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局外人》
加缪在26岁时构思了《局外人》这部小说,当时正值1938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
这部小说生动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诞主义概念。由于人与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人来说是荒诞的、无意义的,人对荒谬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对任何事物抱有希望。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中著名的一篇,可以说是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
整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止于其无意间在海滩杀死一名阿拉伯人,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不像平常小说一样情感饱满,而是主人公由内心自然流露的意识和情感。
主人公所遭遇的事件之间并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联,仿佛有断层一般,这恰恰增强了故事的荒诞感。
第二部分中,主人公默尔索因杀人罪被关进了监牢,作者在此部分不再着重刻画默尔索的意识,而是着重描写他人的想法,比如司法机构以其荒诞无逻辑的控诉,将被告曾发生过的事实强硬地联系在一起,将默尔索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恶魔。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主人公从未表达过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内在和外在描述的巧妙结合表明,加缪掌握了一些美国作家,如福克纳和海明威的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局外人》的奇特风格包含了无法从世俗和字面角度理解的含义,它创造了一个明显不同的反派,主人公不期望与他人有任何联系,只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受干扰。
荒诞主义的概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可以被广泛描述为荒诞的文学,荒诞主义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和人的异化上,这也使得荒诞主义文学的审美形象与传统文学不同。
对于人生的荒诞性,古代西方戏剧早已有所显露,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人就曾在剧作中对人类命运、生存的荒诞性表现出极大关注。
20世纪的一些存在主义作家更进一步讽刺了人生的荒诞性。荒诞主义流派也曾出现于戏剧流派当中。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可追溯到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金·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
1953年,爱尔兰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发表戏剧《等待戈多》,这是第一部成功演出的荒诞派戏剧。
再到1962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出版《荒诞戏剧》,将此类作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并将其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和存在的无理性,这些文学家和剧作家们借用语言甚至舞台手段,使荒诞本身变得戏剧化,将荒诞性呈现在大众眼前,使人们感受深切。
(一)加缪小说中的荒诞主义概念
“阿尔贝·加缪是第一个明确地将‘荒诞’提升到哲学层面的人。加缪之后,‘荒诞’正式出现在各种哲学流派和文学艺术形式中。
加缪在尼采、海德格尔、帕斯卡尔、萨特等人的荒诞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加缪的小说中,“荒诞”是作为一个人的现代处境的体现。
在加缪看来,在战争时期这样的艰难时刻,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要按照刻板的模式来或活着,就会产生“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而不是按照其他方式生活”之类的疑问。
但是,在这种艰苦的时候,人类只能按照现在的生活方式,而不能随心所欲,这就造就了生活中的荒诞感。
在二十二年的创作生涯中,加缪写出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后期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影响巨大,也使得加缪获得了诸多荣誉,有些荣誉甚至远胜于其前辈。
加缪对荒诞感的描述大多是基于直接的生活经验,是一个人在经历了生存的压抑和空虚,甚至绝望之后产生的感受。
从表面上看,荒诞感给人们带来的是悲观和痛苦,而事实上,加缪的荒诞哲学的深度在于对荒诞本质的深入探索。
(二)《局外人》中的荒诞主义概念
加缪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体现小说的荒诞之美。例如,阳光的形象在小说中经常出现,虽然阳光本身是作为一个积极活跃的象征意义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但它在小说中的存在似乎只是一个元素符号,每当它出现时,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往往是非常慵懒且迟钝的。
当太阳出现时,读者就会预见到主人公默尔索的倦怠。因此在本书中,太阳这个符号就象征着主人公的阴郁,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象征意义本身就体现着荒诞。
在《局外人》这部小说中,加缪选择了看似平凡的生活事件来记录,虽然其中很多都是琐碎的细节,但整个故事紧凑而充满了张力。
加缪在小说中创造的一系列悬念也预示了后面荒诞事件的发生。在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加缪对小说的内容组织是非常精确仔细的。看似不必要的琐事,其实是后面荒诞情节的一些悬念式的铺垫。
《局外人》中的荒诞主义
(一)《局外人》的荒诞背景
《局外人》构思于1938—1939年,完成于1940年,出版于1942年。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蔓延得十分迅速,人们日日夜夜都生活在战争的恐怖当中。残酷的战争使这个时代充满了压抑、痛苦和孤独的负面情绪,荒诞的世界、恐怖的时代和痛苦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所以加缪创作了这样一部充满荒诞感的作品。
文学来源于生活,《局外人》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局外人》充满了荒诞性,而这种风格也与其作者阿尔贝·加缪息息相关。加缪的风格受他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颇深,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荒诞感。
阿尔贝·加缪于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他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学习期间不得不依靠奖学金和兼职工作来生存。
这个冰冷的世界对于加缪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但他又无法逃离这个社会,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荒诞性。因此《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荒诞性,其实就是作者真实经历和感受。
(二)道德束缚下的荒诞世界
首先,《局外人》中的荒诞性体现在主人公默尔索身上。默尔索对社会和世界的态度是冷漠的。大多数人遵守道德规则,相信上帝,但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绝对孤独的人,他对母亲的死也是无动于衷的。
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或者,也许是昨天,我不能确定。”虽然只有两个短句,但恰恰是这两个短句体现了主人公的冷漠。
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但他甚至不知道具体日期。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痛哭流涕,但他只是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关于女友提出的结婚要求,默尔索也是一副与他无关的样子。他说,他是否爱她并不重要,如果她想结婚,那么他可以娶她。
这些描述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表现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体现了他自身的荒诞性。
其次,主人公默尔索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荒谬的。社会对默尔索的态度不是宽容和理解,而是无情的谴责。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默尔索因一起意外的谋杀案被送上法庭。在法庭上,那些貌似代表正义的法官给了默尔索一个不合理的审判。
法官对默尔索的审判依据并非因为他的谋杀,而是基于他对生活中琐事的态度,比如他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出的冷漠。
他们没有讨论默尔索是否真的犯了这起谋杀案,而是讨论他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认为默尔索在许多生活琐事的做法上违反了道德和伦理,所以他被定罪了。后来,默尔索就真的被社会当作一个无情、冷血的杀人犯。
(三)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理性
母亲去世后,默尔索没有哭,在别人的眼中,他的表现是冷漠的、荒唐的,但事实上他是最清醒的局外人。
在默尔索看来,哭并不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他没有哭,但他急切地想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他虽然没有和母亲住在一起,但当他回到家时,他倍感孤独。
他有着自己所遵循的价值准则,他所尊重的不是世俗的社会价值,而是他自己对真实性以及对自身理性的追求。
但小说中的审判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站在所谓的社会规则中,用他们固有的道德思维来评价别人。
例如,默尔索被判处死刑并不是因为他杀人,而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大众的追求,也激怒了这个荒谬而虚伪的世界。
但默尔索是一个真实的人,是现实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局外人。他依靠现实的理性来主宰自己的行为,并遵循真实的内心。
《局外人》所描写的荒诞主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就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而文学也影响着社会生活。
虽然《局外人》是加缪虚构的作品,但主人公默尔索的真实性、所处环境的现实性,以及作品中描绘的许多事件的细节性,都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反思,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变做出贡献。
对于读者来说,加缪的作品直接与灵魂对话,读完后,读者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内在生活的荒诞性和人类自身的孤独感。
这部作品直接指出了生活中许多被掩盖的荒诞现象,并以真诚的态度反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良知问题,这也是加缪对这个荒诞世界的态度。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们都要有勇气在荒诞中反抗并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要像加缪一样,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诞,但不能绝望,而是要在荒诞中实现自己的救赎,做自己荒诞生活中的英雄。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