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好导师

导师治学理念

以德立身,以德治学,以德施教

导师育人理念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导师育人实践

传道授业点迷津,立德树人育英才

一)坚守育人初心

1. 注重基础夯实,鼓励融合创新

陆伟跃教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科研基础及综合能力培养。对于新加入课题组的学生,陆老师会采用“老带新”的模式,让高年级的研究生带领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尽快熟悉实验室环境及基础实验操作,这种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课题组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此外,陆伟跃教授每两年会邀请专业的科研制图老师为组内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培训,系统学习基础绘图及统计软件,夯实学生的科研数据统计处理能力。

陆伟跃教授及组内教师经常邀请国内外药剂学专业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专家为组内学生开展讲座、讨论会,帮助他们拓展学术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在“请进来”的同时,陆伟跃教授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迄今为止,课题组已派出十余名研究生前往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开展学术合作、联合培养和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为了鼓励研究生瞄准临床需求、解决实际难题,陆伟跃教授经常组织学生与基础医学院及临床医学研究团队进行共建,一同探讨学术热点、技术难题,促进学科交融创新,实现医药共赢发展。

2.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育人模式

陆伟跃教授长期致力于“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且于2012-2019年连续7年获得药学院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陆老师经常强调,“我们团队的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悟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科研思路方面的悟性、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悟性,这些都很重要”。所谓“悟性”就是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多层面体现了育人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陆伟跃教授及组内教师带领下,每位同学均需负责一台仪器或一间实验室,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觉约束能力以及奉献精神;对大型课题或体量大实验,陆伟跃教授鼓励同学之间合作并明确责权利共享,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共赢理念。

除此之外,陆伟跃教授每年都会组织组内教师及研究生对组会形式进行反思改革,力求大家在组会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理论及实操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总结归纳、图文表述、语言表达的能力。正是因为陆伟跃教授及组内教师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根本职责落到实处,给学生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上发现未来的无限种可能性。

二)教学科研并重

1. 推进课程建设,注重育人实效

陆伟跃教授课题组创建了《药物靶向传释系统》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组织了集成教学活动,拉开了复旦大学在药物靶向递送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序幕,为研究生从事靶向递药系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征询,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研究生特色培养方向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课程曾作为复旦大学“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重要组成部分,荣获了2005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课程单独又荣获2008年度“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生课程优秀奖”。继后陆伟跃教授及组内教师又组织了《药剂学发展前沿》、《多肽蛋白药物的修饰和递送》等课程,进一步完善了药物靶向递送领域研究生课程体系,系列课程深受药学院研究生们的好评,每门课程教室座无虚席。

2. 构建技术平台,改善科研条件

2009年,陆伟跃教授领衔、组内教师共同参与“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平台“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2009-2011年)”建设项目,其中“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技术平台”为复旦大学药剂学科特色技术平台,创建了药学院科研楼九楼 500m 2 的药剂学科放样技术平台,得到了科技部验收专家的好评;在“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平台滚动支持的“符合GLP要求的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项目(2012-2015年,全国唯一一个国家药物制剂技术平台)中,复旦大学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技术平台名列其中。2010年,陆伟跃教授再次领衔组织团队教师及药学院部分骨干教师申报并先后获得“全军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其中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药物靶向递送”和“药物控制释放”两类智能化递药研究体系,为研究生从事药物靶向递送研究提供了教育部和军队技术平台的持续支撑。

三)助力多维成长

陆伟跃教授课题组是一个和谐包容、温馨友爱的大家庭。在学习科研之余,陆伟跃教授经常鼓励学生多出去感受这个美丽世界,多增长一些知识见地。疫情之前,陆伟跃教授课题组每年都会组织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做人做事、热爱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成为能学习、会工作、懂生活、人格完善、志向高远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陆伟跃教授还非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每逢中秋节和春节,陆伟跃教授总会组织学生进行聚餐活动,陆伟跃教授还会自掏腰包请大家品尝杏花楼的招牌月饼,帮助大家缓解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课题组内部和谐及可持续发展,而陆老师更是从思想、从行动上带领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把“心有定力、行有动力”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鞭策着我们努力为我国医药创新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学生眼中的导师

润物无声,成风化人——我所认识的陆伟跃老师

药学院药剂系2021级卓博生 包彦宁

第一次见到陆老师,是在本科《药物靶向传释系统》这门专业选修课上。彼时我还处于大三第一学期——这是一个专业课学习最繁忙的阶段。当我掏出当天的实验课报告,正准备好好分析一番结果时,却很快被讲课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是一堂关于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研究的绪论课,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最前沿的药剂学领域到底在研究什么——什么是EPR效应?如何进行肿瘤被动靶向递药?如何通过靶分子的修饰来实现肿瘤主动靶向递药?……在这短短的两堂课里,实验课报告最终被我放在了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课堂笔记。

紧接着,我注意到了这位讲课的老师:身材修长的体态,黑色的长西裤搭配一件熨烫平整的白衬衫,一副黑丝边眼镜藏不住炯炯有神的目光,还有不紧不慢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这便是陆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欢迎同学们来课题组见习!”最后一页PPT上的这句话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念念不忘,终有回响。一个月后,我通过邮件与陆老师联系,并进入了课题组见习;一年后,通过“卓博计划”选拔,我正式成为了陆老师的研究生。在一次线上交流中,我得知陆老师也毕业于复旦附中。当他亲切地与我谈到附中70周年校庆只能线上进行时,我突然意识到“导师”与“学长”的双重身份,令陆老师在我心中的距离又近了一些。

春风化雨,言传身教

在学院里,陆老师开的课有好几门。研究生《药物靶向传释系统》这门课要连上一整个下午,从一点半到五点,陆老师站在讲台边,神采奕奕、绘声绘色,若不是看到隐隐透出的白发,恐怕很难令人相信他已年逾六十。我想,他是很热爱讲台的,也殷切地希望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