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过剩、学历贬值,最近又被重提热议。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生;超半数985高校2023届学生已是“本研倒挂”,甚至有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是本科生的3.8倍……
今年有些特别的是,毕业的硕士生们都是疫情元年入学的。而在2020年,研究生扩招增幅达到了20.74%。
曾经作为天之骄子,相信自己被许诺有光明未来的大学生们,毕业时面临着倍增的就业压力。他们不得不学会自我消化这种巨大的落差感。
图 |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生
研究生毕业生首超本科生
研究生毕业生人数超过本科毕业生,首次在北京成为了现实。
专家认为,北京“本研倒挂”的现象并不稀奇。作为我国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北京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据教育部近年数据来看,北京硕士研究生招生量占到全国的近10%,博士研究生招生量则是占到了全国的20%以上。
青塔也统计了32所985高校的2023届毕业生情况,其中23所985,研究生毕业生已经超过本科毕业生。对于顶尖名校来说,本研倒挂的差距往往会更大。
其中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数量超过本科毕业生7000余人;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数量超过本科毕业生6000余人。
本科教育一贯坚持“小而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数量达到7000多人,超过本科毕业生5200余人。
本研倒挂的趋势,在今年备受关注。因为2023年的硕士毕业生,大部分是2020年,也就是疫情元年入学的。
在那一年,研究生招生增幅达到了20.74%,招生规模首次突破了百万大关。
北京也是 从2020年起,硕博研究生的招生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到了2022年,硕博研究生招生数已经超过本科招生6200人。
“通货膨胀”的文凭
“本科生多如毛,研究生满地走。”
随着研究生越来越多,质疑学历通货膨胀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近10年来,有学也不上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没有一个省份完成招生计划。满分750的情况下,甚至280分就能上本科。
上大学,曾经被赋予了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升的使命。但如今,故事早已不是这样书写的了。
过去一代人,只要站上那“自动上升的扶梯”,就能自动往上升;而现在的年轻一代,踏上扶梯,却是戛然而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说: “当下的中产阶层焦虑就在这里,即使不再要求子女如自己一代那样实现代际向上流动,也需要防止后代跌落,害怕被甩出去。教育在此,已成为一种防御性策略,不参与即出局。”
所以,上大学虽然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人们依旧内卷。顶尖名校生将大学过成高中,不得不遵循着“绩点为王”的规则。四百余万的考生,不停地走进硕士研究生的考场,期待自己成功上岸。
图 | “考研名校”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正准备考研
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文凭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企业单位招聘时,经常用学历来筛选毕业生。“985”“211”“QS前100”等title,都成为毕业生们为自己简历加码的利器。人们倾向于相信,高学历文凭的人,会因为自身优秀的习惯、学习和社交能力而更能胜任工作,尽管他们的专业并不对口。
学历是敲门砖,也是门槛。在就业市场承压的当下,学历也成为最简单的筛子,简单粗暴地筛下了大批毕业生。
图 | 今年校招,学历内卷卷出新高度
孔乙己的长衫?
关于学历文凭的讨论,离不开背后的就业环境。
日前,一位自述二本毕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感慨:“如果没有读书,没有攀登过九尺高台,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回到鼠洞,就这样心安理得平淡度过此生。但是偏偏见过外面的精彩的世界,一无所获回到鼠洞又怎可能安于现状?学历成了我下不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一语道出了高校毕业生的痛处与困境。在就业压力倍增的当下,更是引起了大众的共鸣。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就业期望值与学历直接相关。”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但他也指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