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张院校清单,大家自己看(点击看高清)
而从2021年新公布的名单来看,参与“文凭试收生计划”的内地院校增至127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
看到“香港学生”、“免试”、“清华北大”,冯老师知道不少同学及家长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跃跃欲试了。不过别急,其实,这些内地名牌大学,香港的学生非但不是想上就上,而且还是颇有难度。
总结起来难度分两个方面,“考试成绩”和“观念选择”
内地不考香港考:
“免试”这个计划名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招生时所谓的“免试”,其实是指无需参加内地高考以及港澳台侨联考,但仍旧需要应考香港本地高考,也就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 俗称DSE)。
而说起DSE,马登国际教育公众号早前写过专门介绍的文章。简单来说,DSE考试部分科目比内地高考简单,但个别科目(比如说英文等难度)不在内地高考课程之下。
而且其“3322”的最低分数要求限制意味着考生不能在某一主科严重偏科,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英文成绩很差,其他科目分数再高,也很难被名校录取!
此外冯老师翻阅教育局2021年发布的“文凭试收生计划”时,也留意到,虽有「免试」,但各大院校仍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测试。
例如面试方面,招生办法中提到:
“招生高校可根据本校招生要求自行决定是否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工作须在录取开始前完成,面试具体时间及地点由招生高校确定。”
而在录取过程中,招生高校还可附加要求。
例如,除核心科目、选修科目的要求外,招生高校可参考考生其他学习经历,即香港教育局和学校认可、考生本人提供的“学生学习概览”。
简单来说,就是考生除了要在残酷的DSE考试中拿到好成绩,还要满足内地高校可能提出的种种要求。仔细想想,港生“免试”读清华北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免试”入读内地大学这件事,其真正吸引点在于,绝大部份参与计划的内地大学,在根据DSE考试成绩录取香港学生时,录取的成绩相对降低了一些,既比内地高考分数线低一些,也比香港本地大学对DSE的录取要求要低一些。
不过,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级的大学,招生名额少不说(每年10人左右),近年都在渐渐提高对DSE的达标的要求。
翻查了下过往的新闻报道,冯老师发现:2020年,北京大学招生指南中的一般入学分数是「6科4级」(DSE计分方式),即24分为最低入学门槛。要知道,这个分数在香港想考好一些的大学都是很难的。
然后这个分数能拿来上北大,听起来不错,对吧?
但是,你以为有了这24分就真的能上北大?据媒体报道,2020年北大实际收生成绩是介乎在36分至42分之间,即平均每科六分以上。如果说22分是考香港本地大学的最基本分数,那么36-42的分数已经算是很优秀了。
北京大学实际录取分数
内地顶尖大学同理,所以不要看入学一般要求上的分数线,好大学的录取分数要远高于这个分数!
观念与选择
还记得上文留下的问题吗?为什么录取看起来挺多,但真正入读人数确少呢?
虽然最终高校已经通知录取,但真正前往注册报到入学的香港学生比率并不高,这几年一直都徘徊在不到一半的比例。
也就是说,被高校录取的港生,只有不到一半真的如约前往内地高校就读。这些考生最终选择留在香港本地的大学或者专上学院就读,或者前往台湾、海外。
对此相信不少内地家长、学生会激动,毕竟那些参与招生计划的内地学校,不少都是内地学生们挤破脑袋想就读的地方。这些港生怎么说不去就不去呢?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内地高校在本地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说品牌效应不高。
冯老师查阅了许多香港教育网站、论坛发现香港本地生有一种升学惯性思维:最好的学生留在本地升学,其次才是去内地、海外升学。
除了背井离乡,部分香港本地生对内地高校水平的不信任、离家太远、不能使用Facebook、Twitter等因素也占不小比例。
当然对于在香港出生,但生活成长学习在内地的港籍生而言,这些就不是问题了。而且同样也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免试招生计划申请内地学校。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文首提出的问题,“香港学生考内地大学难不难”。
单单从一个成长在香港的年轻人的视角来看,这确实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
除了在残酷的DSE考试中生存,本地考生还要做出选择,是否决心突破既定观念、离乡背井出去闯荡、融入陌生的人群、文化。
如此种种,其实不容易。
但是站在内地读书港籍生的角度,答案是除了清北复交等这些内地顶尖学校,去申请一个还不错的双一流大学,绝对是一点都不难!
但是成绩中下的学生,或者英文很差的学生就需要提早准备,至少高一就要重视起来。(马登教育也提供线上直播课程,针对高一、高二生,周末上课,夯实基础,提早准备)详情查看>>
至于目标定在清北复交的这类学生,老师知道你们成绩很好,不满足普通双一流大学,志在冲刺顶尖学府,这个就需要你们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