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球摇篮》,张玉涵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柯星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这是人类航天之父、前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未停止过探索自然界奥秘、挑战和超越自身能力极限的努力。飞天是人类的千年梦想。宇宙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代表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追寻。
那么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天的关注和研究源于何时?是什么诱惑着人类的执着追求?从蒙昧的望天兴叹到太空的自由翱翔,从原始的简单认知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人类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道路,还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漫长的航天之路有无尽头?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看天观地”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代延续。斗转星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莽莽苍穹充满诡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云变迁,地球生机盎然。天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飞到天上去看一看,是远古人类最初的飞天情结,从蒙昧的古人类到具有高度发展科技的现代人类,这个飞天情结延续了几千年乃至上万年!到了近代,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加速发展,出现了多次科学和技术革命,直至近半个世纪,人类文明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
飞天梦想的实现,无异于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幻想之门。航天与载人航天拓宽了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一些以空间冠名的近代科学领域悄然兴起,风靡全球,成为引领人类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随着人类文明的递进,新的幻想在延续,新的求索、认知在辐射,新的现代科学学科在诞生,利用、开发太空资源,使其可以服务于地球文明发展,乃至可能实现人类太空生存、星球移民等更加宏远的目标,天空探索已成为当今地球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被誉为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国,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才仅仅23年,和美俄等航天大国相比将近滞后40年,但中国在23年中所取得的空间应用消息却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23年来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一直负责组织和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应用任务。
《走出地球摇篮》的作者张玉涵是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初创阶段的老专家之一,从事航天技术及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实践50年。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系统阐述了人类对天求索的历史轨迹,其开阔的思路,使人耳目一新,能进一步启迪读者去深入思考,颇有新意。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飞天梦想的实现”,从烦琐杂乱的历史事件中,梳理出既不失真实性,又可增添读者趣味性的小故事,来介绍人类千年飞天寻梦的科学与社会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东方(中华民族)文明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第二部分“对太空的探索与利用”,由幻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切入,介绍在人类实现飞天梦想后,新兴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在全球通讯、定位、军民航天对地观测以及空间天文和物理、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等广泛领域所获取的巨大效益,带给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新成就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推动航天、载人航天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幻想和实现新幻想的战略宏图。
全书不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航天科技的许多专业知识,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还从人类思想发展脉络的角度解析了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千年梦想,并介绍了航天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奇闻趣事。
《中国科学报》 (2015-11-20 第10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