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江苏省2023届高三南通三模英语试卷和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搞清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建立晚商以前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将其与文化谱系、族属谱系结合,一定会取得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一样。

没有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只是将某地的重要发现和传说轻易对应,无视考古年代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传说;或者将某个基因溯源结果和传说时代某“祖先”轻易挂钩,无视这些“祖先”白族属、文化属性,都不是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应该提倡的做法。

(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家对古代未知名者遗存的含义只能作出一般性推断,一方面是证据具有物质性特点,另一方面是理论、方法还不太完善。

B.在中国当下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取得长足进展,这与考古学家专题式的研究探讨以及深度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

C.在研究文化谱系和族属谱系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化对应,而要将其置于演变传承的动态过程中对应,情况较为复杂。

D.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的划分既体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特征,也表明相对应的基因谱系存在着由强到弱的分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历史遗存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在得出科学考古结论时要用多种手段来还原历史真相。

B.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上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

C.国家社会的出现,必然会削弱血缘关系,但族属认同有可能得到加强,而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都呈扩展趋势。

D.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史有引导作用,其价值已初步显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提出:“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B.胡适认为做学问应该“大胆地设想,小心地求证”。

C.陶铸指出:“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D.达·芬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对此加以说明。(4分)

5.四川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如果要对其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洒古城湿我心

刘克邦

黔城,是美的。

一走进古城,古风古韵,满目庄雅,让人神清气爽,步履也轻盈起来,仿佛穿越了时空,飘浮在悠远的情境与梦幻之中。此时,细雨濛濛,连绵不断,似万千水线在缝缀天幕;雨珠打在潺水上、清 江里,浪花朵朵,晶莹剔透,为古镇的初夏更添了一份鲜活的生气和迷人的色彩。

我到过许多集镇,大多店铺林立,人声嘈杂,喧嚣躁动不安,而眼前的古镇却是另一副面相:门户少见大开,街上行人稀少,空旷、清幽、庄肃,呈现出矜持稳重略带一丝羞答答的姿态。我想,古镇虽然清静了一点,但经过保护,不再受干扰,不再被损伤,倒是一件好事。

提起黔城,土生土长的老陈如数家珍。古镇位于沅水上游,三面环水,素有“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古城格局保存完整,全是明清时期的古街巷、古弄堂,共有九街十八巷,街巷交接处没有一处是十字路口,全是丁字型。黔城原有五座城门,因战乱破坏与风雨摧残,保存完好的只有中正门了。中正门分上下三层,底层由城墙与拱门构成,古人就地取材,从附近的丹霞地貌层开采大块红色砂砾石来垒砌,既结实牢固,又美观大气。

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悉心观察,发现墙体石块风化侵蚀严重,但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砌缝却保持原状,横的、直的,一线线、一堆堆高高凸出在石块之上。老陈告诉我,这是古代匠人的智慧,为确保墙体牢靠,砌墙的灰浆用糯米、石灰、桐油和麻纤维等原料调制而成,随着时间的延长,灰浆结构钙化,质地愈发坚硬,最终形成石块本体风化、灰浆毫发无损的奇特现象。

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轻一阵重一阵地在伞顶上奏起了美妙的乐曲。我们怀着好奇,左折右拐,在深巷的雨林中穿行。脚下,一块接一块泛着青光载着厚重的青石板铺满了街巷,前呼后拥亲密无间地向纵深延伸;两旁,一家又一家古朴大气的民宅、商铺、客栈、祠堂、寺院接踵而至,其间的朱门、褐檐、粉墙、黛瓦虽经岁月搓揉、风雨剥蚀,斑驳陆离,但仍风骨峥峥,气质不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停留在深宅大院密布的西正街,还是漫步在商业店铺林立的南正街,明清时期遗存下来富有浓烈民俗特色的窨子屋比比皆是。窨子屋不论大小,四周均高墙环护,屋顶从四周向院子中心倾斜,木质结构的屋子从大门开始,一进一进向里延伸,中间为甬道或厅堂,两边为厢房,门楣、廊柱、窗棂上的雕花精致生动。杨家大院、张家老屋、邓氏宗祠等民宅古迹都是窨子屋格局。

到了黔城,不可不去芙蓉楼。芙蓉,喜光,耐阴,好湿润,生命力极强,它象征着高洁、吉祥。古人在黔城西北角建楼,命名为“芙蓉楼”。芙蓉楼,俯临湃水,紧偎城垣,为古建筑园林。这里,古树参天,楼亭错落,集古朴、精致、清幽、典雅、秀丽于一身,是历代文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处。

来到芙蓉楼,一道门坊高竖眼前,两旁八字墙护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门坊正中,赫然显目的“龙标胜迹”四个繁体大字,更添了门坊的气魄与威仪。我登上芙蓉楼,倚扶栏杆,映入眼帘的是,云遮雾绕,峦隐峰现,水开波折。山水城阜在静恬、隐忍之下,蕴含着坚韧毅力与勃勃生机。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他因傲骨凛然,疏与权贵为伍,被贬至此任龙标县尉,虽深陷孤独,无比惆怅,但矢志不移,清明高洁,在此依依不舍送别好友辛渐。我不由得吟诵起那篇千古绝唱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在细雨飘飞绿荫如盖的芙蓉楼园林中,漫步蜿蜒曲折湿漉漉的小径,走走停停,疑惑地猜度着芙蓉池的怪石山上为何长出茂盛的石榴树,诧异地打探着三角亭为何靠石壁而建没有完整通透的亭身,虔诚拾掇碑廊石刻上名人手迹的稳重与洒脱,潜心捕捉铸铁大钟上“国泰民安”的分量与代价。当我走到一片修竹前,看到一支支破土而出拔节上长的竹笋时,豁然间脑洞大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都是向上的进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向前的,是有内在规律和外界适应性的。它们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有声的,又是无声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有声的与无声的,相互交织,融合一体,呈现出无尽的力量与不绝的永恒。难道不是吗 ?

雨,还在继续地下,湿了古镇,也湿了我躁动的心房。我爱这片古老的土地,我爱这方美丽的山水,我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爱这里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

黔城古镇,古貌不变,古风不减,古韵犹存,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使命与新的担当,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新的活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是黔城的特点,黔城的“美”表现在秀丽的山水、古朴的建筑,以及人民的智慧、浓郁的人文气息等方面。

B.作者将黔城和自己到过的许多集镇作对比,突出黔城“清静”的特点,同时表达了对黔城保护古镇行为的称赞。

C.文中变换叙述视角,通过老陈介绍黔城,拓展了空间的广度、时间的长度和内容的深度,使人们更能全面了解黔城。

D.“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生动地表明了作者进园后惊奇、欣喜、躁动的内心,突出强调芙蓉楼景观设计的匠心。

7.关于文章标题“雨洒古城湿我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充满诗意,不仅交代游览的地点和当时的环境,还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受。

B.文中紧扣标题多次写雨,“雨”增添黔城的魅力和游览的情趣,也平静了作者的内心。

C.“湿”字意在突出作者在游览时想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思想发生转变,灵魂受到洗礼。

D.标题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拟写,新颖独特,富有韵味,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8.《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名篇,请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