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的方式,面向网络工程师岗位设置教材内容,建立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框架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本书精心设计了7个学习情境,11个工程项目。其中,7个学习情境分别是: 构建小型有线局域网、构建大中型有线网络、构建无线网络、接入Internet、构建网站中的服务器、构建网络安全系统、网络管理与维护; 11个工程项目分别是: 认识计算机网络、组建小型局域网、组建中型局域网、组建大型局域网、组建无线网络、通过ISP接入Internet、搭建服务器操作系统、构建网站中的服务器、构建中小型网络安全系统、构建中小型网络管理系统、排除网络故障。“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以从事网络技术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贯穿始终,构成了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本书所有内容均符合工作岗位需求。本书内容丰富、体例新颖、实用性强,可用作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维护、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培训、计算机网络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more >前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其中发展最快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得到人们普遍应用,且其价格越来越低,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因此,社会上需要大量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并对其进行维护。本书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是在总结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而设计的,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方式编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书的内容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的岗位,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打破以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向。本书反映了当前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新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同时,避免“全”而“深”的面面俱到,而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尽量体现新知识和新方法。本书的特点如下:(1) 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案例教学”方式,符合“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原则。(2) 充分体现 “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方便读者自主学习和训练,并获得愉快的课程学习体验。(3) 以从事网络技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程项目的形式编写,以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案例的形式编写实践内容,使学习课程的过程基本符合实际工作过程。(4) 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包含由小型计算机网络到大型计算机网络、由单一任务到综合项目设计的教学过程,便于读者掌握系统规范的网络技术知识。本书精心设计了7个学习情境,11个工程项目,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使用本书建议安排74学时,其中讲授27学时、实训47学时,每个项目的具体学时建议安排见下表。学时分配表学 习 情 境项 目 内 容学 时 分 配讲授实训1. 构建小型有线局域网项目1认识计算机网络22项目2组建小型局域网442. 构建大中型有线网络项目3组建中型局域网46项目4组建大型局域网463. 构建无线网络项目5组建无线网络244. 接入Internet项目6通过ISP接入Internet245. 构建网站中的服务器项目7搭建服务器操作系统13项目8构建网站中的服务器266. 构建网络安全系统项目9构建中小型网络安全系统267. 网络管理与维护项目10构建中小型网络管理系统24项目11排除网络故障22合计2747本书由谢昌荣、李菊英为主编,杜文平、罗勇、胡燏为副主编。其中谢昌荣完成了项目1、项目3、项目4(部分)、项目5(部分)、项目6(部分)的编写,李菊英完成了项目2、项目7(部分)、项目8(部分)的编写,杜文平完成了项目5(部分)、项目9的编写,罗勇完成了项目10、项目11(部分)的编写,胡燏完成了项目4(部分)、项目6(部分)的编写,史红军完成了项目7(部分)、项目8(部分)的编写,阙宏宇完成了项目11(部分)的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张明、汤平、曾宝国、何旭、李婷、张遵富等,全书由谢昌荣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诸多老师和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诸多工程师的支持,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的Email为xcr0312@sina.com。编者2013年10月
more >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扫描二维码下载APP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