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郭伊珞

近日,教育部宣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将于10月5日开始报名。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考研大幕即将拉开。近年来,考研竞争日趋激烈。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人,相比去年增长了80万人。记者留意到,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

“逆向考研”的出现也在网上引发了一些讨论,不少人认为,名校生到比本科“层次”稍低的院校读研,也许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总显得不太上进。那么,那些从“双一流”到“双非”读研的学生,后来发展如何?考生报考院校时该追求什么?

故事:从“双一流”到“双非”,他们后悔了吗?

回想起收到录取信息的那一天,周同学还是非常开心。本科就读于北京某“双一流”院校的他,读研主要是为了跨考到计算机专业,最初的志愿则是一所名牌院校。虽然最终被迫调剂,但他并没有感到很失落:“我很不想再准备一年,读总比不读好。”最终,他在武汉的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上岸”。

不过,他也承认,刚到学校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落差。这种心态在研一后期发生了转变——他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导师,且恰好是从他本科学校调来的老师。如今的他已经研三了,在他看来在资源和师资方面,“双非”与“双一流”院校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只能说找工作时还是有差距的,学校的‘牌子’毕竟很重要。”

与周同学不同,杨俊娴是主动选择到“双非”读研的。“放弃两个‘双一流’院校,我来到了广外。”本科就读于南昌大学的她曾被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预录取,但最终她选择保研到广外。

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近年来,在广外接收的推免生中,来自“双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杨俊娴认为,“双一流”和“双非”最大的差别在于基础设施:“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双非’的资金相对不太充足。”

如今,杨俊娴在中国法国工商会(CCIFC)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她发现比起毕业院校,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受关注。“身边同龄人普遍更追求‘双一流’,在这种潮流下,个人判断难免受影响。选‘名牌’没有错,追求梦想更没有错。但是,没有哪条路是完美的,知道每条路上的利弊,再根据自身倾向选择,最终结果一定不会差。”杨俊娴说道。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小马目前正在备考,她曾考虑过一些“双一流”院校,但综合比较后,她最终选择把目标定在广外。“据我了解,广外对考生比较友好,‘压分数’‘不保第一志愿’等情况都比较少。”虽然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但她觉得“逆向考研”也可以是“往上走”的,“某些‘双非’院校,也许在综合实力上比不上‘双一流’,但在强势专业上,并不比这些名校差。”

然而对某些学子而言,“逆向考研”确实是无奈的选择。小李是今年考研的四百多万考生之一。“我其实很不甘心,”她考研成绩很好,但出于学校地理位置不合适等种种原因,她最终选择了一所普通一本院校,“虽然这所‘双非’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但如果重来一次,我不会放弃心中真正想去的那所‘双一流’,‘逆向考研’的人,不会真正和‘双非’这个词和解,不过是各有各的理由或苦衷。”

困惑:“双一流”流向“双非”,“双非”又流向哪?

据教育部公布,截至2022年5月,广东共有60多所本科院校,除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外,其余学校占比近85%。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显然就读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数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