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第四十九期博士生学术沙龙 李经展李游  >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五期)圆满结束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五期)圆满结束

2020年11月30日上午,研究院第五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科技北楼503A会议室举办,同时通过腾讯视频进行线上会议。本次活动由研究院冯景春教授主持,并邀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2020年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杨华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李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汪鹏研究员、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李波副教授以及我院沈小梅博士进行学术报告。研究院教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研究院冯景春教授主持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五期)

会议伊始,何頔教授代表院长对参会嘉宾专家表示欢迎。随后,冯景春教授向各位来宾进行会议主旨及嘉宾介绍。

首先,杨华勇教授作题为“从光纤水听器到海洋立体观测:机遇和挑战”的学术报告。杨华勇教授以“国家形势和短板弱项”展开论述,详细介绍了“光纤水听器”的工作原理、信号传输优势和技术特征,并针对技术瓶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思路和方法。随后,杨华勇教授介绍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的发展现状、典型构成、存在的短板和特色优势,并提出了空-天-海-潜立体观测网的构想,以及基于海洋可再生能源为载体的中长期观测网络构想,并指出跨域的高速信息传输瓶颈问题。

杨华勇教授作报告

随后,李佳副教授通过腾讯视频作题为“碳中和情景下的负减排技术”的学术报告。李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碳中和发展的国际形势、定义及技术路径(传统减排技术、近零减排技术、脱碳技术),随后系统介绍了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等常见的CCUS技术。最后,李佳副教授以黑龙江为例介绍了生物质负减排,提出运输半径、减排潜力、耦合燃烧与总减排量的关系;并以国际工程实例引出空气直接捕集,从移动源和固定源排放、碳封存及利用展开论述,介绍了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材料与系统设计。

李佳副教授作报告

茶歇结束后,汪鹏研究员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中长期情景研究”的学术报告。首先,汪鹏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大湾区的建设政策背景、能源结构、能源消费特点以及目标设定。汪鹏研究员指出短期利益应该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长期能源可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及未来经济发展情景设置,大湾区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共享”方向转型。汪鹏研究员认为后续研究应该理清思路和方法,进行电力需求预测,确定电力装机容量和结构,并提前布局以达到风险可控,为能源商业化作保障。

汪鹏研究员作报告

随即,李波副教授作题为“冰冻型甲烷水合物分解特性实验研究”的学术报告。首先李波副教授介绍了水合物分解模式、相平衡及冰的形成等一系列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问:冰对水合物的生成是促进还是抑制?李波副教授先展示了水合物生成实验流程,随后介绍了分解实验的实验装置及冰冻型水合物分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冰冻型水合物的自我保护效应极大的抑制了水合物的分解,单纯降压法无法有效开采此类水合物;连续加热模式下最短时间获得最大净能量值。

李波副教授作报告

最后,沈小梅博士作题为“河口海岸初级生产力及碳循环研究”的学术报告。沈小梅博士首先介绍了河口生态系统定义、特征及分类,并指出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指出河口NEP对径流变化的响应影响因素众多,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并揭示了径流变化下河口NEP的驱动机理;明确不同径流变化情景下,河口生物过程的CO2源/汇角色变化;基于多情景径流变化对河口生态系统NEP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河口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策略。

沈小梅博士作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