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豆瓣  >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最近这段时间拜读了倪文锦和谢锡金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受益匪浅。本书是为培养适应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师而编写的。其特点有三:一是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加强了“课程”这一领域的内涵;二是注重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过程的考察,坚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其变化,而非简单地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三是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阅读理论、考试评价等。

本书主要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板块。课程论部分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心理学基础,性质理念及目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校本课程;教学论部分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教学范式等等。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文学是文化领域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是一种文化背景和文化领域的关系。在现代课程体系中,语言课和文学课的处理存在很大的分歧。比较恰当的一种选择是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文学课的课程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语言课时母语教育,是语用知识的教学。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这一章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着重剖析了现代心理学理论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力图揭示心理学对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

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语文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把学生培养成认知和情感整合发展的人;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1)关于语文课程的设计,设计语文课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要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可以从语文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语文高级技能(策略性知识)等三个维度来设置语文课程目标。2)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在实施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二元融合。

理念:一个根本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四个具体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内容】

一、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研制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则表述为“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二、教材内容:用来反映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媒介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和编排),而且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新教材的课程视角

一、语文教材的定义

1.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2.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二、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

 1.智德启迪功能2.语文历练功能3.语言积累功能4.知识扩展功能。

三、新课程教材的主要特色:1.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2.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3.新教材  重视言语实践活动;4.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5.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

四、语文教科书内容的构成要素:

 1.学习语言;2.关于语言的学习;3.通过语言学习。

【阅读教学】

一、阅读能力:

 1. 纵向层级: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2. 横向层级: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阅读时效力。

二、阅读能力:

  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社会所需,也被个人所重视。

三、阅读理解:

  1.寻找明显信息;2.直接推论;3.联系性推论;4.联想性推论。

四、综合并解释篇章:

  1.主旨;2.层次结构;3.图式结构;4.篇章评价及小结。

五、“阅读策略”教学:

  1.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2.概括信息策略;3.推理信息的策略;4.质疑释疑的策略;5.监控理解策略;6.激活原有知识策略。

【写作教学】

一、基础教育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1.重“知”轻“能”;2.重“外”轻“内”;3.重“写”轻“说”;4.重“理”轻“情”;5重“文”轻“境”。

二、课程背景改革下的写作教学新理念:

  1.传统理念的再强调: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2.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3.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三、信息技术赋予写作教学的发展契机:

  1.丰富写作资源;2.赋予自由的发表空间;3.拓宽交流的渠道。

【口语交际教学】

一、具有教学意义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1.口脑一致性;2.过程交互性;3.即时效果性。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

  1.视域融合理论与口语理解;2.会话策略理论和意图的实现;3.主体间性理论和口语的本质。 

三、口语交际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构建中的能力,他强调双方视域的融合以及对交际方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同时把握,是个体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生存的元能力。

四、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原则:

  1.知识的建构性和口语交际环境的创设;2.知识的社会性与口语交际共同体的组织;3.知识的情境性和口语实习场的创建;4.知识的默会性与口语交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1.研究语文课程标准;2.充分了解学生;3.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4.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5.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2.教学合作观;3.交往生成方法论;4.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

三、阅读对话: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对话: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

四、课堂教学对话:1.上下互动式;2.对等互动式;交错互动式;4.视域融合式。

五、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表现: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2.游离主题的对话;3.不具实质的对话;4.独白式对话;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六、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1.警惕并学会识破假对话陷阱;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读后反思】

一、将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不仅自己拥有知识,同时有技能帮助学生同时获得这些知识。

二、走教育研究的道路,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者而非教书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做创新性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切忌墨守成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活力。

四、注重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五、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考察。

【注释】

主编:倪文锦  谢锡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6

页数:301

定价:36.00

装帧:平装

ISBN  978-7-5617-4687-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