,得中状元。当时,人们皆以其父子两代,同举进士第一为美谈。因这年开科在真宗东封泰山之后,故称为“东封榜”,梁固也被称为“东封榜状元”。后授以将作监丞,同判密州(山东诸城),迁著作佐郎。改著作郎、直史馆,赐五品官服。历户部判官、判户部勾院。他为人豪爽,崇尚义气,善于与人交往。为官明于吏道,曾奉诏鞠狱,时称平审。卒年三十三岁。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辛亥科进士科考试,张师德状元及第。张师德,字尚贤,开封襄邑(河南睢县)人。他是建隆二年(961年)辛酉科状元张去华之子。他有兄弟十人,而其父最器重他。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祭祀于汾阴(山西万荣西南宝鼎),河南知府薛映以师德学问和品行向真宗推荐,并献其所撰《汾阴大礼颂》于真宗行在。当年十一月,他参加进士考试。殿试时被擢为第一,状元及第。 

当时,人们因为前榜状元梁固是太宗时状元梁颢之子,而是科状元张师德父亲张去华也是状元;并且梁固与张师德分别在真宗东封泰山和西祭汾阴之年及第,故而作诗戏言道:“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俱是状元儿。” 

宋代父子状元共有三对,张去华与张师德;梁颢与梁固两对父子状元外,余下一对父子状元为开宝二年己已科状元安德裕,与其子开宝五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 

张师德及第后,除将作监丞、通判耀州(陕西耀县)。迁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他上殿奏事,真宗问他以时事,他每次应对都很有条理。真宗高兴地说:“朕当年在藩邸知你父名,如今又了解到你的才华。”此后,每遇到要派遣使臣,真宗都说:“张师德可用。”契丹、高丽使者来宋,多次派师德主持接待。天禧初年,受命安抚淮南,寻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累迁左谏议大夫。他孝谨而有家法、在朝不结交权贵,为当时宰相所不悦,因此,一度长达九年未得升迁。

 

十九、变法引起状元之争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开始变法,重用吕惠卿、曾布等人。不赞同变法者贬官外放、罢职归乡。神宗驾崩,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摄政,以母改子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起用司马光等老臣,变法派也纷纷贬官外放。太皇太后驾崩,哲宗亲政,改称绍圣元年(1094年)。恢复熙宁新法史称“绍圣绍述”。又一次大换班,起用章惇为相。至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用蔡京为相。章惇与蔡京当政期间,用行新法改革之名,搞党派斗争,迫害不同政见朝臣。蔡京列元祐旧臣与后来疏驳绍述等人,均称为奸党共一百二十人,镌名刻石,立碑端礼门,史称“党人碑”。 

党派斗争必然影响科举考选,录取的人要为党派所用。如绍圣五年改元符元年,特赦罪犯,惟元祐党人不赦,逮文彦博子及甫下狱,锢刘挚、梁焘子孙于岭南,革除王岩叟诸子官职。可见,“党人碑”上列名的子弟那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取者多数是赞颂新法的举子。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科进士科考试,叶祖洽状元及第。本科适逢王安石已实行变法。殿试时、罢诗、赋、论三题,只考对策。在对策中,祖洽有意迎合神宗,策文内写道:“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支持变法的吕惠卿担任殿试主考官,在录取时将赞成变法者列为高等,反之列居于下。副主考与详定官有刘攽、宋敏求、李大临与苏轼等多人,编排名次时将叶祖洽列为第二,而把上官均列为第一。神宗在意见不一之下,令人面读上官均、叶祖洽策文,而擢叶祖洽为第一。苏轼对此耿耿于怀,说:“叶祖洽诋毁祖宗以讨好于当今皇上,由此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于是,便模仿举子口气,写了一篇策文呈神宗,神宗让王安石过目,王安石说:“苏轼才华虽高,但所学不正,由于不得逞之故,才写出这样语言放肆的文字”。由此,数次请将苏轼罢黜。 

叶祖洽,字敦礼,福建邵武人。初任签书奉国军判官,元祐初累官礼部郎中,给事中赵君锡论叶祖洽当年殿试对策“讪及宗庙”,苏轼、刘攽也说其“议论乖谬”,于是出为提淮西刑狱。绍圣中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他刚愎凶狠,喜附会奉承。密言哲宗王珪对册立有异论,珪遂追贬。又言蔡确受遗定策,而贬死岭南。与曾布厚,引为吏部侍郎,布罢,他亦出知定州。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科进士科考试,翰林学士苏轼权知礼部贡举,吏部侍郎孙觉、中书舍人孔文仲同知贡举,是科礼部试会考省元为章援。章援是变法派高官章惇的儿子,此时章惇也已贬官,苏轼此前受到迫害多少也有章惇的份,对政敌的儿子苏轼等人却是正确对待。绍圣以后,章惇为宰相对苏轼的迫害变本加厉,成为仇敌。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在儋州(海南岛)贬所遇赦北归。经过镇江,许多学者都想见他,章援是他门生单独受到接见。章援知道其父迫害苏家,又听说苏家兄弟可能又重用,会报复受其父的迫害。先是写了一封七百字的长信给苏轼,说想见又怕见他。故受到苏轼接见。苏轼已预先知道章惇已贬官到海康(雷州),苏轼安慰章援并请转告章家人,雷州虽然远,但没有瘴气。舍弟苏辙也贬官到雷州过,住约一年,很平安。接见前,苏轼也已给章援回信,说:“某与丞相(章惇)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向章家表明态度。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科进士科考试,复考知贡举杨畏,毕渐状元及第。当时,宣仁高太后已死,哲宗刚亲政不久,明确表示要“绍述”其父神宗的遗业,重新推行熙宁新法。这一施政纲领在亲政后首次策试进士中也得到体现。起初,考官在审阅进士试卷,拟定录取名次,多将主张元祐之政而反对新法者为前列。杨畏叛吕大防,上言重行新法,荐用章惇等变法派。故命杨畏复考,将赞成推行新法者置于前列。毕渐在策文中,竟比王安石、吕惠卿为孔丘与颜回,拔毕渐第一名。

皆渐初宫膳部员外郎,后知荆南府事。他平生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 

北宋徽宋崇宁二年(1103年)癸未科进士科考试,霍端友状元及第。当时,徽宗继承其兄哲宗即位不久,仍以“绍述”神宗为国策,任用蔡京等主持国政。蔡京等托名“绍述”,禁锢元祐党人,排斥异己。是科考试中,元祐党人李深之子李阶,礼部试第一名。安惇之兄安忱在对策中上言:“使党人之子魁多士,无以示天下。”徽宗听从蔡京之言,于是剥夺李阶出身,而赐安忱及第。黄定第十八人因上书朝廷,徽宗临轩召见他们说:“卿等攻朕短可也,神宗、哲宗何负于卿等!”也听从蔡京之言,将他们一并罢黜。

