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格局之上皆为景  >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格局之上皆为景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格局之上皆为景

六月蝉鸣又起,青衿之志可期。即将离开校园的2022届毕业生,陆续迎来了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迈入社会,人生旅程如何开启?山长水远,面对挑战如何战胜?徘徊歧路,怎样才能忠于初心?不负青春,如何担当国之大任?

    星空之下,山海之间,向光而行,奔赴远征。离别之际,来自校长的“最后一课”为学子们送上了“行路锦囊”。带着这份守望与祝福,勇敢奔赴山海吧!相信所有毕业生,纵使前路漫漫,路远迢迢,亦能一帆风顺,一往无前。

6月24日,四川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8402名本科生和7384名研究生为自己的川大求学岁月画上圆满句号,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以《格局之上皆为景》为题为同学们上了大学“最后一课”。

李言荣说,成大事者,首在格局。人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开,就犹如站在山下徘徊,困于方寸之地,往往满目荒凉;如果格局打开了,就好似站在山巅鸟瞰地面,苍茫天地尽收眼中,气度自然开阔、处处都是美景。只要能站在生命与大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能站在历史纵横的交汇点上去审视当下与未来,能站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上去思考责任与使命,就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胸怀和格局。

围绕如何才能打开格局,他强调,首先就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在浩瀚苍穹之下、斗转星移之间,也许就不会对一些东西再耿耿于怀、也不会再庸人自扰。其次要站在历史的长度。凡事只要放在时间的长度、历史的尺度去思考,就不会孤芳自赏、也不会妄自菲薄。很多研究工作只要放在世界科技史的长度、放在人类文明史的尺度去考虑,就可能会去选择更有挑战性、难度更大的事情来做。最后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一个人只要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他就从“小我”的优秀走向了“大我”的卓越。

李言荣指出,人的一生就是在格局的不断扩展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你的格局越大,看到的风景就越美、成就也就越大。学会从生命和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将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学会从历史的长度思考未来,你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会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担当责任,你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要在这三点之上不断放大你的格局,你就会往高处走、向远处行,就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校方供图

以下为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题为《格局之上皆为景》发言节选——

格局之上皆为景

——在四川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李言荣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2022届的8402名本科生和7384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几年前你们如百川归海,汇聚到川大的胸怀之中,今天你们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即将奔向更高、更远、更大的舞台!

同学们,你们是第一届“00”后川大人,你们进校不久就被新冠疫情打乱了节奏,两年半来,你们上了不少网课、吃了不少盒饭、戴了不少口罩、也点了不少外卖,你们克服了不少学习、生活上的不便,也错过了不少面对面的学术报告和到国内外访问交流的机会……这次疫情如此之长、反复之多,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我们在保证同学们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管理上难免挂一漏万,每天我经过望江黉门时看到围栏边堆满的一排排外卖,每次到江安小西门旁看到送餐小哥隔着栏杆忙忙碌碌地向校内传递着几千份盒饭,我们就知道学校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但是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同学们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脚步。这些天,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到主楼前合影,大家的笑容与往届相比丝毫不减、对母校的情谊依然不变。

同学们,上周我与毕业生代表座谈时,大家讲了很多在学校成长的故事和对母校的期望,特别是也谈了不少对未来的期待和焦虑。当前,你们正处于“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伟大时代,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学们可能知道,上个月我们有两位校友成功登顶珠峰,他们拿着校旗俯视群山的合影在网上走红。听刘文伟校友讲,去年他只爬到了半山腰,看到的只有荒野和碎石;今年当他登顶之时,才真正体会到了震撼人心的无限风光。其实,人生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开,就犹如站在山下徘徊,困于方寸之地,往往满目荒凉;如果格局打开了,就好似站在山巅鸟瞰地面,苍茫天地尽收眼中,气度自然开阔、处处都是美景。所以,今天我要给同学们讲的主题就是——格局之上皆为景!

其实,我们说的格局的“格”就是人的品行、修为,“局”就是人的胸怀、气度。一个人格局不大,钱再多、官再大,也不一定快乐,腰缠万贯又如何;一个人格局很大,没有钱、职位不高,也可能过得幸福、活出人生的意义来。古往今来,我们见过太多聪明无比、实力超群的人,很多最后出息并不大甚至是打坏了一手好牌,往往败就败在格局、胸怀和境界上。成大事者,首在格局。尤其是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新冠疫情,世界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突破认知的局限、拓展自己的格局、甚至是开新局,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变化中认清趋势、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纷繁中洞悉规律、在苍茫中看到风景。当然,一个人的格局并不是天生的,你读过的书、经历的事、遇到的人都可能会影响你的格局,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能站在生命与大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能站在历史纵横的交汇点上去审视当下与未来,能站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上去思考责任与使命,你就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胸怀和格局。

