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
公布的建设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迎来了多项重大改变和调整,一起来看——
1.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43所高校迎来调整
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第二轮“双一流”共有43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迎来新增/调整。
具体变动名单汇总如下:
2.新增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相较于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新增了7所高校。分别是:
山西大学、湘潭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3.京、苏、沪优势依旧,广东省成本轮最大赢家
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全国共有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本轮动态调整中,广东省成为“最大赢家”,新增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上海、湖南、山西等省(市),各新增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深圳市、湘潭市也终于迎来自己的第一所“双一流”:南方科技大学、湘潭大学。
截至目前,北京、江苏、上海依旧分别以34所、16所、15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领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4.十五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黄牌”警告!
本轮动态调整中,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公开警示/撤销,其中10个为首轮自定学科。
主要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
处理方式:公开警示/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则调出建设范围。
5.淡化身份,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主要原因:“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首轮“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问题:部分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理解不到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
第二轮“双一流”回归建设初心: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引导高校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分类发展,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6.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为王!
集中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全部回归一级学科目录。
第二轮“双一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学科专业调整,鼓励建设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7.最特殊的高校: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第二轮“双一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设学科,将在两校编制完成建设自主权扩大整体方案后,自行公布。
8.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认定原则
认定原则:总体稳定、优化调整。
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
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
(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
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
9.新增建设学科的“两个基本门槛”和“三个要求”
两大基本门槛: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大要求(需同时满足):切合急需、水平出色、整体达标。
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10.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进展
建设成果:首轮建设总体实现阶段性目标,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和引进了一批一流师资队伍;
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批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批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量子科学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来源:青塔综合。
为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掌握各学科的发展水平变化,青塔重磅推出学科云数据平台,对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实施全方位的监测评估,动态追踪已入选学科建设发展水平。
原标题:《最全梳理!第二轮“双一流”,有哪些重大调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