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考?
清朝的科举考试定期举行,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参加院试之前,读书人先要通过县试和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分三年进行,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第三年举行乡试。和现在考试类似,清代的院试中也允许“补考”,错过考试的人就可以参加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有一排排的小房子,是考生住宿、考试的地方。乡试被录取的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举后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制策一场,试题一般由读卷官密拟或皇帝亲自拟定,考生必须当日完成。殿试结果分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其中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进入殿试就是进士了,也就是今天说的“上岸”了,上了岸就意味着从政的大门已经向这些学子们敞开。那已经“上岸”的读书人又能分配到怎样的官职,能拿到多少俸禄呢?
且听我细细说来。一般考中进士的人,都会被授予正七品以上的官职,名次靠前的人官职会更高。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与禄米两种,每年春秋两季发给,但由于官员的年俸并不高,难以维持庞大的家庭开销,所以还存在养廉银制度。如果按照正七品的官职来看,考中进士的人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150至220元,一斛米约等于200斤,那只要考中进士,每年至少能收入18万到27万,还能有9000斤左右的米。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工资水平还挺高的?其实不然,那时候的官员,往往是一个人要养一大家子,老婆是不上班的,家里还有一堆仆人。另外,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也需要官员自己掏腰包。这样算下来,当时的官员工资并不高。
尽管清朝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官员拉帮结派导致官场腐败等弊端,但不得不说它对于封建时代寒门学子入仕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在人才任用上它提供了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为封建社会的发展搜罗了大量有志之才,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