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盖博铭
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关键任务。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通俗来讲,以前有但不够强的要去加强,以前没有的现在必须补上。强链、补链,踩下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快速前进的“油门”。
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 江汉 摄
强链、补链为何重要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产业链仍存在被一剑封喉的短板。今后,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优化创新链将是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实力与韧性的重要课题。
强链、补链,强的是实力,补的是短板。以废钢为例,废钢是可以替代铁矿石炼钢,且绿色环保、可多次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在工业生产中,传统废钢的检验定级主要靠目测、卡尺测量及生产厂、技术中心监督员共同判定,不仅劳动强度大、过程繁琐,而且很难保证评判科学性。相比于其上下游环节,废钢判级成为明显的弱环。通过融合5G、人工智能和视觉检测技术,可以解决废钢检验远程监控、废钢智能判级以及扣杂数量的智能判定等难题,实现关键技术的单点突破。
可见,一环受限,整条产业链受阻。强链、补链是科技创新中避免“卡脖子”、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行之法,是增强经济发展实力、韧性与潜力的必然选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面向未来、布局未来的“先手棋”。
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如何“强链”“补链”
强链、补链,归根到底是要将产业链升级从量变上升为质变。强链、补链,更加重视的是融合创新,是由科技单点突破,向上下游联动创新,再到产业生态创新的“点线面”全方位升级。
强链、补链,首要的着眼点就是关键核心技术,这是产业现代化的王牌、底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表示,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核心技术需求。
其次,要关注前沿科技融合应用创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整合前沿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切实让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相挂钩。同时,持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深度、力度和强度,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创新主体要主动拥抱变化。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相关产业链的布局,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设。龙头企业要争做“链头企业”,善于自我突破与引领创新。各主体也要正视国际交往,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要素,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切不可闭门造车、盲目自大。
强链、补链,将是一段时间的持续性课题,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击战。在提升国家产业现代化水平的背景下,进一步补齐短板、铸造长板,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各创新主体的长期使命。(参与采写:周栩睿)