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分级分类及安全管理要求。
5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也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实验室作为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育人、检验检测的主要战场,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在实验室工作中,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居之不安,何以乐业”,做好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工作的保障,任何时候都需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
近年来,屡见报道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直接威胁着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秩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也成了高校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的一条“红线”。
2022年4月20日,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燃事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博士生在事故中受伤,身体大面积烧伤。
2021年10月24日,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燃,引发火情。11名受伤人员被送往医院救治,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12月26日9时30分左右,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环境工程实验室内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试验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共有3名参与实验的研究生在事故中不幸遇难。
……
高校实验室是易燃易爆品、剧毒药品、放射性物品等众多安全隐患扎堆的“火药桶”。厘清引发事故的“导火索”并从源头上一一掐灭,才能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学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结合国内外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在实验室管理的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有研究人员将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教育方式陈旧,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安全意识薄弱。二是规章制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准入制度落实不严格。三是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四是实验室废弃物管理需要加强。
对于实验室而言,实验成果和安全开展工作同样重要。怎样做好和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已经成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的事实,也是每一位实验室管理者和操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加强管理者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将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重心。制定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以及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实验室主任作为实验室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生产工作,实验室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切实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实验室操作制度、安全制度、消防制度、三废处理制度、化学试剂管理制度、应急处置制度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明确规定各项工作中的责任人与职责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责任人要对安全管理制度烂熟于心,出现了突发情况能及时应对。实验室要制定奖惩机制,要有考核手段和监督机制,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
加大资源支持,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对于新批准建设实验室,在设计阶段要多参考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对消防、给排水、废液废气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完成,经过验收后再启用。对于已建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置不完善的,要积极争取资源支持,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加大对剧毒品等实验试剂与材料的防盗与监控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巡检队伍,对于实验室所必备的通风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应急照明与喷淋装置等基本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确保安全事故发生时各项装置均可正常使用,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与水平。
强化岗前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强化岗前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对于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要求实验人员充分熟悉实验室中的设备操作流程及试剂操作要求,对于突发情况下的试剂污染、消防事故等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也可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加入实验室使用手册中去,最大程度上消减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高校实验室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探索科学未知的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等政策支持下,高校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也得到更新升级,在给高校实验室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风险与挑战,坚持“安全是生命之本”的安全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认真落实各类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科研实验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以下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请一定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