霍端友,字仁仲,常州武进人。端友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对朝廷重朝臣轻外臣上疏建言,他当即请求外任。于是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苏州)府,后改知陈州(淮阳)。端友为政宽,不立声威。内侍石焘传诏索瑞香花数十株,他不给遂被罢官。不久又召任礼部侍郎,转吏部,至通议大夫。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006年)丙戌科进士科考试,蔡薿状元及第。当时,蔡京由宰相罢为开封府仪同三司、中太一宫使。蔡薿猜测,蔡京罢相只是与人争权暂时失势,不久会复出。于是在殿试对策时阿附蔡京意图说:“熙(宁)、(元)丰之德业,足以配天”,“绍圣之缵述,足以永赖。”既对蔡京吹捧,又正中徽宗下怀,由此被擢为第一。蔡薿,字文饶,开封人。中状元后不久迁官中书舍人,自布衣至皇帝侍从仅历九个月,升迁之快,前所未有。又进给事中。更对蔡京极尽奉迎巴结之能事,到蔡京府叙族属,开始,称蔡京为叔父。及京命子蔡攸、蔡修与其相见,他急忙改口说:“刚才叫错了,公乃是叔祖(祖父辈),他们才是叔父辈份呢。”并赶紧行子侄之礼。 

不久,加显谟阁侍制、知杭州。后迁为翰林学士,坐妄议政事,罢为提举洞霄宫。继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由于他阴附权倭,事情败露,于是,将其贬为单州(山东单县)团练副使。宣和中,复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杭州。为政喜徇情,任刑过惨。因强取西北戌卒搞绢,戌卒怒而欲杀之,踰垣走免。诏夺职。

 

二十、“伪学”驰禁幸得状元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韩侂胄为谋害右丞相赵汝愚,荐李沐为右正言并指使他劾奏赵汝愚,说:“同姓为相,不合祖制。上皇病中,汝愚图谋不轨,植私党。后以定策自居,专横独断,应予罢斥”。宁宗不辩真假,竟谪汝愚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至衡州,衡守受侂胄指使,百般凌辱汝愚,未几暴卒。为把朝野正士一网打尽,京镗,何澹等密谋以伪学名目,反对侂胄与攻讦自己,统是伪学一流。庆元三年(1197年),诏籍伪学,列赵汝愚、留正、周必大、朱熹、徐谊等五十九人,一并坐罪。党禁既兴,《六经》,《语》,《孟》,《大学》,《中庸》诸书,亦予禁止。这是继蔡京“党人碑”之后,南宋又一“党人碑”。 

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时,端明殿学士叶翥知贡举,右正言刘德秀同知贡举。考试前刘德秀说:“伪学之魁,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丕变。请将语录之类尽行除毁。”是科《六经》、《论语》等书,遭到禁毁。试卷中,凡稍涉义理者,皆被黜落。朱熹受迫害尚讲学不休,于庆元三年六月病死。嘉泰中,韩 胄已由少师进位太师,闻金世宗殁后,嗣主璟沉湎酒色,朝政紊乱,以为有机可乘,立一番大功。遂命将嘉泰五年改作开禧元年(1205年),为恢复中原,北伐金邦,宁宗委任韩侂胄平章军国事。恰好开禧元年乙丑科进士科开考,毛自知猜测上意,殿试对策时,乘机以定中原为对,韩侂胄大喜,擢毛自知为状元。兴兵攻金,初战略胜,后因所用非人,措置失当,北伐失败,议和不成,开禧三年,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密谋,命夏震把侂胄杀死于玉津园,函首送金廷乞和。毛自知也被夺进士第一恩例。庆元伪学党禁,至此悉驰。追赠朱熹宝谟阁直学士,赐谥曰文。至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晋赠太师,封徽国公。 

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科进士科考试,郑性之状元及第。郑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诚,以避理宗作藩王时贵诚名讳,遂改名,号毅斋,福建候官(福州)人。他是理学家朱熹的学生,家世清寒,刻苦求学,受到朱熹赏识。韩侂胄已死,伪学弛禁,开禧四年改元嘉定元年,他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并且状元及第。初官承事郎,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六年(1213年)赴京廷对,性之向皇帝建议:“以《圣学》教太子为先;次论立国根本在于人才,人才所以能立国,在于气节;三论钱法、边访、军政等等。”受到宁宗的重视,升秘书郎。后历官将作监丞,修文殿修撰、知赣州。宁宗死,权相史弥远拥立理宗为帝。欲收买人心,宝庆三年(1227年),朝廷下诏褒扬朱熹和其著作。性之亦升任宝章阁待制,江西安抚使。史弥远死,理宗亲政,任性之吏部侍郎,又迁左谏议大夫,兼待读。端平三年(1236年)。性之任参加政事(副相)。嘉熙元年(1237年),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加观文殿学士,致仕。宝佑三年卒,年八十四。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科进士科考试,袁甫状元及第。袁甫,字广微,鄞县(宁波)人。是南宋理学家、庆元党人袁燮之子。袁燮因为是陆九渊学生被罢官,列为党人。不是伪学弛禁,袁甫那有资格参加考试?状元更无从谈起。袁甫历官秘书郎,知徽州。言:“边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迁提举江东常平,本路提点刑狱,福建转运判官。所至救灾除弊。入为中书舍人,理宗问以边事,答:“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后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在朝蔑视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著有《蒙斋中庸讲义》、《蒙斋集》。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丁丑科进士科考试,吴潜状元及第。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是秘阁修撰、庆元党人吴柔胜之第三子。吴潜初官承事郎,尚右郎官。当时金国虽亡但蒙古之患继起。他上言:“对蒙古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和、守、战三者结合。迁沿江制置,知建康(南京)府,江东安抚留守,曾应诏陈九事,以正直忤时相,罢奉祠。淳祐七年拜参知政事。淳祐十一年到开庆无年(1259年),两度拜相。无兵渡江南犯,贾似道谋立赵禥为太子,吴潜反对,被劾罢相,卒于循州(广东龙川)贬所。吴潜善诗词,有《履斋遗集》。

 

二十一、因论“庸君行善政”

 

丢失状元成榜眼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科进士科考试,叶适参加殿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浙江永嘉(温州)人,叶适为文慷慨激昂,勃勃有生气。及第后初授官平江(苏州)府节度推官,历官太学正、太常博士,尚书左选郎官、权兵部侍郎等。反对朝廷“和议”,在韩侂胄伐金战败时,以宝谟阁侍制知建康(南京)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访、颇有成绩。开禧三年(1207年),被人弹劾“附韩侂胄用兵”罪而夺职,返回故里。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立说,成为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治等方面都有贡献。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行世。 

