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浙医筑峰”—110周年庆学术论坛在医学院辅楼报告厅召开,浙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天华教授,医学院副院长柯越海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张丹教授等出席活动。本次论坛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4000余位老师和同学在线参与。
周天华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110年的薪火相传,一代代浙大医学人在民族复兴中勇扛时代使命,为我国近现代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待医学院以110周年院庆为契机,碰撞新前沿点,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发展形态,与各位同仁一道,携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报告环节,李劲松院士受邀作题为“从克隆到半克隆—技术进步引领科学发展”的学术报告。李劲松院士以克隆技术的复杂性入手,围绕着报告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核心的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即“类精子干细胞”)技术及其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技术创造性的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建系策略,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持了父源印记表观修饰的稳定性,从而极大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发育潜能,增强了健康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已用于成功构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李院士还系统介绍了基于类精子干细胞技术的基因组标签计划,即通过将蛋白质标签敲入类精子干细胞库,从而获得带有标签“二维码”的小鼠库。带有标签的蛋白质易于跟踪和检测,方便了科研人员开展蛋白质功能研究,对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以“人体器官芯片与精准医疗”为题作学术报告。顾忠泽教授在大会上对人体器官芯片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人体器官芯片是通过细胞在体外芯片中培养,实现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一项新兴技术。借助器官芯片的技术优势,研究者可以构建一个‘数字生命模型’系统。”未来器官芯片相关产品将主要应用于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及检测等领域,有望起到有效减少新药研发等对动物和临床实验依赖、提高新药研发速度并降低成本、推动制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未来,将通过在“数字孪生体”身上的预演,指出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获取可信的健康预警,制订个性化健康方案,做到真正的智慧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教授以“食管癌的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探索”为题作学术报告。刘芝华教授首先讲到食管癌是中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全球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由于缺乏简单易行的早期诊断方法,绝大多数就诊患者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对化疗相对不敏感,对其分子机制了解甚少,没有任何针对食管癌的靶向治疗药物;食管癌的免疫治疗也在起步中。其次,针对目前食管癌研究现状,刘芝华课题组利用多组学、大标本量的研究,对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分子分型,并探讨了该分型对食管癌患者用药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作题为“Track down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forgetting”的学术报告,钟毅介绍说:“我们猜测,短期记忆的存储空间有限。为了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