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工业设计类课程组成员  > 微言品语文

微言品语文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本课程还可供有学历提升需要的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与拓展。  二、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针对学生的阅读浅层次化及碎片化的特点以及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视频力求深入浅出。  1.贯彻“人文基础,突出应用,正视差异,对接专业”的理念,教学过程尽量贴近高职学生学习实际,力求体现本课程的教育价值与作用。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著名作品及人文故事,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及文学的思想性,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贯彻“人文基础,突出应用,正视差异,对接专业”的理念。首先调研了大量来自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内容,授课内容设计体现“言微”,强调故事性、人文性及审美性;采用课内主题讲座模式进行教学,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者的“行动”、“体验”和“行走”,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美好的思想情操,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 连通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着力打造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课程功能。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程特色    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运用了大量来自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组成员探索了“行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行走的课堂”等教学方式,基于“翻转教学”理念的教改案例《重构与升华——大学语文教学再思考》获全国一等奖;同时探索基于网络课程平台开展教学,建设了校级在线课程,抓手线上线下,编写了立体化的教材,取得良好的效果,课程组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收录了大量学生优秀作业,形成本课程的特色资源,便于教与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注重学习过程学生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本课程采用专题式讲座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多种学习活动:人网、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师生共同建构交际环境。  2.学习成果的多样性。通过交互式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线发表线下作业所不能展现多样性的学习成果,如图片及经典文化故事、音视频讲解等,大家共享,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3.学习评价的多元性。通过学习成果的在线展示,不仅教师评价,平台评价、学生在线评价亦可以实现。评价标准明晰化,学习成果公开化,多元性的学习评价更能够客观,更具激励效能。  4.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本课程除32学时课内教学外,安排有可供课外拓展的资源,包括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电子教材、阅读书目等,并有专门的配套教学网站。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五、课程历史沿革与教学条件  线下:  1、作为少数专业的专业课程, 2005—2006年在我校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每年约50人。  2、作为公共基础课程,2015年在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全院试开设。授课人数为每年1000人左右。  3、作为人文素质类核心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2016年秋学期开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全面开设大学语文。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共58学时。每年授课人数3600余人。  4、目前,语文授课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由课程组成员编写,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在使用中,反应不错。     5、目前,本课程主要面向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每年授课人数3600余人。授课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4人。本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年轻的课程,近两年里,课程组成员除了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编写教材之外,同时积极申报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并于2017年获得立项。通过这一年半学校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积累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内容选取及组织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本课程共有30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制作有20至60分钟不等的授课视频,共计约600—900分钟。这些现有的视频,为后续碎片化资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线下:  1、2017年,学校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平台建设立项。  2、2019年10月,江苏省“微言品语文”在线课程平台建设立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