叶适考试时的金殿对策,慷慨激越、旁征博引,而又能切中时弊,为皇帝陈兼知则明的治术,献复仇北伐的大计。殿试考官定其对策为第一人。可惜的是,这位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子,却因为对策中短短的一段话:“臣闻以庸君行善政,天下未乱也;以圣君行弊政,天下不可治矣”,而微忤皇帝的心,此话本意旨在论证君王兼听则明的重要性,认为虽是资质平庸之主,只要能从善如流,则足以治理好天下;而虽是资质高绝之主,但如偏信独断,则只会乱天下无疑。但此话又类似一段悖论,以致孝宗览其对策至此,十分敏感,很尴尬一笑道:“朕是圣君行弊政耶?还是庸君行善政耶?”皇帝当然希望臣下赞他圣君行善政,如言他是“庸君”或是“行弊政”的圣君,他都是不服的。叶适也就在宋孝宗的一笑之下,由第一名屈居第二名,丢失状元成为榜眼及第。 

前一科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已未科考试,福建进士杨甲在廷试对策中,指出孝宗恢复之志不坚,列举两事:一是“妃嫔满前,圣意几于惑溺”;二是“策士之始,以谈兵为讳。”孝宗看罢大不高兴,将杨置于第五等。孝宗即位之初,锐志恢复。起用张浚兴师北伐,奈兵溃符离,遂订“隆兴和议”。其后仍谋恢复,虽倚虞允文,王淮等谋划,然终无成效。

 

二十二、状元名位驸马占

 

抑为榜眼真状元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已未科进士科考试,林公一参加殿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林公一,字道初,浙江乐清人。林公一年二十时就已考中举人。他于开庆元年应进士考试。当时,理宗女儿周汉国公主年已及笄,理宗下诏让朝臣议论为其选尚(即择婿)。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为讨好皇帝,欲招新科进士为驸马,私下将周震炎置于第一,以倡“太平状元”之说。于是,周震炎被擢为状元,林公一本已中试,殿试一甲第一名,由于丁大全的徇私,抑林公一为榜眼。时论哗然,成为中国科举的一大丑闻。 

周震炎既得状元,并被选作驸马对象,但他到宫中谢恩时,公主从帘内看到他,颇不喜欢,应选驸马一事遂作罢。 

林公一仕途坎坷,初授官兴国军判官,后继除宗学谕。 

科举考试中权臣强荐,最为典型的是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戊午科进士科考试,裴思谦依靠宦官观军容使仇士良,逼迫知贡举礼部侍郎高锴,取裴思谦为状元。 

裴思谦先在开成二年参加进士科考试,他已打通宦官仇士良的关节,想让高锴取他为状元。高锴当众予以谴责,他在离开考场时,回过头来对高大声嚷道:“我明年再来,一定要当状头!” 

开成三年,高锴再知贡举,告诫下属不得接受任何人的求托。裴思谦却怀揣仇士良写给高锴的推荐信,径直进入贡院。继而,换上一件官服,到堂前禀告说:“仇军容有信,推荐裴思谦秀才。”高锴接信一看,知道让他取裴思谦为状元,便说:“状元已有人选,除外其他事都可按仇军容意旨而办。”裴说:“卑吏来时,仇军容当面交待,如裴秀才不是状元,请侍郎不要放榜。”高锴沉思后说:“我要见信中提到的裴学士。”裴说:“卑吏便是。”高锴此时才认出面前的裴思谦。鉴于当时仇士良在宫中的声势,他不得已接受了仇的荐举,以裴思谦为状元。

 

二十三、一科两考“南北榜”

 

屈死两名状元郎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进士科考试,刘三吾、纪善、白信蹈等主 考会试,廷试,陈安状元及第。陈安,福建闽县(福州人)。该科录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方人,遭到北方人不满,劾刘三吾私其乡里。太祖朱元璋也恼怒所取之偏,命时任翰林院侍读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戊科状元),及其他计十二人,重新阅卷。张信不明朱元璋意图,以为只是做样子给北方士人看,复查仍取陈安为第一,其他名次也保持原状。实际上朱元璋是借机笼络北方士人,以巩固明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当看到张信进呈的复查结果后,十分恼怒,加之又有人说张信受了刘三吾的嘱托,以考得差的卷子呈给皇上看,更加生气,降旨将张信、白信蹈及陈安一并处死,刘三吾因年老罚去戌边。是明代第一起科场案件,也是处置科场案件手段最残酷的一次。 

后来,朱元璋诏命重行考试,他亲自阅卷。结果,录取六十一人全是北方士子,状元韩克忠,为山东武城人。是科进士考试被称为“南北榜”,又称为“春夏榜”。

 

二十四、一师教出两状元

 

还有一名榜眼郎 

明朝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至十六年(1418年),相距12年间,福建长乐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子,隔科相继考取两名状元和一名榜眼。原来致力兴学的长乐知县王遵道,具礼聘请告老返乡进士出身曾官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陈洵仁,主讲于六平山东溪精舍,令泮生吴实、马铎、林应、高淮、周瑶、李骐、谢复进、高沂、林山乔、陈全等十人从之学。陈洵仁受重聘,且门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不遗余力地传道、授业、解惑以期家乡代有人才出。首先于永乐四年丙戌科,同窗中陈全登林环榜进士第二名,榜眼及第,使全体同窗受到激励,大为振奋。后陈全历官翰林侍讲。不久,马铎于永乐十年壬辰科,状元及第。再于永乐十六年戊戌科,李骐也相继状元及第。长乐是永乐年代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在此候风出海的基地。因而贸易兴盛,经济繁荣,明人王应山在《闽都记》中道:“十洋成市状元来”。指的是县城十洋街商旅云集,马铎与李骐大魁天下,经济的发展伴随文化的昌盛。 

马铎、字彦声,福建长乐人。明永乐十年(1412年)壬辰科状元。马铎诞生于经商之家,父以贩卖绮布常外出,前母许氏不育,父在外娶其生母王梦蛟,年迈得子、喜出望外,便取名乐。马铎自幼天资聪明,稍长受学于郑宣,学业日臻,十三岁时考儒童,文才初露锋芒。后在告老返乡的中书舍人陈洵仁主持东溪精舍受业。马铎于永乐十年应进士举,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当朝权臣白云庆一贯妒才,见马铎登魁他上奏:“我主国号永乐,而马乐名乐,犯讳年号,应处以欺君之罪。”帝亦不悦,问马铎,他答道:“臣今年四十有八,臣名之时陛下年号未立,是臣名在先,焉得有罪,请详察。”于是帝即赐改名为铎,益加宠信。授翰林修撰。帝对辅臣杨士奇夸赞他说:“马铎可谓质实无伪矣。”每当翰林学士、国子祭酒等职缺员,皆命他代理。帝两次离应天(南京)巡幸北京,皆留侍监国。 