首先,我们打开格局就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人是一个有机体,有机的比无机的生命要短暂得多,人一生不到百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很多事当时我们认为这不得了、那不得了,其实时间一过发现没什么不得了。如果你晚上站在大山深处凝望夜空,就会瞬间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在宇宙之中的渺小,浩瀚苍穹之下、斗转星移之间,也许你就不会对一些东西再耿耿于怀、也不会再庸人自扰。人们常说四川人生活巴适、为人豁达,这其实就是生活在雪山下公园城市里的人,更加亲近大自然、也就更加宽厚和包容而已。人们也常讲,高人都很平和,其实所谓高人就是他的格局很大,格局一大,性格就容易温和、容易与人为善、容易看什么都顺眼。同学们在看《三国演义》时,一定都读过《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开篇词,其实这首词是明朝时我们成都的才子杨慎所写的。他出身名门世家,二十四岁就高中状元,一路春风得意,但后来却被贬谪到云南。当他万念俱灰走到长江渡口时,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和对酒当歌的江边渔樵,瞬间就顿悟了个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豁然开朗,当即向身边人要来笔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虽然他此后30多年一直过着戍边的生活,但始终保持着惯看秋月春风的洒脱从容,最终成为一代文史大家,同样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与前两年我给毕业生同学讲到的眉山三苏祠里苏轼的曲折人生是何等的相似。

其次,我们打开格局就要站在历史的长度。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舍不得,其实后来一看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凡事只要放在时间的长度、历史的尺度去思考,你就不会孤芳自赏、也不会妄自菲薄。很多研究工作只要放在世界科技史的长度、放在人类文明史的尺度去考虑,你就可能会去选择更有挑战性、难度更大的事情来做,因为如果你攻克了这一难题,你的进步就会比别人更大一些,你可能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你的视野就会成几何级数地放大,随之而来的是你的格局和认知边界的扩大。大家可能知道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也就是金属中没有了电阻,半个世纪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去搞清楚电阻突然消失的原因,都铩羽而归倒在了探寻的路上。这时有一个叫施瑞弗的22岁的大四本科学生刚好来到因发明晶体管而闻名的巴丁教授身边做毕业论文选题,巴丁给他一个单子,上面列出了当时物理学的十大难题,并且建议他就做其中最难的超导机制研究。巴丁打趣地说“你这么年轻,先练练手艺,浪费几年也没有关系”,可见当时超导机理研究成为了物理学界的“死亡陷阱”。但是随后他们几个人分工协作,开创性地提出了BCS理论,解决了这一悬案,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只有置身于本行业、本领域的历史长河中,你才能找到真问题、大问题、本质问题,才能看到越过关卡后的无限风光。

最后,我们打开格局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我们说,格局并非虚无缥缈、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往往就蕴含在我们日常奋斗的脚步中,蕴含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实践中。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当初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却能培养出那么多大师人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命感,因为当时大家刻苦学习的动力就是相信科学技术能救中国,都有一种努力学习、学成报国的信念。如果没有这种志存高远的精神、没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相结合的境界格局,那是很难成为栋梁之才的。同学们,就在学校高分子国重室的门前树立着一座塑像,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僖先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老先生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开创了新中国塑料工业。七十年代后期,因劳累过度几乎丧失了右眼视力,看东西都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行,即便如此,他指导的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份被改得满是红色批注的论文。老先生90多岁高龄时依然坚持到实验室工作,直到去世当天早上,还念叨着要到实验室去看看。可以说,徐老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高分子事业。所以,一个人只要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他就从“小我”的优秀走向了“大我”的卓越。

同学们,人的一生就是在格局的扩展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你的格局越大,看到的风景就越美、成就也就越大。学会从生命和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世界,你将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学会从历史的长度思考未来,你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会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担当责任,你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要在这三点之上不断放大你的格局,你就会往高处走、向远处行,就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这几天我在翻看大川微信时看到同学们毕业前的各种留言,有人写道:“川大很大,大到足以发生太多的故事;川大很小,小到刚好能珍藏在我们的心房。”还有一位同学说到:“川大是首歌,唱不尽学子深情;川大是首诗,道不尽依依难舍。”我想,不论是在校学子还是毕业校友,大家都充满了对母校真挚的眷恋和发展的关心,这再次确认了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大人”。

同学们,不管大家今后身在何地、身处何境、身遇何事,川大永远是你们的家。

最后,祝愿同学们一帆风顺、前程似锦!再见!

(责编:孙竞、熊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