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汉语言文学

原创 杜锐峰、苏欣玥等 深度训练营

记者 | 苏欣玥 冯平 杜锐峰

文字 | 杜锐峰

编辑 | 张蔚婷 陈冬艳 胡世鑫

凌晨四点,天空只泛着些光亮,刘芳廷从床上爬起,心情有些兴奋。东北的早上寒冷异常,她和导师、同学几人会合之后,坐公交车到达解放桥下的旧书市场。虽然离学校并不远,但在这个由本地书商自发形成的旧书市场里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这是三四年前,刘芳廷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时的经历。师生们把这叫做“淘书”——把喜欢的书本从堆叠的旧书里“淘”出来,讨价还价,带回宿舍。

“因为年岁久远了,它会泛黄,有一股特殊的味道。然后拿到手中一翻,那个纸的响声,听着跟崭新的书是不一样的,它有点儿发脆。”她用了两个“非常”来形容翻开旧书感受,“你会从心里面产生一种非常非常想爱护这本书的感觉。”

刘芳廷对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很高。在她看来,文学就是“人学”,在不断的向内向外的探索过程中,单纯的喜欢会转化为更清晰的认知,“可以纯粹,也可以复杂,还可以很深沉”,取决于个人。

制图:杨抒

期待

来自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黄佳敏,父亲和爷爷都是文学爱好者,家里到处是文学书刊——长辈们带着她进行了最早的文学尝试。高一分科时,黄佳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不是去了太差的学校,都会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佳敏向往上世纪的复旦中文系的“自由创作、自由批评”的氛围。在她的想象中,汉语言文学是一个“讲审美、讲才情、讲创造“的地方,学习如何鉴赏与创作。

她始终记得一句话:“我们中文系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这句话最早出自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之口。一般理解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学富五车、逻辑思维严谨、充满理性思维的学术研究者。

黄佳敏并没有成为作家的愿望,但这句话还是让她有所介怀。来到复旦之后,一位老师在课上对同学们说:“我们中文系也是培养作家的。”这句话让她精神一振,仿佛从老师认真的样子中得到了某种鼓励。

学生对专业的期待还有更广阔的部分。小曾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学校文学院的院训是“弘文励教,镕古铸今”。她认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的使命——继往开来,对时代和现实世界施加一些积极的影响。受到一位在联合国妇女署工作的学长的启发,小曾希望未来能到类似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工作。

虽然学生们的期待在现实中常大打折扣,但这些理想化的追求却是学生们喜爱汉语言文学的体现。谈到本专业学生应有的能力和素质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周老师的回答是:基本的学习能力,和人文情怀。

理想主义在这里不是坏事。就像小曾说的:“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对吧?我们需要多一点调味品。”

落差

喜欢文学和真正研究文学之间,终究有落差。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大致分为两块,汉语言和文学。前者侧重语言和文字本身,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演变;后者侧重文学理论和历史,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

课程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例如,小学一年级就学过的汉语拼音,现在要以国际音标的形式重新进行学习;还有专门研究文献的古典文献学、研究古汉语词义的训诂学等。

几乎每个人都产生了不适应。先是对缺乏趣味的抵御,小曾细数:汉字学的内容干巴、语言学要背的音标和发音部位难记……总之各有各的枯燥乏味。感兴趣的课程学起来时间飞快,一些不那么感兴趣的课程学起来只觉得度日如年。

再者是对课程的难度感到意外。唐甜甜是小曾的校友,同样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自认为学习能力不算差的她,却在一些非文学的课程上受挫,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感觉“学不懂”。她因此感到更深的失落。

阅读和背记是所有汉语言文学学生逃不过的坎。每一门课,老师都会列出推荐学生阅读的书单,多的有几十上百本,少的也有三四本。虽然老师们对此并不做硬性的要求,但唐甜甜还是会尽可能抽时间去读,她身边的同学也大多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乐趣减退了许多。“以前都是出于消遣娱乐的态度去读书,现在读书的感觉更加功利了”,唐甜甜需要边读边思考,这段话对应了老师说的哪个理论?我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哪些内容?目的明确地需要从一本书里得到什么,“这真的是我想要得到的阅读体验吗?”唐甜甜在想。

有些书看完还得背。日常的背记以经典的文学作品、理论为主,《论语》、《诗经》、各朝代主要诗人的诗作等都在此列。部分课程的背记任务可能较重,比如这学期的“李杜精读”这一门课程,黄佳敏需要为此背记大概一万字的李白、杜甫诗歌。

期末考试前的背记则以复习资料为主。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史”课程期末考的前一天是“奇迹之夜”,同学们大多会为了背上千页的浓缩版文学史而一夜不眠。黄佳敏有过这样的体验:上学期期末,五门专业课接连考试,她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所有的时间全部花在了背书上,“就像高中背文综一样”。

以往的经验不再适用。前段时间,黄佳敏申请了学校的学术项目,是对一个南朝作家的研究。最初她想,只需要把这个作家的作品都找来好好读一读,然后在结果里呈现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可这样根本行不通。

研究都建立在学术史的基础上,“如果我不了解前人的论述,就没办法做出有价值的东西”。黄佳敏认识到,大学时期的创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凭自己的感性认知来表达自我,而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