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凤鸣教授和学生们
01
助力科研攻关,引领学术创新
做科学研究,困难和挑战是常有的,经常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但罗教授认为这些挑战和困难本身也是科研历练的必行之路,抱有对科研的热爱之心和对困难的挑战之心,只要始终坚持科研前行的脚步,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罗凤鸣教授带领团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邀请来自美国的热蒸汽肺消融术的创始人Robert和来自澳洲的工程师Matt为呼吸内镜中心全体医护人员讲授热蒸汽肺消融术的知识,并在华西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完成了亚洲首例肺气肿热蒸汽消融术,实现了亚洲零的突破,给广大慢阻肺患者带来了希望。
此外,罗凤鸣教授、刘丹教授、申永春教授、朱辉医师团队联合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新的国产肺部靶向去15神经射频消融能量系统(包括多极肺部射频消融仪,肺部去神经射频消融导管和配合使用射频灌注泵),顺利完成设备自主研发,并成功实施首例新型导管肺部靶向去神经射频消融术,实现了国内零的突破,在医工结合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进展,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取得1项发明,4项实用新型。多年来,罗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始终走在医学科技的前沿,攻破多个科研难关,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罗凤鸣教授正在进行手术操作
02
勇挑社会责任,尽显仁医风骨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时,罗凤鸣教授勇挑重担,主动请缨,在大年初一带领21人的队伍奔赴武汉,成为华西医院第一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队长。罗凤鸣教授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领团队在武汉市江汉区红十字会医院收治了284名确诊患者,不仅圆满完成救治任务,更是把重症患者死亡率降到了最低。罗凤鸣教授因此荣获了2020年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2020年“第一届四川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荣誉称号以及“四川省第八届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谈到疫情防控三年以来最难忘的故事时,罗教授表示带队驰援武汉的那57天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无论是初到武汉的大年初一,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还是再到武汉与康复病人相聚的时刻,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罗教授带领医疗团队驰援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情况严峻,不仅基础设施差,而且感染人数多。而让罗教授最感到沮丧和痛苦的不是工作条件的艰苦,也不是来自病毒的生死威胁,而是患者离世所带来的无力感。由于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备,为了改善氧合,罗教授和团队成员想尽了各种办法,用“传统高流量+面罩钢瓶供氧”或“无创呼吸机+鼻导管钢瓶供氧”的方式来提高患者氧合,最终将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谈起这段往事,罗老师讲到:“这些都是很珍贵很难忘的回忆,也让我深刻体会作为医生的时代使命,这段回忆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平安、稳定和幸福。”
武汉一线战“疫”先锋团队
03
师生亦师亦友,优秀人才辈出
罗凤鸣教授认为,学生是老师的镜子,老师是学生的标榜。所以要培养好学生,首先就要高要求自己,不管是科研还是社会责任,都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罗老师无论再忙也会挤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并主动关心学生的课题和生活。他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罗老师的团队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思想的碰撞。团队按课题研究方向成立研究小组,每两周进行小组进展交流,以加强组内交流和组间“比、学、赶、帮”,同学们在学术交流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互相协助。同时他也会邀请国内国外呼吸及其他领域专家团队成员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拓宽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视野,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为舒缓团队成员的科研学术压力,促进团队成员交流,团队会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包括聚餐、桌游等活动,让大家感受到团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罗凤鸣教授团队强调综合全方位培养人才,目前共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20余人,毕业生90%以上于大型三甲医院就职,5人毕业后于华西医院工作。
团队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团队团建活动
多年来,我们可以在校园的课堂上、医院的工作岗位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看到罗凤鸣教授研究团队的身影。他们始终走在学术科研的最前沿,致力于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一片赤诚守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以“医者仁心”肩负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罗凤鸣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用他们的行动和决心展现出了新时代华西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川大研究生
文字:肖阳 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辑:邹馨蝶
图片:罗凤鸣间质性肺病研究团队
排版:吴涵 胡雨婷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