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赵骥 吴澄  > “口述历史”系列访谈

“口述历史”系列访谈

导语:秉承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弘扬传承的理念,中国自动化学会于2015年特别打造“口述历史”系列访谈栏目,走访学会和自动化学科发展息息相关的老一辈科学家,探寻心灵深处的记忆,记录心路历程的点滴,为当代自动化领域科技工作者了解历史、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学会采访的是吴澄院士。吴澄,我国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特聘顾问。自1986年起参与并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主题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曾任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同时,主持多学科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解决了中国企业综合信息化的总体关键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早期制造业信息化的学科带头人,他在推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化融合”的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工业整体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大大提升了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图1 吴澄院士接受学会秘书处采访

(第一排 吴澄院士 第二排 左至右分别 赵骥、吕爱英、张楠、王坛、叩颖)

一、留学海外,心系国家工业发展

1940年,吴澄出生于浙江桐乡。当时国家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贫穷是吴澄童年时代接受的第一课。崇尚读书、勤于农耕是桐乡人一直的雅好与风尚,培养出了茅盾、丰子恺等一代名家,受桐乡传统读书文化的影响,尽管家境贫寒,仅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但吴澄的父亲却仍旧坚持让孩子们读书,他坚信,只有用知识才能改变家族贫穷的命运。

也正是在清贫生活的鞭策下,“奋斗”成了吴澄一生的座右铭。1954年,14岁的吴澄初中毕业,为减轻家中负担,他一心想要报考中专,但由于年龄未满15周岁,不让报名。

此时的吴澄,只能选择继续读高中——嘉兴一中。造化弄人,谁曾想这万般无奈的选择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每每想到此,吴澄院士总是会感慨,如果当年如愿上的中专,便再无与清华结缘、与自动控制结缘的机会了。这个经历,让他感悟到不能以学历看人,学会了尊重别人。

1957年,17岁的吴澄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学习。清华大学,对于全国的学子来说,无疑不是声望和荣誉的象征。踏进清华校门,成为“清华人”的吴澄,始终没有迷失自己,仍旧以“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来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用知识去报效祖国”,是他的理想。正是这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学的吴澄,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开启了他一生的讲台生涯。

机会总是倾向于有准备的人。1981年,系统工程研究比较热门。此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为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