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就业工作是最大的民生,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后备人才的时代重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高校的就业育人工作,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作为总目标,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蕴。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新模式探索与构建,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效新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应力求学校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就业育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并促使其及时转化应用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能”[1]。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探索建构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使之有效促进人才引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实现校企“双向奔赴”,最终达到为国育才,为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2. 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战略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方针、路线方面看产教融合,2013年党的十八大会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到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且创造性提出校企育人“双重主体”理念。至2023年,为统筹解决高教人才培养和社会产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加快产教融合,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强调产教融合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从社会经济视角看产教融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提出,教育是提升个体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价值。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和实践经验,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则提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或组织通过社会网络和关系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由多要素构成,能够促进合作与协调。产教融合是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一个良性社会资本网络,有利于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关键,落脚点就是要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2]。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可以更好地协调资源,提升教育和生产的效率和效果。
产教融合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贯通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对于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平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育人制度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3]。高校当以建立校企合作为契机,不断探索构建“校企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方式、新路子,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升产教融合层次。将企业生产过程、发展规划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衔接,打好资源“组合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新时代下,新机遇与新挑战,也给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把好学生“进口”关,更要做好学生“出口”,深化改革走校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将“准企业人”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融入教育资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的价值意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企业“用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明显,一方面是企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发艰难。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迫切需求与之相适配的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具有助力产业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扎实把好人才“出口关”的价值意蕴。
3.1. 聚焦助力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产教融合不仅关注人才培养,还关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优势,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探索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新模式,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构建和推广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产教融合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3.2. 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达成深度合作,优化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研究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可以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核心在于校企双方在教育实施全过程的深度参与和合作,能够通过“加强校地、校政、校企等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搭建一体化“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共享”的培养闭环”[4]。最终达到教育质量提升和产业需求满足的双重目标,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推动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比如“广汽集团与6所学校紧密合作,设立19个订单班,累计投资超330万元,总培养人数735人,毕业后签约率达75%”[5]。这种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需求和学生求职就业的困难,实现校园到职业岗位,无缝接轨。
3.3.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扎实把好人才“出口关”
传统大学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紧跟社会产业热点、重点,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人才需求,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组织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养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6]。形成高校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提升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
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有助于产业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扎实把好人才“出口关”还能够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 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的模式与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校企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就业育人工作,应秉承着互惠共赢、深度融合、以生为本等原则。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并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确保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合作中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1.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提升内生驱动力
从顶层设计角度解决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的政策阻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方针、机制,为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就业育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在政府层面上,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支持校企协同创新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二是,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对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三是,提供组织机制保障,建立专业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确保合作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对校企协同创新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
在高校层面上,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诸如大学生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形成‘定位–培养–就业–反馈’的联动反馈机制,构建‘四级联动+’就业育人机制”[7]。并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一体化”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持续加强工作协调和工作联动,统一思想,全面推进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在《2022~2023学年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了,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呈现出五个基本特点:一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立足产业紧密服务区域发展;二是专业布局重点行业,对接产业需求推广探索经验;三是创新实训项目场景,沉浸式学习促产教无缝衔接;四是成立行业产教联盟,整合资源形成新范式;五是针对就业靶向施策,以成果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模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学生群体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路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长效协作机制
产教融合是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和创新发展,企业需要人才,大学生需要就业,高校培养人才。当以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导向,探索构建校企长效有效协作机制。
在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经,以学校教育为纬,打造多元化协同创新平台,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等信息进行整合,“为学生、学校和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架起一座企业与学校之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沟通桥梁”[8]。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课程,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双方共同开展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技巧辅导等,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长期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活动,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构建长效机制方面,一是,建立校企长期稳定合作机制,通过协议、合同等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9]。合作机制的建立是校企协同创新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才能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校企协同创新项目的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分析合作效果,总结经验与教训。建立合作反馈机制,收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制定合作改进计划,针对评估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合作模式和机制,确保合作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建立校企稳定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交流会等形式,通报合作进展,交流合作经验;邀请企业专家到高校讲学和交流,或派遣师生到企业调研和学习,加强双方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四是,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合作信息和动态,进行资源共享。定期举办合作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校企合作的成果和成效,促进双方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能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发展。
4.3. 合作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调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重点,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研发相关课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共同确定专业设置方向,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实践课程和应用课程的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能大大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可以确保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企业的期望”[10]。与时俱进,开设时代所需的专业及课程,想企业之所需,不仅能保持高校课程建设与专业的活力,也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配度。校企协同创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上,能够确保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实际和产业前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优化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做大做强本校特色强势专业,形成人才聚集高地和企业定向人才输出高地。实行双导师制与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和职业指导。
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长期实习和短期实践,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内外共同协作,形成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培养。
4.4. 校企深度融合,共创实践基地与教研平台
校企双方强化供需对接,在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培训,合作共创实习实践基地与教研平台上进行深度融合。
在深度合作方面,校企双方可以开展合作办学,共同设立专业或学院,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模式强调高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共同育人,形成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格局。例如,某些高校与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其次,开展合作培训项目,高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行业实践项目,“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主动性,以及行业就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1]。这种模式既为企业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也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培训经验和实际案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水平。
在共创实践基地与教研平台上,校企双方协同开展科研或实践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高校提供科研力量和人才支持,共建研发中心,汇聚双方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通过合作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高效率转化。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还能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其次,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或研究基地,大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这种模式能够使大学生参与到行业发展的实际项目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5. 结语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其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学校严格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或者通过契约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融入相关产业链中”[12]。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新模式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
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在发展中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实施路径,如共创实践基地与教研平台、合作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经济社会将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会不断升级,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校企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13]。积极探索更新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合作模式和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是实现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与社会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该模式下校企双方能够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教育和产业的互惠共赢。未来,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校企协同创新就业育人模式必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