李骐,字德良,福建长乐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状元。李骐生于明洪武十一年戊午年,以马年为贵,故取名李马。李家为明初望族,父李元善乐善好施,李骐为独子,受其父义行影响。李骐少时聪明,励志攻读。后在告老返乡的中书舍人陈洵仁主持的东溪精舍受业。李骐殿试登科,胪唱日,成祖朱棣亲书其字于马旁,遂名为骐,授翰林修撰。李骐孝顺父母,奉继母尤谨。李骐在成祖死于甲辰年(1424年)八月之前,因父母先后亡故,丁忧在家多年。后继母讣至,又匆匆返家扶疾奔丧,以致抵家越月,便病故了,卒于洪熙元年(1425年),享年四十七岁,当地称“状元公未上寿”。李骐卒时,当朝大学士杨荣深感惋惜,“其不永年,为志其墓,祀于乡。”

 

二十五、一门七科八进士

 

三代五人任尚书 

林翰,字亨大,福建闽县(福州)林浦乡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进士科考试,会试亚魁,廷试二甲三名登进士第。父林鏐,字元美,后以字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中任上犹知县,英宗天顺中以政绩升任抚州知府。林瀚登第后初授庶吉士,五年授翰林编修。十一年(1475年),参加修《通鉴纲目》,书成进翰林修撰,二十二年进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嗣位,召修《宪宗实录》,充经筵讲官,任会试同考官三次,主顺天乡试一次。三年,吏部尚书王恕荐瀚“学行醇正”,升国子监祭酒。九年升礼部右侍郎,仍管祭酒事。瀚在国子监十年,待诸生严而有恩。历吏部左、右侍郎,杜绝请托。 

十三年,瀚升南京(留都)吏部尚书,上疏谏十二事,孝宗不听,瀚请退休不许。时太监李广等奸臣当道,贤人去职,瀚复上疏谏四事:1.保固南京,以重祖宗之根本;2.佑启皇储,以重天下之根本;3.抚安万姓,以重邦家之根本;4.增进贤才,以重政治之根本。瀚遇事敢言、名声远播,与林俊、章懋、张敷华号称“留都四君子”。 

不久,孝宗死,年仅十五岁的武宗嗣位,糊涂不亚其父,宠信宦官刘瑾等,号称“八虎”。终日游戏,不听大臣切谏。正德元年,吏部尚书马文升去职,言官荐瀚以代,武宗用瑾党侍郎焦芳,任瀚为南京兵部尚书,名为参赞机务,实夺其吏部之权。瀚与南京诸臣又条陈时政十二事,疏中有:“近来旨由中出,内阁所拟者竟被改易……”,给当权太监刘瑾等一大棒喝,于是群奸大怒,瀚遂成众矢之的。二年,刘瑾假传圣旨,贬林瀚为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勒令致仕。将刘健、谢迁及林瀚等共五十三人列名朝堂,称为“奸党”,宣告中外。 

正德五年,恶监刘瑾伏诛,朝廷复瀚原官,仍准致仕。十四年(1519年)卒,年八十六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安。瀚子九人,俱为官,其次子庭昂与季子庭机,官位较高。 

林庭昂字利瞻,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职方郎中,每边境警报,庭昂推荐武将皆合机宜。刘瑾党羽吏部尚书张綵,欲任以御吏职,以为己用,庭昂谢绝不受,乃出为苏州知府。上疏力争因苏州水灾免粮税,罢太监额外税收,人民欢悦。三年后,升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年),以父瀚年老请归侍养,是年子林炫进士及第,官礼部主事。 

嘉靖元年(1522年),父忧服满,起任江西左参政,历湖广布政使、右副都御吏,巡抚保定。以政绩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十四年辽阳、广宁军士为乱,帝命其兼都御史往抚。辽境遂安,以功升尚书,加太子太保。后请退休,二十年(1541年)卒,年七十,赠少保,谥康懿。子炀、炫,炀官曲靖知府,炫官通政司参议。 

林庭机、字利仁,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授庶吉士,改检讨。他家与权相严嵩为邻,或劝其宜与严往来,庭机说:“趋时干进,非我所能也”。在翰林十五年,始迁国子监司业,后升祭酒,改太常卿。三十九年(1560年),任南京工部侍郎。振武营军变,杀户部侍郎黄懋官,庭机镇静处理,众心乃安。庭机在南京达十年,及严嵩罢相,庭机进任工部尚书。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调礼部尚书,仍在南京。时子林燫已为国子监祭酒,迁礼部右侍郎。遂请致士,万历九年(1581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嘉靖十四年林庭机登进士第之年,其堂弟林庭堂亦于同年登进士第。庭机子燫、炫俱官至尚书。 

林燫,字贞恒,一字对山,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庶吉士,改检讨,选侍景王戴圳讲读,升修撰,进司经局洗马,参与校录《永乐大典》,迁国子监祭酒。自燫祖父瀚,父庭机,三世为祭酒,前所未有,故有“国师三祭酒”之荣。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时鞑靼俺答扰边。燫条陈七事,署礼部事。万历元年(1573年),进工部尚书,改礼部,仍居南京。丁母忧服满,以父庭机年老侍养,家居七年,于十二年(1584年)先于父卒,年五十七,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燫为翰林时,受业于徐阶,阶以燫有才拟于重用,燫忽调南京。后入贺万寿节,时张居正为相,望以旧好与其往来,燫恶其为人,竞不与交往。 

林烃,宇贞耀,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移南京兵部郎中,出为建昌府,迁广西副使。兄燫卒,请急归养。数年后,赴浙江郡守,历广东布政司参政,转南京太仆少卿。时马政废弛、烃力加整顿,官民称便。后烃上疏言矿税之害,不被采纳而辞职。后起南京太仆正卿,转大理寺。又调北京刑部侍郎,升南京工部尚书,致仕。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年七十七。《明史》卷一六三称:“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

 

二十六、主考姓焦焦考场

 

火焦科场状元焦 

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春,进士科举行礼部会试。是科监试官为御史焦显。考试还未终场,不料贡院突发火灾,一时场中大乱,应试举子被烧死者九十余人。当时人多迷信,火灾过后,有人说火焚科场的原因,是由于监试官姓焦,犯了忌讳。为不使应试举子失望,朝廷下诏,决定于当年秋天再行会试,次年(1464年)甲申年举行廷试。廷试前,又有迷信之人传出谣谚说:“科场烧、状元焦。”意谓本科火烧科场,今年状元一定姓焦。谣谚的根源原来出于宋朝的火烧科场事。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科进士科考试。这年,礼部考场开设在京中开宝寺,但考试还未进行,晚上寺中却突然起火。当时蔡卞任知贡举,火起后,与试官\执事等皆被围困于寺中。有司派人相救,但因寺庙房屋高大,火势凶猛,最终也未将火扑灭。知贡举蔡卞虽侥幸逃出,而点检试卷官翟曼、陈方、马希孟等十四人皆被焚死。后来,考试改在别处进行。当年,焦蹈状元及第。为此,京中一时盛传谣谚说:“不因科场烧,哪得状元焦。”焦蹈,字悦道,安徽无为人。可惜,他状元及第后,仅六日即卒。 

