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起床后,刘彬照例用开水冲了一杯感冒颗粒冲剂,喝完。这是他每天出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
“这东西很管用,是我们在高原的‘咖啡’。早晨喝一包,出测回来再喝一包。”刘彬笑着说,上来二十几天,他们带的药已经快吃完了。
他说的是“上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县城海拔46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一半左右。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承担尼玛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后,院里“上来”过几批人,不少人出现过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去年11月底,院长赵淮带队来调研、沟通,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当天就有队员头晕、呕吐。
刘彬也是,上次来发高烧,去医院输液。“所以这次我们都特别小心,生怕再倒下了,影响项目进程。”他说。
为满足尼玛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需要,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派出一支无人机航测小分队于今年3月底进藏。他们平均年龄26岁,主要任务就是获取尼玛县城和6个乡镇的高分辨影像,以供后期建立三维模型和形成正射影像图。这项工作不完成,后续工作就很难推进。因此,他们都咬着牙克服身体不适,投入高强度的测量工作中。
到过海拔4600米的人都会知道,在这里不存在完全的适应。随着时间推移,身体的不适只会一定程度减轻。对刘彬来说,喝感冒颗粒只是一种预防手段,甚至是一种心理安慰。实在头疼得厉害时,还得靠止疼药缓解。他们在晚上睡觉时经常会突然憋醒,感觉头皮上的血管怦怦怦跳得厉害,脑袋要裂开般地疼。“夜里没睡好过,反而有时在去测区的车上,能睡得很香。”刘彬说。
“刚到这里的那几天最难熬,感觉大家状态都不好,我们就互相鼓励。”作为小队长的刘彬说,团结协作是院里的风气,每个人都尽可能为别人多分担一些。比如,无人机的电池箱一个就有50斤重,大家都是一起搬运,谁哪天身体不舒服,就让他少干点活。
大风
太阳升起来了。姚磊操作无人机起飞,旁边围了几十个藏族小学生,睁大澄澈的眼睛好奇地观看。用刘彬的话说,这是姚磊到尼玛县后享受明星般待遇的时刻。他还说,今天的“老天爷”很给面子,飞了近两个小时都没遇到大风。
△航测小分队在尼玛县文布乡航测 王少勇 摄
尼玛在藏语里是太阳。在这里,太阳让美丽的高原湖泊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色彩,让大地闪耀着光芒。太阳也带来了风。用本地人的玩笑话说,这里一年只刮两场风,一场刮半年。每天不到中午,大风就刮起来。人走在外面,经常感觉是被风推着移动。
有一次,姚磊正操控着无人机在空中摄影,突然大风警报响起,让他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这名年轻的“飞手”没有慌乱,如常操作让无人机安全返回。“过去没遇到过这样的极端环境,在这里人和机器都在临界点工作。只要飞机在天上,我的心就悬着。不过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我们的经验也丰富了,信心也增强了。”姚磊说。
△测绘队员姚磊在尼玛县城操控无人机 王少勇 摄
尼玛县的日出和日落,都要比北京晚两个小时左右。为了赶在大风刮起前赶到测区,把工作完成,队员们经常6点钟就起床,外面还是一片漆黑。等他们赶到测区,太阳露出了脸,温度依然很低。他们全身捂得严严实实,也止不住瑟瑟发抖。有时电池因为低温而罢工,他们就裹在衣服里焐一会儿。
为保证影像位置的精度,他们在宾馆楼顶架起了基准站,在县城布设了30个像控点,相当于在地面上标记出坐标点,作为这个区域无人机的“灯塔”。杨建强的任务是像控点布设,他第一次考无人机驾驶证差了一点没通过,这让他感到遗憾。“我还要考,新时期的测绘队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