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1 假期有收获2 周末巧安排3 欢欢喜喜庆国庆4 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5 我爱我们班6 班级生活有规则7 我是班级值日生8 装扮我们的教室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9 这些是大家的10 我们不乱扔11 大家排好队12 我们小点儿声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13 我爱家乡山和水14 家乡物产养育我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6 家乡新变化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1 假期有收获二年级学生刚刚结束了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暑假。长长的暑假中,学生的假期生活各具特色,开学后他们一定非常想与同学交流与分享。有趣的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学生很乐于参与其中。漫长的暑假,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计划和安排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长时间闲暇时间的安排,对他们还有一定难度。 节假日自主时间较多,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有收获的假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假期有收获》教材内容结构由"用心过,有收获"和"有打算,不忙乱"两项活动内容组成。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好习惯,将方法运用到节假日中,从而为后面三课的学习及合理安排更长远的人生时间中的长段闲暇时光打好基础。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很关注学生是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假期安排。我们班有些学生比较自由散漫,自控力较差,自觉性不高。因此,暑假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制订一份假期安排计划,并能按照计划度过暑假。上这节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暑期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并根据班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暑期的学习活动,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上得比较顺手。除主体的教学目标外,我通常会制订一些长期的教学目标。本课落实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能够在同伴发言时认真倾听,养成不随意插嘴的好习惯。这是因为我发现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讲话时经常插嘴,影响交流的效果。这一长期目标并非一两次课能够完成,会倾听作为一种文明行为和习惯,它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本课是讨论课,所以,我将“学会倾听”设为长期目标,引导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假期生活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使本课教学有序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周末巧安排周末巧安排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一课。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有两点印象深刻。首先教学“这样可以吗”这个框题时,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周末的时候早上几点钟起床的?起床后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作业和游戏有时如何安排的呢?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起得大部分都很早,很多孩子先做作业再玩游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辩论:周末早起好还是晚起好?应该先做作业还是先玩游戏?大部分学生都倒向了“周末早起,先做作业”这样的观点。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观点进行了有意识的约束,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孩子会对自我的观点或行为进行约束,这种环境往往是在有监督或者旁观的设定下,返回到日常的环境时,大部分学生则会回归常态。所以在这里我就扮演了一个反面的角色,试图突破这种常态。我对学生说自己周末就想睡个懒觉,因为平时上班太累了,可以吗?这时有一个小男生举起了手,说起了他自己睡懒觉的经历,然后我们进入了深度的辩论,早起晚起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要把握好度,如果确实有需要是可以多睡一会的。突破常态,引领教学走向深入。其次,在讲到周末大家都是怎么过的时,几位同学说了自己愉快的周末生活,有一位同学哭了。经过询问得知他周末一直在家里写作业,家长没有时间陪他出去玩。听完之后一阵心疼,孩子有点可怜。同时我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当中:现在的孩子被安排惯了,失去了自我计划自我安排的能力,不外出,在家里一样可以精彩。3 欢欢喜喜庆国庆国家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衔接,从而真正初步产生对国家的认同 ,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知道国旗。知道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能以画画唱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因而课堂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意识,强化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情,课堂中采用小老师讲解等方式。发现学生认识情感中的生长点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感悟分享,提高全班学生对国庆节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庆节的由来及含义,重进革命英雄,并对其深怀敬意,能识别自己国家的象征,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会唱国歌,白觉 遵守升旗仪式时的基本礼仪,初步培养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学习资源,主主动探索,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很容易成为空洞的口号,如如何让"爱祖国 ,爱人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需要我们思考,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保持严肃,不随便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 ,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论据充分,文字运用娴熟。 4 团团圆圆过中秋《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中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基本的节日民俗和节日的含义,感受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与传统,产生民族的归属感;通过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帮助学生奠基公共意识;并且引导儿童通过“回忆以往的中秋怎么过”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使儿童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同时教育学生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尊敬和关爱老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体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对他们的“奠基公共意识”教育必须借助直观的实物或事件作为载体。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一、营造氛围,找中秋二年级的学生虽经历过了几个中秋节,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记忆力不强,过去的中秋节或许已经淡忘,今年的中秋节又还没有过,所以,他们对“中秋节”的印象不算太深刻,为此,课首我通过播放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营造中秋的节日氛围,唤起学生对节日的记忆,感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并由此引出本课话题“过中秋”,接着让学生从日历中找“中秋节”,通过三年的中秋日期对比,明确中秋节是以农历日期为规定的,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此又让学生说说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传统”的含义。二、了解来历,知中秋我播放视频《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说,明白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感受渊源流传的民族传统文化。三、团团圆圆,过中秋本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中秋的习俗,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各地的中秋习俗,课上让学生汇报,结合课本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中秋习俗,重点是“细细品味我们的中秋是怎么过的”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下,引导学生回忆“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的经历与心情,感受亲人欢聚一堂的喜悦,让学生在回忆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现代习俗与古老传说的交汇中,感受传统节日这个民族文化共同体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四、感受思念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团圆和思念是中秋节的味道”,因此,我觉得除了让学生感受“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品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奈。我利用课本中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诵读咏月思亲的诗词佳句,让学生感受亲人团聚的喜悦和亲人间的思念之情,品味中秋“思念”之味。在这一环节,我结合我国中秋国假和高速免费,引发学生感恩所有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送出祝福,迎中秋有了中秋的“思念”,就有了中秋的祝福,本环节引导学生从祝福亲友到祝福祖国,实现情感的升华。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自己在引导学生多说、多品味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比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环节,假如能多一点时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