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汇的亚洲内陆地区曾经见证过许许多多的文字种类,其中,有些文字种类伴随着历史的演化而逐渐消亡,有些文字种类则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历史中一直延续至今。譬如说,中国的汉字就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且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自身也在不断变化着。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两者进行比较的话,便会发现它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几乎就是两种文字。但实际上,这就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形体演变和字形演变所带来的结果。当然,中国的汉字用“博大精深”一词来形容真的是恰如其分。
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说一说汉字中特别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看看它们究竟有何不同?
祇
要弄明白一个汉字究竟是何意,那么对于常人来说,只要查一查字典,基本上就可以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当然,如果想要深入研究的话,还可以去看看《说文解字》,从里面可以更加细致了解汉字的本义和其他含义。
关于祇,其读音乃是qí,这个读音的字,它本义指的就是地神。大家都知道,古人对待鬼神之事时,向来是讳莫如深,因此便用此字代指神灵。当然,古人对于神灵还予以细分。譬如说,天神的话就叫做“灵”,地神的话就叫做“祇”,人神的话就叫做“鬼”。
在一些小说作品中,神祇这个词语想必大家能经常见到。因此,祇字的含义通常指的就是神。
不过,祇并不只有qí这个读音,还有zhī的读音。读作zhī的时候,通“祗”,含义为恭敬。另外,此字还有zhǐ这个读音。读作这个读音时,此字意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只不过这个读音的字义到宋代之后就不再用了,而是以“只”来代替了。
祗
这个字跟祇看起来就很像,除了下面加了一点之外,没什么其他的不同。按照古人造字的习惯来看,这两个字之间必然有着联系。事实上,就像是祇读作zhī的时候通“祗”一样,祗的读音本就是zhī。
而祇下面所加的一点,就是加了一点水,它的含义就是以酒浇地,敬献鬼神。因此,祗(zhī)表达的意思就是“恭敬”。另外,《左转》上也有此字的用处,譬如说“父不慈,子不祗”。
当然,比较有意思的是,和祇通“祗”一样,祗另有一个读音读作qí的时候,也通“祇”,其字义表示的也同样是神灵。除此之外,祗还有一个zhǐ的读音,意思跟祇读作zhǐ的时候并无差别。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这两个字的差别还是很小的。总的来说,当字义表示神灵的时候,读音为qí,用神祇和神祗都可以,但首选还是用祇。而字义表示为恭敬的时候,读音为zhī,首选还是应该用祗。至于读作zhǐ这个读音的时候,只见于古籍,现在已经不用了。
衹和袛
衹和袛这两个字跟前文中的两个字也特别相似,不同的是前文中的两个字部首都是“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示字旁。而这两个字的部首,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都多了一点,变成了衣字旁“衤”。
当然,加了一点之后字的读音和字义也会发生一点变化。譬如说,衹这个字的读音便是tí,字义同“缇”,通常指的都是橘黄色的丝织品。另外,此字还可以读作qí,只不过,读作此音的时候,它的字义并非是神灵而是特指僧尼穿的法衣和袈裟。
除此之外,衹字也同样有zhǐ这个读音。而且读作zhǐ的时候,它跟祇和祗读作zhǐ的时候字义一样,都是如“只”这样的范围副词。
而且,读作zhǐ的时候,衹和祇在古籍中通常都是通用的,特别是在1955年的时候,衹更是被认定为祇的异体字。到了1964年,衹又被认定为“只”的繁体字。因此,在古籍中,表达仅仅、只有的含义时,祇和祗以及衹三个字都可以使用。只不过,宋代以后多使用“只”而已。
至于最后一个袛字,这个字虽然跟前面三个字在结构上同样很相似,但读音和字义其实都比较单一,而且跟前面三个字也基本上都不一样。这个字读音为dī,《说文解字》当中对于此字的解释就是袛裯(dāo)或者短衣的意思。
在《后汉书·羊续传》当中,也有关于这样的记载:“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因此,此字的本义便是短衣,就像是现在的汗衫之类的衣服。
由此可以看出,这四个汉字当中,前三个字不仅字形结构极其相似,就连字义和读音也容易混淆。第四个字虽然字形结构也同样差别不大,但字义和读音却比较单一,因而容易分辨。
总而言之,这几个汉字确实很容易分不清楚。即便知道它们各自的读音和字义,但时间久了想来也极有可能再度混淆起来。因此,笔者觉得如果不是文字工作者的话,那么倒也不一定非要纠结它们的区别。
结语:
古汉字的产生,再到日趋成熟,期间其实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中国汉字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数量众多。据统计,中国汉字大约有九万个,但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汉字通常只有两千多个。
换句话说,大家没必要纠结自己不认识哪个字,分辨不清有些汉字的区别等等。毕竟,除了一些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之外,没有人会要求自己非要认识所有的汉字不可。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后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