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一) 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
这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经典,没有它,我们的文化会黯然失色。这又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没有它,我们的思想会索然无味。几千年来,先秦诸子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存活于人间,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这些古老的文字,对现代人还管用吗?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些经典的魅力何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百家讲坛》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就是由《百家讲坛》的若干主讲人一起来讲《我读经典》,准确地说,读先秦诸子。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文化当中经典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这个系列要讲先秦诸子呢?因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先秦诸子产生的年代,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时代呢?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行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被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轴心时代”大概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样一个时段。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到北纬35度这样一个区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民族同时产生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比方说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比方说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比方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方说我们中国的老子、孔子等等,这些人是几乎同时产生在地球的这样一个区间。这个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样一个“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大民族、各大文明当中都产生出了这样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甚至可以说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先秦诸子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因此它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里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只是第一点。
第二点,说这样久远的一种思想,几千年了,它还管用吗?我们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还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是不会过时的。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现在我们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历史上不停地有哲学家、思想家做出回答,然后大家不满意,然后再追问,然后再回答,再追问,再回答。为什么呢?因为人永远是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属于哪个家、哪个学、哪个派的,它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先哲、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先人们说了些什么,经典上是怎么说的,我们会抱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去阅读经典。实际我现在也就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也回答了我们读什么。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千百年来,关于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停地在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有人迷茫,有人困惑。易中天先生认为,我们的先贤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在先秦诸子当中,读先秦诸子其实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那么在先秦诸子中,我们我们能读出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易中天先生读出了什么呢?
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从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总结为这样几句话——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从而怎么样呢?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所以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或者说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子气。因为“义”他是要批判,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要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它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要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有了浩然之气以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来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就是老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老头儿,你这么大老远地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他一下给你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要讲仁义、不要讲利害。所以孟子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说读孔和读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以后你就振奋,你老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儿找个人争辩也行,找个人辩论也行,孟子很好辩的。所以读《孟子》我是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下面讲墨子。墨子这个人呢,孟子是不喜欢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他把墨子是骂做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子和墨子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相通在什么地方呢?四个字,“行侠仗义”。如果要比较一下,孟子“仗义”,墨子“行侠”。孟子喜欢仗义执言,刚才我们举过例子了;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这个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地位太高了,我们一般就不用鲁班这个名字,叫公输般。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墨子得到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儿?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他说不服,然后实地地演练,解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扳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来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的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就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没人帮助宋国了吗?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就只好不打了。问题是,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人说墨子是宋国人。因为墨子的出生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宋国人,一种说是鲁国人。但是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子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了郢都的。而且墨子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大雨,宋国人还不让他进去避雨。所以墨子是跟宋国没有利害关系,他完全是行侠仗义。所以我读墨子,我是读到了——“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墨子是一腔热血,韩非呢?韩非是“一双冷眼”。这个性格,韩非和墨子又是相反的。墨子讲的是“兼爱”,就是所有人他平等地爱。这就跟儒家不一样,儒家的这个“仁爱”是有等级的,先最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不太亲的,再爱不太亲的。而墨子是天下所有人平等的爱,所以他是一腔热血。而韩非子呢?韩非子说,世界上没有爱,世界上哪有什么爱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算计嘛。他说有一个人是开马车铺的,卖马车;还有一个人是开棺材铺的,卖棺材。这个开马车铺的人天天祈祷说,我愿天下人升官发财。那个开棺材铺的天天祈祷说,我愿天下人早点得病去死。韩非说,难道是开马车铺的人仁慈吗?不是的,因为只有你升官发财,他马车才卖得出去,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韩非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夫妻两个晚上都祷告,向神祷告。老婆就天天祷告说,神啊,保佑我老公吧,让他平安无事,让他每天挣100块钱。这个祷告多了以后,老公就奇怪,说你反正是祷告嘛,你不能多要一点吗?老婆说什么,哼,100块钱够了啊,挣多了你包二奶。所以韩非啊,他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这个人世间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他都无情地给你揭露出来,一点面子都不讲。因此他认为,这个社会要建设得好,没有别的办法好。什么仁爱啊,仁义啊,什么礼让啊,没有用。有用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刑法,一个是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这两条管用。
大家可能要问,这个东西你也把他当作精华来讲啦,什么导向?我告诉大家,即便是韩非的这种思想,他也是有价值的。先秦诸子的所以思想都有价值。它是和儒家相反,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儒家是理想主义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很理想,很美好。做得到吗?做到了吗?所以儒家思想它是个双刃剑,它有两个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以激励人生,鼓励我们向善,鼓励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应该讲仁义;但是他也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粉饰太平。一旦儒家的学说被统治阶级用来粉饰太平的时候,韩非的思想就有用了。有什么用呢?揭露黑暗。所以历史上很多革命者、批判者,是爱读韩非的;当然历史上那些野心家、阴谋家,也是爱读韩非的。革命者、批判者从韩非那里拿到了思想武器,去揭露那些反动统治的欺骗性,使我们不再麻醉于瞒和骗的艺术。阴谋家、野心家从韩非那拿到一些办法,来搞他的阴谋诡计。所以它是双刃剑。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前面四位:就是我们在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身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这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这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这四条加起来,四个字总结——人生态度。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非得“直面”。在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和体验中,易中天先生得出了儒、墨、法家的经典要义,他用“人生态度”概括儒家、墨家、法家对人生问题的解答。那么,在其他的经典著作里,易中天先生又读出了关于人的什么智慧呢?