现在回到上文的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廷试,当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病死。三月,举行廷试,刚即位的宪宗朱见深以朝廷正在大丧期间,将考场改在宫中西角门。廷试结束,及唱名,彭教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不是谣传的状元要姓焦,谣谚不攻自破。同时对因火而死的九十余名举子皆赠以进士出身。 

彭教,字敷五、号东泷,江西吉水人。中大魁后,授翰林修撰,进侍讲。著有《泷江集》、《东泷遗稿》。其他事迹不详。

 

二十七、貌不出众才学平

 

神助登科老状元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进士科考试,曾彦廷试状元及第。曾彦,字士美、江西泰和人。他为人朴实坦诚,并且十分聪明好学。每读经史典籍,不弄通书中大义决不释手。他平生自负甚重,常期望能够状元及第,然而,他先后七次参加乡试,皆被考官黜落。后来被贡入南京(留都)国子监,才考中举人。接着参加会试,又连连受挫。但他却丝毫不丧失信心,仍然发奋读书,继续应考。成化十四年,他再次应进士举,终于会试中式,廷试时,当时的执政大臣欲矫正时弊,倡导质朴无华的文风。由于曾彦的廷试对策朴实简约,因此被置于首选,得中状元。这年,曾彦已差不多六十来岁了。 

关于曾彦得中状元,古籍中曾记载这样一则掌故:是科廷试结束以后,担任读卷官的众位内阁和翰林院大臣,一连数日阅看试卷,竟没选出一篇出类拔萃,可当状元之位的文章。最后,还是内阁大臣万安发现了曾彦的试卷,读罢极尽称赏,并让众位读卷大臣传阅。大家阅后,个个翘指颔首,认为曾彦文章确是卓然超群,理所当然选为第一。但同时不免有些遗憾,即不知曾彦的相貌仪表如何。因为当时选拔状元,不仅注重文章才学,且并重相貌仪表。按照惯例,在皇帝临轩赐第前一日,读卷大臣先要召集中第进士到礼部阁老堂,分别传呼姓名,察看每个人的身材外貌。这天,当传呼到曾彦时,万安特意仔细察看,只见曾彦眉清目秀,身材魁伟,与众人相比格外引人注目。万安不禁大喜,对在座诸大臣说:“新科状元就是他了!”于是,正式决定将曾彦以第一名呈报皇上。然而,待次日举罢唱名仪式,曾彦从宫中出来以后,万安再看他时,只见他不仅年纪老迈,而且相貌丑恶,脸上满是胡须,与先前所见判若两人。万安为之愕然。回到官署拿出曾彦的试卷重新阅读,也觉得文笔平淡,毫无新奇之语。又拿给众大臣看,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万安大为惊奇,以为曾彦得中状元是有神灵相助。 

曾彦状元及第后,授官翰林修撰,在同僚中他虽年长,却十分谦恭逊让。曾多次参与主持会试,所选都号称得人。论述朝政,也颇切中时弊。累官侍读学士,其为人质朴坦荡。

 

二十八、金殿面试巧赋诗

 

岭南才子夺状元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已未科进士科考试,伦文叙廷试状元及第。伦文叙,字伯畴,号迁岗,广东南海县人。他的一生,颇带有传奇色彩,至今仍留下不少传说。伦文叙家道贫寒,其父伦显,虽是种田人,倒也粗通文墨,故自幼在父亲教导下,读书写字,背诵诗词。七岁上学读书,不久被迫停学,他边劳动,边苦读诗书,年纪虽不大,却已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了。相传巡抚吴琛曾出一联,要伦文叙答对,伦文叙对语一出,满座皆惊。对联是“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吴琛对他少年失学深表同情,嘉奖白银五十两给他,作为资助他的学金。 

伦文叙虽名震乡里,但他不敢稍懈,更加发愤读书,力求深造。明弘治二年,他顺利通过乡试。弘治十二年(1499年),在乡亲的资助下,赴京参加会试。关于伦文叙考中状元一事,颇费周折,亦最具传奇色彩。 

伦文叙至京后,寄居广东会馆,专心练习诗文,准备应试。邻近广东会馆的湖广会馆,住着一位举子柳先开,此人出身书香世家,颇有文采,依仗其姨父赵士德在京为官,十分骄傲,公然写了“新科状元柳”五个大字贴在湖广会馆门口,伦文叙看不过,在“新科状元柳”下面加上“未必”二字,使得二人在还未参加会试前就已较量上了。不久,开科考试。经过会试,伦、柳二人均被选中,论文各有千秋。太师梁储奏请皇帝面试钦点太元。皇帝召伦文叙、柳先开面试时,由梁储出一联,让两人作对。上联是“鸦扑丫枝,丫折鸦飞丫落地”;此联上鸦丫同音,构成一景,难度颇大,非才思敏捷者不能应对。谁知上联一出,柳先开当即对曰:“豹经炮口,炮响豹走炮冲天”。对得工整,一气呵成,皇帝点头,柳氏脸有得色。殊不知伦文叙也是不慌不忙,沉着应对曰:“鹄否谷穗,谷垂鹄去谷朝天”。伦对更为贴切完善,情景交融,词句铿锵。鹄否谷穗,田野之间到处可见,近乎情理;而柳先开的炮豹对句,沦于荒诞,皇帝本想就此钦点状元,但柳先开的姨父赵士德恳请圣上亲自命题面试,方可定夺高下。 

于是,次日晚在偏殿,皇帝亲给伦、柳两人面试。当时明月悬空,银光满地。皇帝就以明月为题,命两人各赋诗一首。柳先开先声夺人,略为沉思,一挥而就:“读尽九州十国赋,吟成四海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而伦文叙早已成竹在胸,挥笔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裁;偶遇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归来”。皇帝高兴地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立即钦点伦文叙为新科状元。 

伦文叙参加弘治十二年已未科考试,会试与殿试皆第一名。初授官翰林院修撰,进谕德。正德元年(1506年),为安南正使。后充任经筵讲学官,又参与修牒。正德八年(1513年),主持应天试。他孝友好学,德器粹然。不久病故于京师任上,卒年四十七岁。

 

二十九、科考名次步步高

 

学者状元著作丰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进士科考试,杨慎廷试状元及第。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武宗时历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位至内阁首辅。杨慎自幼聪敏,十一岁能写诗,十二岁就摹仿写《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异。后至京师,赋《黄叶诗》,令名儒,“文坛前七子”首领李东阳大为赞赏,收为门徒受业。正德六年,杨慎以乡试第三参加进士考试,会试中为第二。当时,大学士李东阳担任内阁首辅,其父杨廷和为次辅。据说,在廷试前,李东阳曾将策试题让杨廷和看过,故在廷试时,杨慎所对独详,因此被擢为第一,状元及第。他在科考中乡试第三,会试第二至廷试第一,名次步步高,实为巧事。因为杨慎当时以才华过人享有盛誉,他鳌头独占,人们并不怀疑。 

