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富胜 王 松 李 直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土地和住宅价格普遍暴涨,由此产生的“城市地租”现象引起国外学者关注。哈维(D.Harvey)、鲍尔(M.Ball)和海依拉(A.Haila)等学者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了城市空间特质、土地所有权和社会关系对城市地租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租研究的兴起。
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经营权转让等问题也逐渐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提出。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探讨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其中部分议题与国外学者讨论比较一致,如地租类型学的辨析、城市土地价格、城市地租来源等。(1)蔡继明:《略论城市地租的不同形式》,载《经济学动态》,1987(4);杨继瑞:《开发城市地产业的理论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2);陈征:《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1);杨继瑞:《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形成机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5)。但当时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和城镇化发展刚刚开始,相关研究无法涵盖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化和住房市场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土地财政”、房价攀升、房地产金融化等问题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2)黄小虎:《从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分析中国土地制度走向》,载《上海国土资源》,2012(2);刘守英:《土地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载《中国土地科学》,2018(1);赵燕菁:《货币、信用与房地产——一个基于货币供给的增长假说》,载《学术月刊》,2018(9);孟捷、吴丰华:《制度—垄断地租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载《开放时代》,2020(2)。这些现象与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情况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