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艺术生探索商业的一切可能 CEIBS  > “文化支撑,产教融合”

“文化支撑,产教融合”

“文化支撑,产教融合”——艺术设计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Cultural Support,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ode on Art Design Major DOI: 10.12677/AE.2020.102036, PDF, HTML,XML, 被引量 下载:765  浏览:2,0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作者: 董 凌*: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段 东: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课程资源;产教融合;艺术设计;Curriculum Resource;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Art Design 摘要: 通过在艺术设计专业类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意蕴的挖掘和创新应用能力,开发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国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等开展实践教学,多维度进行协同育人。将地方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当前国际形势下对艺术设计人才素养的要求相结合。提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性应用的方法。探索地方院校特色办学、特色人才培育问题。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rt design specialty,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troduc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n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and the width and depth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 on arts applications. Depending on the platform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 of the tourism,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carried out.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student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local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are combined. Finally, for th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n the local art design specialty, some methods are given, and the problems on the local education are also explored. 文章引用:董凌, 段东. “文化支撑,产教融合”——艺术设计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0, 10(2): 214-2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2036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就是要进教材、进校园、深挖掘、走出去四项重大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进教材、进校园,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西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富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打造专业特色,更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时代,个性化消费需求和文化多样性逐渐突显。培养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入本土文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是培养多样化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有效方案 [1]。而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没有真正将本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缺乏本土特色课程资源的融入。

2)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导致学生课程面广,而艺不精。

3) 参加专业竞赛没有针对性,参加的深度不够。虽然每年学生都会参加一些专业比赛,但比赛的组织多数停留在发文、收作品的层面。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指导深度还有待加强。

4) 教学与产业脱节,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教学场景与真实工作相差甚远,学生参加的企业实际课题较少,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对实际项目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职业技能需要提升。

2. 研究理念与目标

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设计类专业办学特点,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创立“企业—高校—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开展“产—学—用”多维度协同育人,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在实践中实现如下目标:

1) 实现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资源创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本土特色课程资源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发展尊重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与关怀社会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新应用能力。将地方文化、企业课题与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训、竞赛等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文化性、系统性、实效性。在实践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开发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课堂教学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3) 依托产教融合教学平台,以项目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国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本校研发中心)、地方创意设计服务中心、校企合作企业,以及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项目参与度和实践能力,强化项目教学的带动和推进效果,实现多维度协同育人。

4) 实现“双师”指导,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师”指导,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就业率。

3. 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1. 建立多层次校企协作育人平台

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实践环节加强企业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设计 [2]。大一开始参加企业见习实习、非遗传承基地考察学习;大二、大三邀请企业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到校参与课程教学,利用专业课程做实际课题;大四参与企业项目做毕业设计,以及为期10周的企业挂职实习。根据课程学习和学校精准扶贫政策安排,带领学生到周边区域进行考查。在设计公司、产品生产与加工车间或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3.2. 加强教师教学和专业能力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产学研融合。选派教师到民族工艺坊、相关教育组织承办的传统工艺传承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学研究团队集体备课、集体评学生作业,教学方案、课件需要经过团队审核通过,方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引入本土企业实际项目和传统工艺创新实验,聘请企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指导实践教学,实现双师指导。

3.3. 以赛、以展促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将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相结合,依托专业教室、实验室、工作坊等完成竞赛题目。

1) 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教学内容参考竞赛,以竞赛要求做课程要求,尽量选择本地文化为设计元素参赛。

2) 专业竞赛与项目相结合。参加竞赛的支撑项目在学生的大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项目等的成果中孵化。

3) 专业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将竞赛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进一步深入、实现成果转化。

4. 文化资源支撑,构建课程特色

4.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调整课程设置,确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方案,精选教学资源,把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与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构建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又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邀请高校、企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在实施上优化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修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特点和课程资源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重点选取专业覆盖面广的《包装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方向开设)、《构成设计》(面向艺术设计类所有专业开设的设计基础类课程)、《文创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课程)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依托实践平台,引进实际、企业项目,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找准少数民族文化与设计作品的契合点,挖掘、提炼民族元素进行设计应用。

4.2. 课堂教学融入本土文化资源

4.2.1. 鼓励教师发掘本土特色文化,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和课程方向设定是经过各级教育部门研究、实践和反复论证而形成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文化差异大,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等各类课程资源来满足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至关重要 [4]。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是否运用到教学领域、如何运用到教学领域,有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更有赖于师生主动去发掘、去认识、去甄选和去应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如何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本土文化资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作用,增强教师的本土文化开发能力。通过教师采风研学、典籍整理汇编、专家来校培训等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解读和理论研究能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4.2.2. 调整课程内容,加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在课程教学资源选择上,适当增加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元素的应用比例,尽可能地选取更具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 [5]。通过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调研,深入非遗基地进行田野调查、聘请民族手工艺人、非遗产传承人来校上课、讲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挖掘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元素,其中的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传统图案元素、民俗图形等,使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本土化特色鲜明,有效缓解了课程内容单一,课程特色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升。

4.2.3. 挖掘提炼民族文化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特色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匹配本土实际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融入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并进行归类整理和深层解读。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和情感出发,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造型、色彩、构成、表达形式等审美要素,将民族文化转换为可观、可感、适用的可视符号元素。对原始素材资源与设计提炼图形符号进行对应归类、列目、注释,为后续学习、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在课程实践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特色。

5. 总结

通过在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融入本地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并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政府、企业、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多方联动教学,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采用真实课题。为本地经济服务,打破传统独立学院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群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等方面去进行探索,为设计类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设计类专业教学与发展注入独特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日品牌形象设计研究,编号:2019KY0364) (精准扶贫战略下三江侗族非遗文化产品开发策略研究,编号:2019KY1089);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品牌推广研究,编号:校科社189303)。

参考文献

[1] 张明明, 孙百鸣, 姜湄.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成人教育, 2018, 38(12): 72-75. [2] 徐正兴, 顾永安. 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与展望[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22): 48-52. [3] 夏建军. “以赛促学”模式在广告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J]. 传媒, 2017(8): 76-79. [4] 彬彬. 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 王丹玲, 田卫戈. 区域艺术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西北民族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J]. 艺术百家, 2006(5): 152-1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