杨慎初授官翰林修撰,预修《正德实录》。时武宗昏庸,宠信太监刘瑾,残害忠良,恣意游乐。正德十二年六月,皇帝微服出居庸关游玩,杨慎抗疏切谏,继而挂冠回乡。世宗朱厚熜即位,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熜之言,召二人为翰林学士。此时,世宗即位时引发的“大礼”之议复起,杨慎偕同僚三十六人集体上疏,世宗大怒,下令停止杨慎等人俸禄。杨慎又偕翰林学士丰熙等上书切谏。当时,共有朝官二百二十九人参加,众人跪伏左顺门外,从辰时直跪到午时。世宗越发恼怒,下令把丰熙等八人逮捕入狱。于是杨慎与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世宗更加恼怒,将杨慎等全部下狱,并处以廷杖。继而将杨慎、王元正、刘济等人贬谪。杨慎被遗戌云南永昌卫(云南保山),流放三十五年,七十二岁客死永昌。于隆庆初年赠光禄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 

杨慎是有明一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一生致力古学,博物洽闻。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动植矿物、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稗官小说、医卜技能等,无不有所研究。在翰林院任职时,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说:“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人皆不能对。杨慎答道:“柳星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予以详细解释。参予撰修《武宗实录》时,总裁官蒋冕,费宏尽将草稿交他,让他修改定稿。一次,他奉使路过镇江、去拜谒杨一清。在阅览杨一清藏书时,他遇有弄不通之处,便向杨一清求教。杨一清竟能将书中内容全部背诵下来。杨慎大为惊异,从此更发奋读书,肆力于古学。在被贬期间,他惜时如金,于书无所不读。文学上,曾与“前七子”中的何景明等友善,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但也有拟古倾向。被贬谪后多感愤之作。又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除诗、文外、其他著作多达百余种,在明代被推为第一。后人辑有《升庵集》等。

 

三十、文体怪异应黜落

 

岂料殿试擢状元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进士科考试,林大钦廷试状元及第。林大钦,原名大茂,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海阳(潮安)县东莆都(金石镇)人。大钦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岁时父因瘟疫身亡,母子贫寒无依靠,获福建永定西陂乡林祥瑞援助,得入学就读。他十分聪明灵慧,文章写得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出身,揭阳人翁万达见其文章,甚为惊异,特地招其为婿。翁万达寿诞之日,大钦题写对联一幅为岳父贺寿,联语云“天增岁月人赠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语意颇为宏敞。翁万达览后大喜,禁不住夸赞道:“我婿真状元才也”!广东督学吴麟对大钦的文才也十分赏识,有人问他广东最优秀的士人是谁?吴麟首推大钦,说:“林大钦将来必中状元!” 

嘉靖十一年,林大钦二十二岁时,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这年,礼部尚书夏言知贡举。会试之前,夏言上奏朝廷说:“举子经义论策,各有程式。但近来文体怪异,旧格屡更。请下令从今年起,凡骋词浮诞,以坏文体者,皆予以黜落,不得录取。”这一建议为世宗允准。会试结束后,继而廷试,夏言又召见廷试考官田汝成,对田说:“进士廷试答策,也有成式。可告谕他们,不要标新立异”。田汝成说:“诸举子在领卷时,我已经把朝廷今年的要求告诉了他们,他们都知道了。”廷试以后,内阁大臣先取定了前二名的试卷。这时,都御史汪鈜又得到一份试卷,看后大为惊诧,说:“这是谁的卷子,安有答案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孚敬将试卷拿来一看,说:“此卷虽不尽符合格式,然而文字明快,可备皇上御览。”于是便将这份试卷附于前二名试卷之后,一齐封好进呈宫中。世宗朱厚熜阅后,将那份没有冒语者擢为第一。拆开弥封,作者乃林大钦。夏言大骇,问田汝成说:“为何不将我先前对你所讲的话传达给应试进士?”田汝成无以自解,便找到林大钦询问,林大钦答道:“我没有听说这番话,如果听说了,哪里敢违背呀!”就这样,林大钦成为是科状元。 

关于林大钦得中状元,史籍中还有略为不同的记载。据说,是科廷试后,内阁大臣按照惯例选定了前十二名试卷进呈御览,但世宗阅后都不甚中意,要求再加选送。大臣说:“有一卷甚佳,只是起冒散漫,不合格式,臣等不敢送呈”。世宗即命拿来一阅,结果十分满意,于是擢为第一。此卷作者正是林大钦。 

林大钦状元及第后,授官翰林院修撰。他回乡祭祖时,为报答西陂林祥瑞培养之恩,在西陂建一座印星台、称状元塔,作纪念。明世宗还赐给状元林大钦御制诗:“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元)四(榜)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辅……”。主要因为本朝继永乐四年状元林环、宣德五年状元林震之后,世宗在位又得一名林姓状元而高兴,写作御制诗。此诗像数字游戏,有点道理又没道理。明代林姓榜眼仅有永乐十年林志一名,只好加上南宋淳熙间林琢、庆元间林仲虎(武科)、开庆元年林公一补足四榜眼。而元代尚有林姓状元林济孙、林享,榜眼林海怎么算?

 

三十一、稀世之遇三鼎甲

 

得人盛于“龙虎榜”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科考试,罗万化廷试状元及第。罗万化、字一甫、号康州,浙江会稽(绍兴)人。当年,廷试后读卷大臣进呈宫中十七份试卷,让穆宗御览,并决定一、二甲前几名名次,但穆宗皆不甚中意。是科会试,由内阁辅臣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状元)主持。继而,穆宗降旨,命取其他试卷让其阅选。结果,罗万化被擢为第一,成为是科状元。罗万化及第这年,一甲三人即状元罗万化、榜眼黄凤翔、探花赵志皋的试卷,皆不在读卷大臣进呈的十七份试卷之内,而全由穆宗从散卷(除进呈御览以外的其他试卷)中亲自选定。这种情况,在当时极为少见,因此,罗万化三人的及第被称为“稀世之遇”。 

通常情况,前列名次主要在主考与读卷大臣经过评选,进呈御览的试卷中选取。而刚即位不足两年的穆宗朱载垕,难道才干与学职超过众位大臣,而敢于作比稀世之举?史书对这位皇帝的评价说:“惟简约有余,刚明不足”。他在位仅短短六年,而辅政各臣互相倾轧,先是让资望最崇的徐阶,受挤引疾乞归。然后,赵贞吉、李春芳等,相继为高拱所不容,致仕归去。后来,高拱与张居正怨隙继起,争斗不休,朝政治理不好。穆宗的刚明不足,而有稀世之举,令人不得其解。罗万化与榜眼黄凤翔后来皆官至礼部尚书,而探花赵志皋累官至内阁首辅。是科所取之士,后来官至内阁辅臣者有王家屏、张位、陈于陛、沈一贯、赵志皋、朱赓等六人;官至“八座”(尚书等高级官员)者有罗万化、黄凤翔、李长春、田一俊、王用汲、李戴田等,共八人。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被称为“得人盛矣”。

