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澳洲博士学位的真实含金量是多少  > 博士也有鄙视链:博士水不水,谁说了算?

博士也有鄙视链:博士水不水,谁说了算?

近来,国内一些地方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博士比例,花费高价把学校的教师送到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国家读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众除了批评这种功利主义的“速成博士”外,也有人关注到一个重点: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博士更容易获得,是因为博士学位很“水 ”?“水博士”引起了一连串关于博士鄙视链的讨论,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欧美博士的分量要高于亚洲博士。

然而,欧美博士本身也有鄙视链。譬如最近一位学者因为学术论争,指出“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虽然水平很低,但肯定不是野鸡大学”“不上课就获‘博士’,恐怕就不能说不水”,这些言论激起不少纷争。丹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与中国在丹留学人员为此发出一封公开信,对该学者的论点进行反驳,随即学者又复信……相当热闹。

由此可见,博士鄙视链还是广泛存在的:博士学位水不水,到底谁说了算?

排名是重要参照

博士学位水不水,世界大学排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单一排名没有说服力,那么几个排行榜相互印证,还是可以大概看出一所大学在国际中的声誉。

譬如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反驳时拿出的核心论据,就是该校在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中的具体排名:2022 QS世界大学排名第79位,202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96位,2022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37位,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0位。

来自英国的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又称THE世界大学排名),来自美国的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来自中国上海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是受到世界广泛认可、被广泛采用的四大高校排行榜。

各大排行榜的指标虽然有所差异,但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很重视学校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的引用数量、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教学素质等。

大学排行榜的确有很多的局限性,不过,它有一个很关键的意义是,能够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帮助公众相对全面地了解高校信息。尤其是在留学越来越普遍的情形下,留学本身也是一项耗费不菲的投资,大学排行榜有助于学生做出更妥帖的留学决策。

譬如有一些高校虽然是在欧美,但其实很水,在几个大学排行榜都入不了榜;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有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其实很不错,能够进入榜单。所以,博士学位水不水,不能因为学校所在地区一概而论,还是要具体学校具体评判。

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学位沦为一门生意,注水就成为常态,含金量自然也大打折扣。通过搜索引擎,以“速成博士”为关键词,马上就能搜出很多相关广告。

这类广告主打“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国内认可”,可以说,速成博士已经成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链。

部分人想走捷径,蒙混过关地提升学历,倒是不难理解,但一些高校居然还愿意花高价来引进这类水博,就让人有些看不懂。

邵阳学院的一名二级学院院长曾对媒体表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这的确是很多高校选择引进水博的原因。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就在不断扩大。经过近十五年的扩招,2007年的毛入学率已达23%,我国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在这轮高校扩张的过程中,许多硕士和本科学历的毕业生都加入到了高校教师的行列。

初期“走量”的扩张式发展获得成效,但短期内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校债务风险问题突出,所以到了2010年前后,多数高校的扩张逐渐画上句号,竞争的焦点转移为“提质”的内涵式发展。

而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逐渐外化在了高校更名、申请博士点的争夺和对科研项目的追逐上。

因为学院如果要更名为大学,或者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必须在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这些标准也的确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

比如,《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也规定,如果要申请硕士点的话,除艺术体育类院校外,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5%。

所以,很多学校都会想方设法提升学历水平,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变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而教师队伍的博士学历占比是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解决办法也很明确,引入博士就行了,可问题就在于,地方高校如果要靠自己的办学实力和资源条件来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是很难的。

另外,国内外博士的申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要申请欧美国高校的博士,不仅有绩点要求,还要有外语成绩、推荐信、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等,光是材料的准备,没有半年至一年是搞定不下来的。

而且博士的培养周期也十分漫长,正常攻读完一个博士学位,往往需要花费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或者直接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风险。

也正是因为这样,博士是相对稀缺又具有含金量的学历水平,所以,即使现任教师一番苦读拿到博士学位后,多半都会选择跳槽去更好的平台。

走出学历鄙视怪圈

国内的高校教师去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注水大学”转一圈,再以“海归人才”的名义被原校引进,类似操作并非个例。这样的博士学历在一开始就被赤裸裸地注入了交易的成分,含金量自然也无从谈起。但是,去东南亚读博就一定是“水博”吗?

比起去欧美国家留学,不管是从资金、语言要求还是地理位置上来说,去东南亚读博的成本都相对更低,被视作是提升学历的“权宜之计”。因此,有学历要求的高校教师、学历一般的高校毕业生、想提升简历的职场人,是前往东南亚地区读博的主力。一条产业链也应运而生,从留学咨询中介、语言考试甚至到论文发表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人想提升学历,但也有人想潜心钻研学术,受家庭、资金和语言能力等限制而选择东南亚地区的学校。更何况,“马菲博士”项目也绝不是“水博”的代名词。马来西亚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生刘悦(化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就表示:在马来西亚排名前五位的公立大学,博士并不是那么容易毕业,需要在全英文的环境下学习,也需要发表一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文章或者是两篇Scopus(全世界最大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收录文章。

一些想走捷径的人选择排名较为靠后的学校,有些不需要发文章就能毕业,恰恰是这群人,扰乱了本该宁静的学术圈,造成了一些人对“马菲博士”的偏见。加上不少留学中介的夸大其词和暗箱操作,让东南亚的博士学历有所贬值。提起世界知名大学,我们往往能下意识地想到哈佛、耶鲁、哥大、斯坦福,但并非欧美名校之外的就是“野鸡大学”。

以菲律宾的高校为例,其商科和酒店管理等专业在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德拉萨大学、菲律宾大学、圣托马斯大学、雅典耀大学等都位于亚洲排名前100的大学排名榜上。术业有专攻,对大学来说也是一样。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高校有各自的学术地位和专业排名,如果只是以学校出身来论英雄,就很难客观认识学历的真实价值。

读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东南亚博士并非一定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比如,虽然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新加坡仍然属于留学的小众选择,但其博士教育结合了英美两国博士训练系统的优点,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成为欧美院校之外名次最高的大学,分别位列全球第11位和第12位。

不可否认,博士的含金量差异的确存在,毕竟学校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竞争力。这也是很多人坚持“名校情结”的原因。但是,学历水平和真实水平之间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要全面真实地评价一个人,还应该从更具体的细节展开。

走出学历鄙视的怪圈,真正回归到学术和学者本身,才是真正尊重知识,不会“误伤”每一颗真正热爱学术的心,也不会兴起学历交易的不良风气。

说到底,博士是读给自己的,如果博士学位是水的,骗得了自己,大概率骗不了别人——毕竟肚子里有没有货,总归会通过学术能力、科研水平等体现出来的。不想让别人鄙视,就得自己先问心无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