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选科时要注意,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优势选择,还需考虑专业选择面、学科关联度、未来是否考公考研等。
简单分析了一下12种选科组合的利弊,供同学们酌情参考:
选科 可选专业 优点 缺点 物化政 >96% 1. 专业选择面广2. 选修政治,为将来考公考研打好基础 三科学习跨度较大,物化强调理科逻辑,政治需要文科素养。故要求考生文理思维兼具 物化地 >96% 1. 专业选择面广2. 识记要求低 学习难度大,要求考生逻辑思维剽悍 物化生 >96% 专业选择面广 学习难度大,选课人数多,优等生多,且竞争激烈 物生政 92% 1. 学习难度低2. 学物理进名校机会大,学政治可选文科专业 少部分专业无法报考 物生地 92% 学习难度低于传统理科组合 少部分专业无法报考 物地政 92% 为将来考公考研打好基础 1. 要求考生文理思维兼具。2. 选择考生较少,部分学校可能没有相适应的走班课程表 史化政 65% 1.适合文字表达能力与记忆能力强的同学2. 为将来考公考研打好基础 专业选择面较窄 史化地 65% 适合文字表达能力与记忆能力强的同学 1. 专业选择面较窄2. 考公考研没有政治基础 史生政 58% 1.适合文字表达能力与记忆能力强的同学2. 生物可拓宽专业选择面,文理兼具 专业选择面较窄 史生化 65% 适合生化有优势者,专业选择面较广 史生地 58% 学习难度低 学科跨度小,思维跨度大,竞争激烈 史地政 58% 学习难度低 选科人数最多,竞争激烈
03
选科组合对应专业表
(点击查看原图)
什么是等级赋分制?
“3+1+2”模式中,任选的“2”科科目: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为“等级转换赋分”。
等级赋分制不是按照考生的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而是遵循“原始分数——百分比例——等级——转化分数”的等级赋分路径。
以福建省为例,设定等级比例及赋分区间如下:
等级对应和赋分区间是什么意思?
举例来说,某学科考试成绩最后2%的考生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则该科目E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为【20~5】。
已知E等级赋分区间为【40~30】分(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原始分【20~5】的考生为E等级,赋分后最终成绩为【40~30】分。假设这个区间内,某考生原始分为5分,赋分后也能拿到30分。
具体分数怎么换算呢?
假设某位同学政治学科原始分为75分,再假设政治学科B等级原始分区间为【82~61】,则这位同学政治学科为B等级;
下面进行赋分换算:B等级的赋分区间【85~71】(固定不变),那么这位同学赋分后分数为:
解得,T≈80.33;四舍五入后这位同学政治学科最终赋分成绩为80分。
救命,好复杂!万一我算错咋整?
不用担心! 等级赋分由相关主管部门自动完成,大家查询到的高考成绩已经是赋分后的分数,不需要大家自行换算。看完这些,相信同学们应该知道自己要选什么科了。
河南、四川、山西、内蒙古、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省,将从2022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行,2025年首次按新方案进行高考,采用“3+1+2”考试模式。
学生选科时存在的盲目行为
01
跟风式胡乱选择
这种情况是最多的,为什么很多学生扎堆选择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一方面选物理确实重要,因为这样大学专业几乎没有限制,但是如果物理成绩很不好呢?也还得选吗?
实际情况就是有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跟风选了,好像不学物理让人感觉不够聪明,属于智商低行列似的。强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02
靠感觉感性选择
也有不少学生完全跟着感觉走,自己感觉哪门学科学的还可以,成绩还不错就选了,没有进行综合比对。
也有的同学自己比较自己的各科情况,认为其中某几科成绩相对其它科较好,于是就选了,而不是和别人比较,也不考虑所选组合能报的专业。
03
哪科分高选哪科
一些学生在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难度会越来越大。
04
选文理矛盾学科
在3+1+2的12种组合中,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史化生这样的组合。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要慎重选择,“不推荐这样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1+2”的选择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文理的”,这样选很可能没有专业可以报。
05
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虽然“物理、化学、政治”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但是学习难度也很大,得分偏难,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大
(1)高中入学就着手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越来越多的专业明确了选科要求,选科前先选专业这可能成为未来的必经之路,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学生可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
接触不同的职业,通过多种途径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帮助孩子确立目标,科学选科。
06
过分钻“赋分”空子
现阶段,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空子”心理,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一般很难预测。从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选考数据来看,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前的竞争,反而赋分情况下,1+2学科的分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有缩小的。因此“绕路而行”“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1)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
尤其在大多数省市高考满分750分,语数外三科450分,占到了总分的一半之多,关注外界数据之余还是应该在自身分数提升上多下功夫!
(2)考虑学科思维的搭配问题。
科学来说,物理化学理科思维明显;历史政治学科思维相似度更高。比如一个学生政治、地理成绩很好,但却不喜欢历史,如果他因此就选了物政地组合,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07
不明所以参考“重要”数据
往年选科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数段、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可参考性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盲目参考数据不可取,结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数据才为上策。
(1)政策差异,情况各异。
由于政策不同,各选科组合在“3+3”和“3+1+2”模式中优劣可能大不相同。如类似物史政、物政地这种“1理+2文”组合在“3+1+2”中属于有点无厘头的组合,但在“3+3”中却是出过高分状元的存在。
(2)教育差距,带来的选择差异。
每省的教育水平不同,选科趋势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统计数据,在北京考生选考化学、地理比重较大,而在天津选考生物、化学人数较多,在山东省选考地理、生物人数较多。
必须考虑的三大要素
01
学科基础
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
(1)分数
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历次考试平均得分较高,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
(2)排名
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 高一、高二的排名参考班级或学校排名,高三模拟考试后,参考全市乃至全省的统考排名。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其参考价值越大。
(3)知识掌握程度
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知识掌握得越全面,学科基础越牢固。
02
提升空间
提升空间是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
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潜力
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只能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进行模糊判断,比如错题集中在选择题还是大题。
(2)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怎么判断?只能从平时练习和试卷中判断。错题主要因为基础知识点含糊,还是这道题的思考逻辑想不出来、想不明白。补基础易,补思维难。
(3)学习习惯
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日常学习,你是喜欢读和背,还是算和练?
03
大学要求
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
有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有的专业要求必须选考某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还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
目标985高校强基计划的学霸同学在此特别注意: 最好提前了解强基目标校的考试科目,尽量让选科与强基考试科目保持一致。
来源 | 内容来源于阳光高考、教育部信息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