 

三十二、职低考官定状元

 

有明以来所仅见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科考试,朱之蕃廷试状元及第。朱之蕃、字元介,一作元升,号兰堣,江苏江宁(南京)人。按照明代科举考试规定,廷试时,以朝臣进士出身者担任读卷官。职责是阅读进士试考卷,然后拟定名次,取前十二名考卷进呈,由皇帝决定一、二甲录取的名次。一般情况下,皇帝对读卷官拟定的名次很少变更,但也偶有更易。明代读卷官员数为十七人,在拟定名次时,第一名即状元的试卷依惯例必须由担任读卷官的内阁首辅确定,品级较低的读卷官无权定夺。 

但朱之蕃参加廷试时,其名次第一名的拟定,却出自工部右侍郎沈思孝之手。按照官职品位,沈思孝居于六曹二卿(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侍朗的别称)之末。主要原因是他当时声望新起,而内阁四位辅臣又都是他的同年(同科进士),其他担任读卷官的大臣也都与他关系友善,所以在他将自己所读之卷拟定为第一名后。别人也都没有异议,最终得以顺利通过。根本原因,沈思孝名望升高由于学识才干的增长,得到大臣们的信任;朱之蕃的试卷文章的优秀也有关。不是十多名读卷大臣的盲从。而在试卷进呈皇帝后,名次又没有变更,这样,朱之蕃得以状元及第。由品位较低的读卷官拟定状元,是科为有明以来所仅见。 

朱之蕃状元及第后,初授官翰林院修撰,后历官吏部侍郎。他工于书画。曾奉命出使朝鲜,凡当地人所馈赠,他一概拒却。朝鲜人为得到他的书画,送给他貂皮、人参为贽,他将其全部卖掉,用来购买书法、名画、古董予而收藏。卒赠尚书。 

朱之蕃旧居在南京靠近水西门,后因他命名的为朱状元巷。他著有《使朝鲜稿》、《纪胜诗》、《南还杂著》、《落花诗》等。

 

三十三、祖孙状元世间少

 

儒学传家美名扬 

明清两代科举人文记录中,父子状元一对也没有。唐代有归仁泽与归黯一对父子状元,宋代有三对父子状元(见上文十八节)。而清代有一对祖孙状元,是各代所没有的,是世间少有的。他们是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与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为一对祖孙状元。 

彭定求,安勤业,一字南畇;号访濓。长洲(苏州)人。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状元。彭定求的父亲彭珑,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广东长宁知县,在任有惠政,受诬劾罢官。归家后,致力研究学问。定求幼承家学,并曾师事理学家汤斌。康熙十二年中为举人,十五年应进士试,会试,殿试皆考中第一。 

彭定求初授官翰林修撰,但对荣誉利禄却看得很淡,且性情梗直。因此与朝中公卿大夫多合不来,在职仅四年,便请假归家。时其父在家开馆讲学,他见到父亲跪拜在地,说:“儿愿闭门读书,希望能以此弥补从前过失。”潜心研究性命之学。后又入京奉职,历国子监司业、翰林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三十二年,归家守父丧,期满返京,又因与同僚相处不协,引疾而归,自此不再为官。 

彭定求为清代哲学家,其治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起初,喜好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共同撰辑的《近思录》一书,继而遍读宋以前诸儒著述,辑其要著《儒门法语》。他平生最倾慕王守仁、陈献章、邹守益、罗洪先、顾宪成、刘宗周、黄道周等明代七贤,曾作《高望呤》七章以见志。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时,地方官吏称赞其学问品行,康熙帝特赐其御书,命他与诸词臣在扬州共校《全唐诗》。当时,他有一学生在吏部任职,执掌官吏铨选大权,对他说,如果销假即可重新授职,但被拒绝。归家依然闭门谢客,著书立说。康熙五十八年逝世,年七十五岁。著有《儒门法语》、《阳明释毁录》、《周易集注》、《南畇文集》等。 

彭启丰,一作芑丰,字翰文,号芝庭,长洲(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927年)丁未科状元。彭启丰是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之孙。他幼承家学,十六岁时补为诸生。雍正五年应进士举,会试得中第一。殿试时,他本来卷列第三,雍正皇帝亲拔其为第一。受职翰林院修撰,大学士张文和奏于雍正帝,说他科名与其祖父彭定求相同,皆为状元,雍正帝大喜,当即召他入直南书房,充日讲官,知起居注。七年他担任河南乡试副考官。刚到任不久,便身患重病。返京后,帝命太医诊视,赐其参药。病愈后,又手书楹联赐之。寻迁中允。乾隆三年(1738年),擢侍讲,累迁左佥都御史,提督浙江学政。继而,迁刑部侍郎,改兵部、调吏部侍郎。二十八年晋兵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彭启丰在朝为官达四十年,多次参与主持乡试、礼部试,并担任过数省学政,所至皆称得士。他自幼钻研儒家学说,入翰林院后仍刻苦研读。他在朝身为显官,归家后不以此骄矜,常对人说:“我为秀才时,从某人家门前过,时此人刚刚及第,门前立有斗标,十分显赫。当时心里感到羡慕。等到我宦成而归,再过其家,却已换了主人。后人看待我,就好比我之看待他一样,得不惧哉!”彭启丰工于书法,擅长作画,并能写诗。其碑版文尤推重于世。著有《芝庭诗文集》。

 

三十四、临场夜读魁天下

 

设班著书誉文壇 

毕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又号弇山镇洋人。江苏镇洋(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状元。毕沅自幼颖悟,得到良好的家教。年龄稍长,读书于灵岩山,又随从沈德潛等游学,学业益进。乾隆十八年参加顺天乡试,中为举人。不久授官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二十五年,他以内阁中书参加礼部会试,中为第二名。据说,他在军机值班本已到期,应由诸重光等人接替其值夜。但诸重光等人却要他代替,问其原因,诸回答说:“我们几人书法还算可以,殿试可望中前几名,须回寓休息,等候发榜。你的书法属中下等,即使中式,一甲也没有希望。”毕沅未及答应,诸等已告辞而去。当晚,恰巧陕甘总督黄廷桂有关新疆屯田事奏折送到军机处,毕沅夜坐无事,于是便读了起来,因此对朝廷屯田情况有所熟悉。几天后,殿试新科进士,所出题目正巧有关屯田事。毕沅在答卷中纵论屯田之事,洋洋洒洒达数千言,剀切精到。其答卷进呈初拟为第四名,乾隆帝亲笔改为第一,而诸重光等却居于次。 