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什么样的人生智慧呢?
我们来说老子。老子和韩非又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子、老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的,认为从《孙子兵法》到《老子》到《韩非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老子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老子》这本书是可以当兵书来读的,它里面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事辩证法在老子这里变成了政治辩证法,讲治国,比如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又从政治辩证法变成了哲学辨正法;最后在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生活辩证法。实际上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读《老子》主要是读生活辩证法。那么老子讲的生活辩证法是什么呢?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讲,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水。最不可战胜的东西是什么?还是水。水能功坚,水能胜强,水滴石穿,大水漫过来什么都没有了,谁能斗得过水?但水是最柔弱的。强难道永远是强吗?弱难道永远是弱吗?“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坏事里面就蕴涵了好事的因素,好事里面也蕴涵了坏事的前兆。所以你成功了不要得意,你处于弱势你不要丧气啊。弱是可能变成强的,一个人想要成功他的办法就是不争,不要去争。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辨正法,这个生活辩证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很多的俗话、许多民间俗语都是老子的思想转化过来的,比方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抢打出头鸟”,这是老子的思想,“不为天下先”嘛,这些思想都是从老子那来的。所以老子这个思想也很有意思,就是它可以用在不同的领域,得出不同的结果来。
在老子那里,我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这里,我读到“艺术人生观”。为什么这样讲呢?老子讲无为,是假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为了有所为我先得无所为,无所为才有所为。叫做有所不为有所为,他还是要有所为。庄子是真不为,他就是不做。大家可能都熟悉一个故事,就是楚国曾经想请庄子去做它的卿相。庄子在濮水旁边钓鱼,楚国来了两位大夫,说我们国君想麻烦您老人家了。庄子说是啊,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神龟,它已经死了三千年了,你们楚王宝贝得不得了,把它放在盒子里面,上面盖着丝巾,恭恭敬敬地供在庙堂上。请问作为一个乌龟,它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个尾巴在泥巴里面打滚呢?这两位大夫就说,那当然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庄子说那对不起了,二位可以回去了,我就是准备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一般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庄子的清高,其实不是,我认为表现的是庄子的透彻,根本就不是什么清高,他看透了人生。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才讲宁肯是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我也要这个生命,我也要这份自由。为了这个自由庄子宁肯什么都不做,宁肯自己没有名,宁可自己没有利、没有用,宁肯自己没有用。庄子甚至借老子的口说,我叫什么不重要,你们叫我是牛我就是牛,你们叫我是马我就是马,这个名不重要。用也不重要,他说一棵树,有用的都砍了,没用的长得倍儿大,要用干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就好。所以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而且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先秦诸子当中,对中国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庄子,而且直接下承禅宗。就是以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把人与社会全部看作自然,认为最自然的、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那么这种思想就遭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有一篇文章叫《解蔽篇》,“解蔽”就是纠正方法论上的片面性。荀子总结了他以前的思想家,认为他以前的思想家,除了孔子以外,他不敢说孔子,除了孔子以外都有片面性。庄子的片面性在什么地方呢?“蔽于天而不知人”,只知道自然,不知道人类社会。其实儒家也有片面性,就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孔孟不讲天,庄子不讲人。真正讲人又讲天的是荀子,而且荀子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荀子说就是各有各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就是自然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不因为你现在的君主是尧舜就怎么怎么样,也不因为你现在的君主是桀纣就怎么怎么样,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荀子说,天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吗?地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吗?君子难道因为有些小人在旁边唧唧喳喳说三道四就不干自己的事儿了吗?不会的。所以荀子的观点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天塌不下来,紧张什么呀?所以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易传》是《周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易》是两本书,一本《易经》一本《易传》,《易传》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产生的一本书,受荀子的影响很大。——荀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行成了一句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从荀子这里我读到了——“科学进取心”。
以上,就是我对先秦诸子的一点心得体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