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译者汉语逻辑能力对翻译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 【学术训练营】穆雷教授谈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翻译研究

【学术训练营】穆雷教授谈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翻译研究

编者按:上外英语学院和研究生院于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隆重推出“上外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翻译研究类),主要形式为翻译研究高端学术讲座和翻译工作坊,本次讲座系该学术训练营第二讲。

  

  

2018年5月25日15:00-16:3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穆雷教授受邀在上外虹口校区图书馆604室作学术讲座,主题为“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翻译研究”。

穆雷,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学术兼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首任秘书长/现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等期刊编委、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证书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译协副会长、广州翻译协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讲座分为两节,第一节围绕“形式逻辑与翻译研究”展开,第二节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翻译学理论研究”为主题探讨当代翻译学理论的建构。

在“形式逻辑与翻译研究”部分,穆雷教授首先提出了学习逻辑的三点必要性,即:1)由已知推未知、识别和反驳错误认识对于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2)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表述能力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话语权。随后,穆教授从六个方面展开该话题,分别为逻辑导论、形式逻辑、思维形式与翻译研究、思维形式规律与翻译研究、论证与翻译研究和逻辑综合运用案例及启示。何为逻辑?逻辑有哪些种类?该部分从基本定义出发,厘清概念,并重点阐释形式逻辑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及其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举例来说,翻译中的显化研究思维过程为:显化的定义→文学翻译中存在显化现象、非文学翻译中存在显化现象→翻译中存在显化。通过翔实的事例和丰富的例证,穆雷教授巧妙地将逻辑学思维方法为翻译学研究所用,提供一个科学的视角阅读文献著作、以严密的思维开展学术研究,而不是将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堆砌、不讲求其中的推理关系是否存在、推理方法是否妥当。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翻译学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时代背景、当代理论研究与建构的现状、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建构的典型途径。包括翻译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纷纷进入理论反思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谈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各类翻译学理论,穆雷教授引用许钧教授提出的四大焦虑(理论焦虑、技术焦虑、方法焦虑、价值焦虑),并补充为八大焦虑——除前面提及的四大焦虑外,另有:特色焦虑、话语权焦虑、流派焦虑、创新焦虑,提出了当前中国翻译学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代理论研究与建构的现状主要依据针对1982-2017年间1143篇来自两岸四地的翻译研究博士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情况。从数据上来看,上述翻译研究博士论文中翻译理论研究占比达到五分之一(共229篇,可获取全文或摘要共179篇),其中10.8%为理论建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及哲学社科研究项目中理论建构占比也不容忽视。理论建构仍然面临着诸如研究成果缺乏、问题意识相对薄弱、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基于此,穆教授提出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问题导向原则,“翻译理论的建构必须立足于解决翻译的现实问题”。最后,穆雷教授总结了理论建构的典型途径:文献爬梳、追根溯源→借鉴古今、发掘增量→厘清术语、规范译名→证实立足、证伪完善。

到场听众既有硕、博研究生,也有高校教师,在教授分享后踊跃提问,穆雷教授一一耐心回答,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了此次讲座。

欢迎继续关注上外学术训练营(翻译研究类)后续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