是科,清廷始定新及第进士前十名于皇帝读卷之日入宫进见。乾隆帝见毕沅仪表秀伟,举止端庄,喜形于色,当即授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历迁右中允、侍读、左庶子,任会试同考官。三十二年乾隆帝亲耕籍田,驾临观稼台,御笔写诗让随从大臣唱和。毕沅挥笔立就,帝看后连声称善。当年冬,授甘肃巩秦阶道。赴任前,帝特召见,当面赞道:“你是军机处旧臣,不仅擅长于文学,而且也通达政治。”后历任陕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任赈灾济民,募兵垦荒、兴修水利,颇得民心。五十九年,时任湖广总督,陕西、四川白莲教起义,被劾失于防范,降为山东巡抚。第二年,再任湖广总督,平定苗族乱后,赴湖南乾州,督调官军北上讨伐白莲教。嘉庆二年病卒湖南军中。 

毕沅为官,对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同时也积极参与对反抗清廷活动的残酷镇压。在陕西时受到特赏一品顶戴,在湖南再次受到清廷奖励。可是,死后因他对白莲教失察过多,而不予谥号,后又因劾其滥用军需,将其子孙承袭官职全部革去,并将其田产资蓄皆没入官。 

毕沅是清代著名的儒学大家。他平生爱惜人才,乐于奖掖后进。并酷爱读书、著书治学范围很广,由经史旁及训诂、金石、地理,也能诗文。他认为研究经义当宗汉儒,因此叙述源流,著《传经表》、《通经表》等书;认为读书必识文字,而研究文字当宗许慎,因此考校异同,撰《说文解字旧音》、《经典文字辨正书》。毕沅认为徐乾学所著《资治通鉴后编》虽优于王宗沐、薛应旂二人,但存在参考引用书较少,史料不甚完备,及详略不当的缺点。因此博稽群书,考证正史,亲自裁定,与他延请的写作班子一起,著成《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前后四易其稿。前后四易其稿。他认为研究史学必通地理,又认为金石可证经史,于是作《山海经校本》、《晋书地理志校注》,并广搜历代钟鼎碑刻,著《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等书。又著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其著作多收入自辑《经训堂丛书》之中。其中穷毕生精力主持编篡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宋、元、明以来《通鉴》读作中最佳的一部。

 

三十五、皇帝笼络北方士

 

让中状元作交易 

皇帝用科举取士以笼络北方士人,明代洪三十年丁丑科进士科考试已发生过(见上文第二十三节)。清代乾隆年间又发生这种事。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已科进士科考试。原来,在是科殿试之前,乾隆帝以历科状元多为南方士子,曾经特意叮嘱阅卷大臣刘统勋、刘纶等人,是科不要再取南方人为状元。会试放榜后,以内阁中书为军机章京的赵翼考中进士。赵为江苏武进人(与刘纶同乡)。有人将乾隆帝谕旨泄漏给赵翼,劝其不要对考中状元抱什希望。而赵以为是科状元非已莫属,且平生志在于此,为此对别人劝说毫不在意。为了达到目的,他故意在殿试对策中改变了字体。二刘阅卷后,又恰好把他的试卷列于高等。及决定前十名试卷时,刘纶担心一旦将赵翼的试卷列入一甲,乾隆帝会降罪于已,因此将所有试卷又阅读一遍,决意找出赵卷,将其置十名之外。当时制度,以众考官在试卷上画圈的多少来定名次。当刘纶看到一份画了九个圈的试卷时,经审验,疑是赵翼所答,于是告知刘统勋。刘阅后却大笑道:“赵翼字迹,就是烧成灰我也认得出来。这份卷子决非赵翼所作。”原来,赵翼初进京时,曾寄居于刘统勋家,颇爱其公子石庵书法,因此摹仿之,及入值军机处后,凡用楷书写公文,即用石庵字体,故刘统勋十分熟悉,但不知赵翼还会其他字体。 

由于刘统勋和其他阅卷大臣的坚持,此份画有九圈的试卷最终以前十名之首进呈。乾隆帝御览折封,看到第一名果是赵翼,第二名为浙江人胡高望,两人皆为南方人,心虽不悦,但未予追究。及阅读第三名试卷时,帝觉得字体非常熟悉。及拆封,方知是陕西人王杰(王杰为尹继善幕僚,其所写奏章,故为帝熟知其字体)。于是召阅卷大臣道:“本朝陕西有无状元?”众答道:“明朝有康海,本朝则未有。”乾隆帝乃将王杰之卷拔为第一,赵翼之卷易为第三。故赵翼晚年有名句云:“到老自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三十六、国朝百载称盛世

 

春榜三元第一人 

钱棨,字湘舲,一字振威,江苏长洲(苏州)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状元。钱棨于乾隆四十五年参加乡试,得为本省解元;次年赴京应试,在会试、殿试中又连夺首名,状元及第。清代以来,他是第一个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者,一时令天下士子羡慕至极。乾隆皇帝亦龙颜大悦,御笔写诗以纪其事,其中有“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之句。 

钱棨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任顺天乡试阅卷官。次年,入直南书房。五十四年,任会试阅卷官,迁赞善。五十九年充广东乡试副考官。次年,迁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嘉庆二年(1797年),擢庶子,除侍读学士,典试云南,奉命提督学政。在任时,选拔人才,人称公平。四年(1799年)晋内阁学士,仍留任学政。后卒于官。 

清代共有两个位中三元者,第二人是在钱棨(1781年)三元及第后三十九年(1820年),陈继昌也三元及第。 

陈继昌,字莲史,广西临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是雍正元年(1723年)广西解元、乾隆年间吏部尚书、大学士陈宏谋的曾孙。他于嘉庆二十四年参加广西乡试,像他曾祖陈宏谋一样,得中解元。次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在会试、殿试中接连夺魁,状元及第。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历官至江西布政使。 

连中三元是非常不容易的,是极为荣耀的。唐代连中三元的有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三人。其中崔元翰连中四元,又是第一人连中(见上文第七节)。宋代连中三元的有孙何、王曾、宋庠、杨寘、冯京共五人。其中孙何为宋代第一个连中三元,第二对(与其弟孙仅)兄弟状元(见上文第十二节)。王曾与宋庠皆官至宰相,冯京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副宰相)。 

明代连中三元只有一人。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商辂于宣德十年(1433年)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三元及第。累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后迁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生。因得罪宦官汪直,致仕还乡。成化二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赠太傅谥文毅。 

科举中每科必定有状元一人,而连中三元则是状元中的独特记录。明、清两代连中三元的特别少有,宋代的连中三元都在北宋。可能的原因,与该朝代举行科考次数、和参加考试人数有关系。 

唐代从武德五年(622年)至天祐四年(907年),相距二百八十五年,举行二百六十六科(次)考试,几乎年年考试,并且科目多,举子不集中于进士科。例如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举子九百人左右,取进士二十人。唐代进士科状头,制科敕头很多找不到,故只能说唐代连中三元只查到三个。 

北宋从建隆元年(960年)至宣和六年(1124年),相距一百六十四年,举行六十九科(次)考试,接近两年半举行一次考试。录取进士二百人至三百人。王安石变法之后,罢诸科而独存进士一科,命诸科举子改应进士科试。神宗朝录取进士多达五百人。徽宗朝录取进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